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1068979
[摘 要]:最近几年,双语教学在高校普遍开展起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说来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本文从高校双语教学的基本认识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结合大学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在高校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一、中国的双语教学的基本认识双语教学是用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活动,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一般指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中国并不是双语国家,语言环境更不是中外并重,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它的目的性,属于“外语”教学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范畴。在高校,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不包括国内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也就是说老师在授课时,用外语(主要是英语)编写非外语类课程的教学讲义、进行板书,同时用汉语和外语进行讲解并组织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通过双语教学,能促进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强化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进而拓宽学生专业学习和交流的界面,满足社会对专业双语人才的急需;还可以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接受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二、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国内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双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目前中国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师资力量和积极性的问题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首要因素在于师资。对于双语教学的教师来说,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学科理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而且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熟练使用外语授课的能力。只有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基本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双语教学老师。但从目前各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教师的整体水平状况并不容乐观。精通本专业知识理论的老师,不一定具备熟练使用外语授课的能力;具备熟练使用外语授课能力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较为欠缺,能真正具备这两方面基本素质的教师还较为匮乏。此外,由于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要付出巨量的劳动,而各高校由于种种原因若不能合理地确定教师的工作量,则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学生的外语基础问题高校双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开展双语教学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和较好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能力。由于目前外语教学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加之有相当部分高校的生源来自不同地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任课教师也很难把握上课时讲话的难度和速度,太快了有些学生跟不上,太慢了又有些学生觉得难度太低没有吸引力。无论是教师和学生在语言输出和输入中,都比母语的速度要慢,也就带来进度较慢的问题,进度跟不上,教学计划将很难完成。总之,严重地影响了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教材选取问题。开展双语教学的另外一大问题就是双语教材。目前,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一般选用国外进口的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本学科的整个知识体系和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就可以保证学生能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但由于中西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局面,因为很多学生要读懂这些文章的基本意思就非常困难,更谈不上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彻底地消化和深入思考。三、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还须以科学的态度,坚持探索与实践,做到教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开展双语教学师资认定,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方面,可以“请进来”,请外籍教师或留学国外多年的华裔教师作为客座教授,讲授专业课或开设讲座,增强外语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在财力允许时,可以考虑“走出去”,学校更多地创造机会让教师赴外进行中短期交流、学习。另外,可以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实现人才共享。每个学校都有其优势,各个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实现资源更有效的组合。但培养和激发现有师资的潜能,用好现有的人也是非常关键的。处理好引进外文原版教材和选用优秀中文教材的把关和利用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选用真正优秀的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教材,不能因要引进外文原版教材而完全放弃对国内优秀教材的选用与教材建设。增加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材料阅读量要让学生明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对原版教材的引进一方面应尽量选用能提供该领域较新的专业知识、实用性强、难度适中的优秀原版教材引进原版教材还须与其他相关课程相协调,避免出现重复、失衡、缺乏衔接与连贯等现象;另一方面应组织学科骨干结合实践优势,自行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材。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双语教材编写小组,组织教师对原版的英文教材进行改编,编写出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双语教学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研究教学教法教师首先要对英文教材进行充分理解,然后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其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仔细研究教学教法,在教学中要及时不断地创建英语氛围。借助多媒体课件、辩论等形式有利于教师充分地讲清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将英文试题在投影或其他形式的展板中做好示范,给学生一个模式供参考,这样能极有效地提高正确率。同时对英文定义、公式的背诵与默写也要采用英文的形式进行。在各门专业课中要加强他们之间的逻辑性,积极开展双向交流活动。总之,鉴于目前双语教学还属于探索阶段,双语教学起步晚、双语环境差、师资资源贫乏、学生外语运用能力低以及双语理论研究不足等不利因素,我们需要借鉴双语教育国家成功的经验,同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改进。此外,还应当提倡英语教学和专业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允许教师结合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师生特点,尝试不同的授课方式、作业要求、考核方式和课程质量评价方法。鼓励教师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从而推动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达到预期目的,并发展成为科学化、标准化、完善的教学体系,使双语教学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双语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双语人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传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下简称传统双语教育)开始呈现出与时代发展的不调适。当代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需要突破传统制约,进行新的战略定位。 双语教育应该注重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 当代双语教育要将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作为教育的重点,充分发挥双语教育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上的天然优势。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母语的教育上一开始就占据了制高点,因此,在教育中,双语教育者要认识到母语对民族文化的承载作用,将那些积极的、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文化与双语教育连接起来,将发掘出来的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充分结合起来,形成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交流。在双语教育中,要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对那些有自己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印象,提升他们学习民族文化的能力,树立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自觉,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形成良好氛围。 要在双语教育中使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自省、自信、自觉。在双语教育中,我们要通过生动的例子,说明民族文化存在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的引导,寓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于双语教育之中,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思想意识,使他们担当起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建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自觉。通过教育,培养出一部分懂得保护传承自己民族语言文化、能够顺应主流文化需要、能够真心投入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去、能够清醒认识到民族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能够通过身体力行去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人才。 在双语教育中,要让学生形成团结包容的文化理念,形成民族文化保护的有利环境。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不但要面对少数民族学生,而且还要面对汉族学生。因此,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中介和引领作用,引导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形成源流共识、兄弟共识、国家共识,不断培养他们平等、团结和互助的意识。在双语教育中,要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自始至终都是各民族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到各民族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共生关系,祖国是共同栖居的母亲,从而形成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习惯和认识,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促进民族团结创造良好环境。 将双语教育提升到国家创新层面上并有所作为 要认识到双语教育是国家创新的重要源泉。语言是人类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综合体现,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集中表达。不同语言代表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则是创新必要条件。双语教育必须认识到语言对思维多元化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能力。若没有语言,各民族之间思维和实践的交流也就无从谈起。不同的思维,才会产生不一样的可能性和创新的无限性。囚禁在一种单一的思维、智力和精神状态下的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伟大民族。要是我们过分强调语言文化的一元,我们的思想就会僵化,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只会复制的国家和民族。因此,从事双语教育工作的各级部门、团体和个人,要认识双语教育在国家创新中的作用,把双语教育提高到国家创新的战略高度,而不是当成可有可无的工作。 国家在双语教育的创新作用上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确定双语教育在国家创新中的地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是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创新能够更加持久的动力源泉,没有了土壤和源泉的支持,创新将难以为继。双语教育的创新作用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因此,在全球化车轮不可逆转的现实背景下,发挥双语教育在创新上的作用就显得迫在眉睫。国家应该从长远出发,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制度设定和制度执行作用。一是实现双语教育的国家立法。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实现双语教育规范化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双语教育影响的有力举措,更是确保国家创新土壤和源泉得以存在的抓手。 双语教育应从国家文化安全的层面上进行战略考量 要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存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西方对我们的文化渗透和文化入侵有增无减、无处不在。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一贯的选择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当下的很多年轻人中,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者不计其数,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对自己文化的主导权,就会让别人的文化占领我们的阵地,我们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就会受到破坏。中华文明是各个民族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汇集而成的伟大文明,失去了任何一种文化的支撑,中华文明这一座大厦的稳定型就会受到破坏,国家的文化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笔者认为,崇洋媚外的文化崇拜和提倡以汉语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思想,都是鼠目寸光,是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熟视无睹。因此,双语教育应该在角色上进行战略换位,不能停留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而要在民族文化的教育上有所倚重,有所作为。必须在双语教育中将民族文化的教育贯穿始终,通过语言文字文化的系统教育和交叉教育,培养学生中华文明自信,使他们形成分辨西方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能力,建立起自觉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入侵的防线。 强化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双语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中不断向学生传播国家观念、中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文化安全营造良好氛围。要在双语教育中通过语言文化教育、历史教育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流关系。中华文明较其它世界三大文明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相互组合而成,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包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相互辉映形成中华文明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个系统的平衡是中华民族稳定发展的基石,一旦平衡被打破,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当我们面对文化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而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这对于文化安全来说就是一种灾难。 在教育中凝聚共识。一个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态系统,才能够保证共同文明的存在和演绎。如同我们看到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要是这个系统只有人类,没有了鹰击长空,没有了游鱼戏水,没有了野马奔腾……,那这个世界将是一个毫无生气、多么可怕的世界,一个成熟的文明生态系统是多元统一的系统。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对当代双语教育在国家文化安全上的作用进行战略考量,通过强化双语教育的功能,使民族与民族之间突破思维鸿沟,超越文化界限,树立国家观念,凝聚更多人心,汇聚更多力量,形成文化共识、民族共识、国家共识。参考: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