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8315951
文化既是一个人文概念,又是一个地域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经济概念。如何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构建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是新闻传媒产业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同时,现代社会,文化与传媒产业作为信息经济发展的重要综合指标,已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认识和协调文化与传媒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使区域人文环境有效地转化为人文资源优势,建构文化与传媒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推动地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
那么具体来说,文化与传媒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共栖而存,既冲突又和谐。仅此一句足以概括现代传媒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各种层面,它提供了了解及引导人类行为的规则。而传播属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文化影响了传播行为,无疑地,传播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同时,文化也是经由人类的传播行为才得以延续传承。文化的一个特性便是超稳定性,而实现其超稳定性的一个主要手段便是传播的持续和不断扩大。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并且相互影响。在现代经济领域,传媒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传媒产业所获得的较大发展与其所依存的文化资源日益深厚不无关系。
一般来说,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每个地区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不具备现代传播覆盖全球的快速与同步,却可以避免共性文化同步覆盖所导致的文化个性的消失,得以更多保存原生文化的真性真情真趣。”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该地区现代传媒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因为,一般来说,多样性的文化自然要求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与其相对应。这对于我们的传媒产业的市场细分和定位有着指导意义和作用。然而,事实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多样性的优势,而导致了人文资源在现代产业运营中处于边缘化。同时,文化的多样性在某种时候也表现为区域性,并由此丰富了传媒内涵,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传媒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将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取决于文化的传播,而传媒却又正好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学者陈冬季在他的《地域文化与经济贫困》一文中指出:“地域经济贫困往往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现在的整体改革中,文化的变革明显滞后,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贫困地域中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体制、文化形态与文化环境,仍然犹如一副‘沉重的翅膀’,抑制着这一地域的经济腾飞。”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知识技术与人力资本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底蕴。尽管传统文化有深厚底蕴,但有待进一步开发。作为传媒产业,其信息的传播效果与手段对知识的推广和人力资本的进步有极大影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经济发展。在现代传播领域,“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必然会受到人类新闻传播观念的影响。新闻传播观念是人类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它决定着新闻传播活动的初始动机、表现形态、发展过程和期望结果。”传播观念是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而悠久的传统文化没有很好地
融合传播观念,两者的失衡将造成传媒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相对滞后和发展缓慢。
西部大开发,着眼点在于加快西部地区环境的全面改善与经济繁荣。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培育良好的经济环境;二是依托科技,努力改造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并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发掘西部文化底蕴,大力开发人文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区域环境。如何通过扬弃,重新构建一种与区域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生存与发展模式、观念与行为模式,使文化有效转型得以实现是传媒产业应该思考并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的!“人们以何种生产方式生产、以何种经营方式经营、以何种消费方式消费,都同他们的文化背景直接相关。”所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构建一种具有现代性的生活理念,营造一种凝聚和激励人的社会氛围,是现代传媒应该承担起的历史使命。传统文化中尽管存在着许多与现实社会、自然环境及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而被称为落后的东西,但它的文化底蕴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成分,尤其是它的文化内核具有极强的超稳定性。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不是与历史的割裂,而是一种扬弃的传承。传承的方式是深入发掘其内涵,融入现代文化内质,吸纳现代文化信息,增强其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1 文化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中国的发展不仅没有损害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利益,而且还使它们从中国的发展中不同程度地获益,这也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贡献。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必然在重视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软实力建设,追求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与文化感召力;必然更加重视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沟通,加强文明间的对话,以减少偏见,消弭隔阂,消弭误解。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发展所需要的良好外部环境也是建立在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及其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喜爱之上的。”(按: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加强汉语传播促进多文化发展) 在亚洲,韩国在韩剧、韩国流行歌曲的带动下,韩国文化崛起成为亚洲的主流文化之一,并带动韩语、韩国科技产品,甚至韩国体育的受欢迎。2005年在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推动下,韩流加快了对亚太各个国家的文化影响。 “香港学者评论《大长今》,说该剧是韩国崛起于东亚的一部政治宣言书,是韩国傲然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身份证。它的目的是要与中国争夺儒家文化主体精神的解释权。” (按:2005年09月28日《新民周刊》:《大长今》折射韩国文化战略) 而在2007年《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表明,3%的公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远远不如西方;6%的公众认为,在传统文化的对外营销From EMKT方面,中国有必要向西方学习。很多外国人提起中国,知道的通常只是成龙、李连杰等功夫明星,除此之外,就是美味的中餐、万里长城和故宫。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国画、中国茶、中医、京剧、传统节日、唐诗宋词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可这些文化精品在国外的传播力量很弱,只有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才略知一二。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也曾经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全球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当代中国直接传承了5000年的文化脉络,从兵马俑、紫禁城到刘三姐、孔雀舞,从大唐歌舞到海派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极为深厚。中国迫切需要将中华文化广泛传播到世界,真正“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一本著作中曾不客气地指出: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现在经济已经很强大了,但除了做生意,还应该在文化、在人类普适的价值观上,存有激励和引导这个世界的理想和责任感。”美国记者霍华德?弗伦奇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中国提出十分有益的意见。(按:2005年8月19日《国际先驱论坛报》) 2、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以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为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乡土建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0作者杨邦杰) 韩国等国家近些年将很多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步申请为自己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除了在本国大力宣传和灌输,并进一步在国际社会上广泛传播。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广泛对外传播,否则这些原本属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会逐渐失去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韩国人充分利用电视、电影、互联网、报刊杂志、书籍等方式竭尽全力宣扬自己的文化特质、甚至于不惜在历史剧内大肆扭曲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