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96

会笑的黑猫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资本主义发展史论文高一选题题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花开花落87

已采纳
你也可以根据课本,资料,总结一下,或者在网上多艘一点,比较一下当明清时期的中国奉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妄自沉浸在自己“天朝上国”的幻想中时,欧洲对世界的探索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当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开始,当世界因为侵略者的步伐逐渐融为一体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的先进文明和明清中国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体,资本主义萌芽的种子在缓慢中挣扎的经济现状终于在历史长河中碰撞了,遂于这场历史相遇,谁又能责备欧洲的列强呢,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这个社会的规则。 你也可以根据课本,资料,总结一下,或者在网上多艘一点,比较一下

资本主义发展史论文高一选题题目

130 评论(14)

dongdrag

美国资产阶级学者的“新经济论”,不是最近这两年才出现的。首先提出这种论点的人,当推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其论点集中表述在他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继他而起的是约翰·奈斯比特。他的代表作是1983年出版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他们的主要论据都是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发展和“从国家经济到世界经济”(托夫勒的提法是“民族国家的崩溃”)。随后,美国资产阶级报刊上不断发表一些经济学家有关“新经济论”的文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华尔街日报》1986年12月 23日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理解新经济》(Understanding a New Economy)。文中的基本论点仍然是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进步和服务业的发展。由这些著作和文章而引起的有关美国已经进人“信息时代”、“信息社会” 的宣传,在整个80年代盛极一时。里根政府的高级官员带头从事这种宣传。 进入90年代中期,即在美国走出了上次经济危机、进人这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以后,关于美国经济已经成为“新经济”的宣传再度兴起。《商业周刊》在这方面起了带头作用。在刊登了一些宣传这种观点的文章之后,该刊在注明1997年11月17日出版的一期上发表了主编斯蒂芬·谢波德撰写的题为《新经济: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文章,代表该刊编辑部就这个问题讲了一些总结性意见。概括起来,他认为美国经济已成为“新经济”的主要论点是:1.“经济全球化”(他的说法是“商业全球化”,“资本主义在全球不胫而走”),“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和投资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大大超过了以前”;2.“信息技术革命”;3.“我们现在拥有一颗魔弹——一条重返50年代和60年代高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的道路”;4.“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5.“股票市场价格上升”,“仅仅过去三年里股票市场的价格就增长了一倍”。 由此可见,斯蒂芬·谢波德先生的美国“新经济论”,与美国在80年代流行的“新经济论”存在着继承的关系,只是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发展。 不过,斯蒂芬·谢波德并没有把话说死,而是给自己留下了很大余地。他在文中一口气儿讲了一个“不是这样的”和五个“并不意味着”,即“新经济概念不是这样的:它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的消亡。它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不会再出现衰退,也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已经不复存在。它并不意味着股票市场注定摆脱衰退,永远上升,就像往上疯长的豆茎。它并不意味着亚洲的金融风波不会影响美国。”
33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