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xzl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怎能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 孩子手中捧起的是日本漫画,而不是含蓄隽永的唐诗宋词;学生阅读的是魔幻小说,而不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年轻人热衷于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而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新新人类听的是摇滚,是RB,而那些传统经典音乐几乎成了空谷绝响。 当你捧着《诗经》,吟咏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当你翻开《唐诗三百首》,默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你品读《宋词》,轻唱着“杨柳岸,晓风残月”……你会领悟到古典文学的意蕴。 可偏偏要翻开言情小说,看着一篇又一篇的言情故事。听着网络音乐“她只是我的妹妹”……盲目追求潮流,看着魔幻小说,可紧跟潮流勿忘树大根深。 当你看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有没有想到周杰伦的“兰亭集序”与“青花瓷”?这些流行中的经典也是值得我们追捧的。当你看到张泽瑞的清明上河图,有没有想到高档酒店长廊里的清明上河图?这也许是证明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事实。因为它不会挂一副长达数十米的漫画。紧追潮流勿忘经典。 可也有这么一些调查数据让我们心寒。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和民意中国网,对3269人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的人确认我们当前存在汉语应用的能力危机,另有2%的人不赞成这一说法。调查中,受访者坦言自己在汉语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词语储备不够、经常感觉次穷、词语的使用,搭配存在问题。等等。我认为原因在于“网络时代”,人们在使用汉语时不太规范。这些事实又告诉我们,紧追潮流勿忘树大根深。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思考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一味的追随潮流,精神家园不能丢。 
家的心目中可曾有这样的一个人,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热爱群众;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他工作认真,埋头苦干,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他毫不犹豫的帮助别人,却总是不图回报,他做好人却从来不留姓名,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他就是在人们心目中一直呼唤的名字,他是社会主义时期一代新人的杰出代表,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在旧时代里,雷锋所做的好人好事足足可以写成一本书: 在1960年夏,辽宁省抚顺地区连降暴雨,造成洪水灾害,他带病参加抗洪抢险,坚持奋斗七昼夜。在灾民生活遇到困难时,将自己节省下的200元津贴费支援灾区。他关心少年一代的成长,热心担任校外辅导员,经常给少先队员讲革命故事,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健康成长。共青团抚顺市委授予他“少先队优秀辅导员”称号。他嫌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姓名。一次为一位丢失火车票的妇女补买车票,那位妇女询问他的姓名和地址,他只回答:“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在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他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啊!在那么艰难的革命环境下,他宁愿不喝一瓶汽水也要将200元钱捐献。 可是,现在,革命解放啦,祖国强大起来啦,新中国站起来啦,新的时代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在我们周围,我看见志愿者在马路边帮助残疾人过马路;我看见一些好心的年轻人捐钱给灾区人民。在我的生活我真实的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乞丐,他是一个残疾人,他自己都身无分文,却将自己乞讨来的200元钱捐给了灾区人民,当他出现在捐钱现场时,当他将那自己辛辛苦苦乞讨来的200元钱放进去时,那里的所有人对他鼓起了激烈而又震撼人心的掌声,这是所有人对他的赞赏对她的称赞,而他,却仅仅只是一个靠乞讨来生活的人,但是,那又怎样,即使他的身份让别人嘲笑,也改变不了他为灾区人民捐钱的心,那份心,那份精神是无比伟大的,他也是我们新时代的雷锋,他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活雷锋,无论是在旧时代还是在新时代都永远保留着我们对雷锋的那份记忆。 所以在这个“新时代”里,我们更应该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我们更应该向“旧时代”里的雷锋学习,他的好人好事,要在这个“新时代”里重现辉煌,在你看见别人有难时请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在你的生活里请处处充满雷锋精神。让我们在这个时代里,重现雷锋精神,让我们一起将雷锋精神传达给每一个人吧!让雷锋精神永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