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zhangjie
我要问一个问题:中国的动画有魅力吗???????????????????????????? 
一个是七八岁的幼儿园的学童一个是十四五岁的初中生就是这样的区别
首先一个是,行内人都知道,中国的动画人、漫画人的技术水准并不差。第二个是,中国ACG行业的投资环境恶劣。——这是发挥技术水准和进一步开发技术水准的局限条件。第三个是,上面很多人提到的审核机制的问题。众所周知,连电影业这个文化产业中相当庞大的一个产业领域也无法建立起良好的分级审核机制,动漫产业可说是离这一天还远得很,而这对动漫产品的创作比起电影而言影响更大。——这是开拓创作水准的局限条件。第四个也是上面很多朋友提到的,传统观念问题,动画即儿童文艺的观点即是上面第三点所提问题的诱因又同时是其结果。第五个是,大家心里都清楚,尽管早年中国本土的动画、漫画产品别具一格,但随着政治与历史的原因、经过时间的变迁,就商品这层意义而言,逐渐没落为非常低劣的等级,更不必提文化意义。而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动漫爱好者大多是因喜日本的动漫产品而喜欢上动漫的,在找不到好的国产产品的大环境中、以及日本的动漫产品始终保持着在一定时间内较难超越的大前提下,绝大部分的国内动漫爱好者并不对国产的前景看好,甚至越发的自以为是的认为中国的动漫行业完蛋了,并且越发的畸形的认为这就是事实(如上面多位的悲观甚至说是偏颇的发言就是例子)——这并不是责怪,而是现实,并无所谓对错,只是现今状况确是如此,令观众、读者这么想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只是,这引发了一个可怕的现象,那就是“母语嫌恶”:简单的概括一下就是——就算本土真的出现了一部在各方面意义上而言都相当值得赞叹的作品,因为它是本土的,你就觉得它很烂。看到这里很多人也许想问,母语嫌恶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回答是:这是提炼“很多人看不惯小说中的角色都是中国人”这一现象而来的,广义而言,还有像是“只看外国小说、电影而不看国内小说、电影”的现象等等,上面所说的“因为是本土的所以是烂的”则是更广义而言的一种表现。而在第五点中,归根结底我想说的是,母语嫌恶也是另一种“传统观念问题”,这和上面所说的第四点是同样的、是需要加以引导的,当然这应该从创作者自身先找问题,但是对于观众和读者的一定引导也绝对是必要的。第六点是,媒体协作。现今的文化产业营销已不再是各自为营的时代,媒体协作才能为各个文化产业同时带来创收,单纯靠漫画、轻小说、动画、同人音乐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开拓疆土不如协作起来,这样才能利用有效的资金与操作来制作一部成功的动漫商品——而这点相信大家也都清楚,于是很多人就会问,那既然如此,干嘛不来协作一下试试看呢?答案是,解决第六点需要解决上面所说的全部五个大问题,而这五个大问题的每一个又都是解决的如此艰难。
1、魅力不一中国动漫: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与故事情节,独特的艺术规律。日本动漫: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不失创新和吸引力。2、注重不一中国动漫:注重的是人物的情绪变化以及剧情的发展。日本动漫:注重的是在现有的生活中进行二次元的创造。3、画风不一中国动漫:画风普遍偏向3D。日本动漫:日漫都是2D。4、面向人群不一中国动漫:主要定位于少年儿童。日本动漫:可以为任何一个年龄段、任何一个领域服务。5、起源不一中国动漫: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日本动漫:起源于1917年,下川凹夫摄制《芋川掠三玄关·一番之卷》,北山清太郎制作了《猿蟹合战》,幸内纯一创作了《塙凹内名刀之卷》,此三人为日本动画的奠基人。
区别只在于生长的环境和国度不同哪怕是1个生在中国 却又是从小在日本长大 只懂得日本语言风俗文化的人 最后成了漫画家 那么他做出来的就只能叫日本动漫 如果生长在中国 那也是同样道理
个人认为,中日动漫最大的差别在于创作者的创作环境与题材的改动。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会在许多动漫里见到日本历史中,或者神话中的人物。像是玉藻前,巴御前,酒吞童子,织田信长等等,也有人说中国的动漫引入中国神话历史人物的也很多啊,区别恰恰在这里。日本动漫的改编,敢于赋予角色全新的形象,性格甚至是性别,还敢直接改历史背景。这种通过原有设定的大胆创新当然会吸引很多人来看,从而从人设到故事,逐步的引人入胜。反观中国动漫,你见过谁敢将娘化的历史人物正大光明的摆在明面上?我不是没见过,但是中国多历史的尊重导致了明明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却难以创作出优秀动漫作品。我们不是没有题材,没有人才,而是作者们知道,如果自己做出来了稍有逾越的东西,马上就会有一大批人跳出来口诛笔伐,不停的挑刺和讽刺。同时国家也不支持这种对历史史实有所“歪曲”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