thatll
外婆给小裕茹讲解神六。本报实习生赵琬微摄 本报与新浪网联合征集“我与中国航天的故事”的活动正在继续,今天征集来的故事主角———北京市林大附中六(2)班的徐裕茹———目前正享受着突如其来的幸福:她的一篇暑假作业被神舟六号带上了太空。这幸福同时感染着小裕茹家里的其他成员,因为小姑娘出身航天世家,从小就对航天很感兴趣。 作业上太空出乎意料 昨天下午5点多,这个扎着两只小辫、个子高高的女孩徐裕茹,像平常一样背着书包回到家。因为要按时上课,小裕茹不能每天守在电视前观看直播。但外婆时刻会把新闻上直播的最新情况记录在纸上,甚至精确到“神六”发射的秒数。 “前天,电视台的记者来家里采访,我们才知道她的信获得特等奖,和‘神六’一起升上太空。”说起外孙女,外婆眉开眼笑。 “其实,那是一篇暑假作业。”小裕茹说,放暑假时,老师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给航天员写封信》的暑假作业,让同学们先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写这封信。“当时,老师也没说要参加什么比赛,更没想过要得奖。” 前天中午,小裕茹走进教室,教室里忽然响起热烈的掌声,她很纳闷地问:“你们干什么啊?”事后,小裕茹才得知自己的暑假作业和宇航员叔叔一起飞上太空。 出生航天世家 裕茹从小和外公外婆住在航天部的大院里,外公和外婆都是航天部研究火箭助推发动机的科研人员。直到小学三年级,他们才搬离航天部。 “信里写的火箭雕塑离我家很近,我经常和弟弟去那儿玩。”裕茹十分怀念大院里的两座航天雕塑。 从小外婆就给裕茹讲她亲身经历过的那个艰苦年代,中国人怎样自己开发火箭。裕茹听在耳中,记在心里。写这封给航天员的信时,裕茹翻看了外婆的一本《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了解了从嫦娥奔月、万户飞天。从外公外婆的叙述中知道了东方红1号的故事。 “神六”升空时,因为裕茹看不到电视直播,外婆就拿着“神六”的模型给她讲解火箭升天时的全过程。 兴趣广泛但最爱航天 裕茹家的客厅里有一面光荣榜,这是外婆精心为她设计的,上面贴着裕茹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奖状,还有裕茹写的诗歌和文章。奖状里包括英语竞赛、数学竞赛得奖、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 “我比较注重对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外婆说,只要裕茹取得了一些进步,外婆就会把它贴在光荣榜上,很少给她物质上的奖励。 除了学习,业余时间里裕茹喜爱书法绘画,是跆拳道黄带。但她最喜欢的还是关于航天方面的知识,她最想得到的奖品就是一架天文望远镜。“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还有那些航天员都是我的偶像。”裕茹说,现在是她的信飞上太空,她也很想像航天员一样飞入太空,能在航空站工作。 如果您有“我与中国航天的故事”线索,请发送至bjtimes-或致电本报神舟六号热线电话:84487370,详情请登录新浪网。 徐裕茹作文:我的热血和你们一起沸腾 >>更多中小学生航天征文作品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探梦天宫,放飞理想 在太空中建立起一个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空间站,这是无数中华子女、中国航天事业者的愿望,而完成这个愿望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梦想,天宫一号即将上天,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迈入一个崭新的篇章。今年的下半年,我国将要发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这是我国航天事业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代表我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天宫是自古以来中华人民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也符合中国航天探索未知宇宙,知晓宇宙奥秘的精神。天宫一号是空间实验室,也是作为我国小型空间站的实验。天宫一号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总的来说,实验舱就像个实验室,并保证宇航员生活与工作,资源舱就为天宫一号提供动力。当天宫一号发射成功,还将会发射神舟八号无人运载飞船,并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交会对接是个艰难的过程,两个飞船要互相协调,否则,两艘飞船将会相撞,这就对地面控制提出了极大的考验,既要稳定协调,又要维持基本运转,不过,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者,一定会把这件事办好!建立空间实验室,代表我们能从太空上做实验,在微重力,高辐射,无空气的环境下,能完成许多在地面上所不能完成的实验,因此,天宫一号的发射,在中国航天史上,将记下浓重的一笔!
2011年9月21日21时16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全部过程。 作文400字 天宫一号奔向太空,这是中国迈出意义非凡的一大步,同时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实现了全面载人航天飞行能力。 根据了解,“天宫一号”只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但并不时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它只是一个雏形——一个重8T多的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天宫一号”设计寿命期为两年,在这两年内,我国将会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使命的交会对接。掌握空间交会对接的技术,为建造空间实验室积累经验,为建造中国的空间站打牢基础。“天宫一号”升空入轨后,发射中心将在11月1日发射神八。 “天宫一号”为中国构建太空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国际太空站的历程。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了国际空间站的新构想;1993年,经过将近十余年的探索和无数次重新设计,终于开始着手建设太空站;1994年,准备阶段开始,在此期间,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太空航进行了9次对接;1998年,国际空间站的第一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成功;2001年,命运号实验舱与团结号节点舱对接,探索号气闸舱安装完成;2008年,哥伦布号实验舱安装完成,开始安装希望号实验舱;2010年,安装宁静号节点舱。 从国际太空站的艰辛历程可以看出,“天宫一号”只是中国向太空迈出的一小步,但是这绝对是意义巨大的一步。 中国载人航天是深谋远虑的,每一步都经过无数次计算和测试,确保万无一失。目前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可以说,中国航天技术是借鉴前人的技术而自主创新的。中国航天现有八大系统: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监控通讯系统、着落场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这八大系统是中国经过长达10多年的摸索才总结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辛酸。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 因此,以神七天宫一号为起点的中国空间站建设,将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周建平说过:只有对人自身在太空中的行为和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才可能具备更好的开发能力。目前,中国正在朝着这样的目标进发。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世界科学发展进步的平台,为人类探索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高二化学生的我,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中国在载人航天事业技术上的发展,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要为祖国的繁荣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