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中国园林论文读后感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7

小小坌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园林论文读后感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ewty

已采纳
你自己改一改用吧,但愿帮到你!学习快乐!  读《说园》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亦如神游林泉花木,山水亭台之美尽得之。陈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他的著述既是园林理论,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的那样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是同济大学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1918-2000年)的著名园林代表作之一。此书写于1978年至1982年之间,全书共五篇,曾先后刊登在《同济大学学报》上。因分载各期,翻检困难,且索者不绝,学报编辑室遂汇编成册,以应教学与科研之需。事隔经年,各方面求书益广,1984年同济大学出版社遂将此书正式出版。俞振飞老先生为《说园》一书题眉,蒋启霆先生毛笔楷书,孙骊、巫漪云、毛心一等先生英文翻译。为增加艺术欣赏性,还附上了清代浙江海盐徐用仪的徐园图32幅,封面为清汪荣所绘的江苏南京随园图。自此之后,《说园》一书享誉海内外,曾被译成日、俄、意等六国文字,为中国园林艺术带来了莫大的荣誉,也成为同济人馈赠外国友人和亲朋好友的礼品。  《说园》是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的专著,是高度提炼后的理论精品,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说:“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 陈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建筑及园林的研究,《说园》可以说是他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今天的人,亦无人可及。现撷选《说园》中的部分精彩文字,以飨读者。  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吟得与构园息息相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景中人也。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  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  造园可以遵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风格未求,妄加抄袭拼凑,则非所取。故古今中外,造园之史,构园之术,来龙去脉,以及所形成之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在在须进行探讨,然后文有据,典有征,古今中外运我笔底,则为尚矣。  《说园》一书既是对中国园林文化的总结,也是一本内容丰富,值得一读的好书。要想理解和欣赏中国园林,只有认真反复地阅读《说园》,领会原文的涵义,才能对中国园林有所了解,才能领会中国园林生生不息、源源流长的艺术与文化内涵。《说园》五篇,文笔清丽可诵,引人入胜,对造园和赏园亦有独到精辟之见解,可供园林、建筑及旅游工作者参考。

中国园林论文读后感

232 评论(15)

hmj4515

一气呵成,粗线条概括了中国文化(以文学为主径的小文化)的经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艺术感觉都是超常的,表达力更是一流,因此文章写得中气充沛、淋漓酣畅而这种驾驭历史、囊括文化、指点江山、评判古今的做法,没有宏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鲜活的欣赏力与聪颖的表达智慧,也无法奏其功  我长久困惑于一种学术堆积:随着史的研究的深入细致,史著的容量和篇幅日益扩大,笔触则日益细腻发散具体而微,读者便日益身陷深山密林之中而迷失了道路与方位感,仰头不见天日,只见铺天盖地的阔叶针叶树冠藤萝、陡峭山径崖壁巨石学术开辟为时代积累起巨量的丰厚与弘博,也给普通读者把握传统设置了无以数计的路栅道障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把历史写薄余秋雨的以往著述已经显现了他这方面的能力,这次试探再次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案例  且看余秋雨的惊绝概括力与描述力:“没有巴比伦的残忍,没有卢克索的神威,没有恒河畔的玄幻《诗经》展示了黄河流域的平和、安详、寻常、世俗,以及有节制的谴责和愉悦”又如:《诗经》是“平原小合唱”,《离骚》是“悬崖独吟曲”再如:“从宣讲到提问,从解答到无解,这就是诸子与屈原的区别”敏锐的感觉,精巧的比较,准确的捕捉,灵动的表述,鲜明的个性化视角带来独特的观察与状摹,你可以不同意他的概括,但又不得不为其聪颖洞见而称奇  阅读过程中不断“惊艳”的快感,也时而被一些地方阻断读余回思,令我排拒于心、梗阻于喉的,原来是作者在快意概述中未能一以贯之地将他的主张贯彻到底文章论述的是中华“文脉”,点题在“脉”,自然应该历时态地把中华文化长河中时而上浮时而潜隐的脉线提拎出来,是为正务然而文中论说却不断脱离了文脉提拎而转为历史个体的文化成就排行排行自然是不按照脉线行进的譬如山峰与山脊的连线构成山脉,虽然高低不平起伏跌宕,但逶迤宛转绵延不绝而单纯以高度为标准的山峰排序,只构成坐标,却切除了脉源我们看他论述唐代书家:“第一名:颜真卿;第二名:欧阳询;第三名:张旭;第四名:怀素;第五名:褚遂良;第六名:柳公权;第七名:孙过庭;第八名:虞世南”这只是从作者认为的“吨位”大小作出的列序,而不体现文脉若从文脉论,颜真卿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排列一定是褚、张在前而颜在后欧阳询、虞世南则因开唐代书法之先风而应先列这种排法虽更加靠向了历史顺序的轴线而似乎令著者无所作为,但文脉却清晰地显现出来在粗线条提拎脉络时,你尽可以略去次高峰只数最高峰,而用最为突出的山峰来代表此一山脉,但却不能把山脉切为几段,再从高到低重新组合,从而颠倒错乱地去列数峰峦脉序
10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