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孝廉
目前湿地管理性定义,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是《湿地公约》中的定义。《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按照这个定义,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域地带等。《湿地公约》在1982年对湿地定义又进行了增补,湿地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滨和海岸地区,包括岛屿或湿地范围内低潮超过6m的海域。我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公约》所列湿地名录中的26类自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类型在中国均有分布,主要包括沼泽、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各种自然和人工湿地,而青藏高原的陆极湿地又具有世界特色。 
湿地基本分五大类: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库塘。近海及海岸湿地[[浅海海域]:低潮时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水域,植被盖度<30%,包括海湾和海峡。潮下水生层:海洋低潮线以下,植被盖度≥30%,包括海草层、海洋草地。珊瑚礁:由珊瑚聚集生长而成的湿地,包括珊瑚岛及其有珊瑚生长的海域。岩石性海岸:底部基质75%以上是岩石,盖度<30%的植被盖度的硬质海岸,包括岩石性沿海岛屿、海岩峭壁。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植被盖度<30%,底质以沙、砾石为主。潮间淤泥海滩:植被盖度<30%,底质以淤泥为主。潮间盐水沼泽:植被盖度≥30%的盐泽。红树林沼泽:以红树植物群落为主的潮间沼泽。海岸性咸水湖:海岸带范围内的咸水湖泊。海岸性淡水湖:海岸带范围内的淡水湖泊。河口水域:从近口段的潮区界(潮差为零)至口外海滨段的淡水舌锋缘之间的永久性水域。三角洲湿地: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育而成的低冲积平原。河流湿地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接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河流泛滥淹没(以多年平均洪水位为准)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地区,包括河滩、泛滥的河谷、季节性泛滥的草地。湖泊湿地永久性淡水湖:常年积水的海岸带范围以外的淡水湖泊。季节性淡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的泛洪平原湖。永久性咸水湖:常年积水的咸水湖。季节性咸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积水的咸水湖。沼泽湿地藓类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主,盖度100%的泥炭沼泽。草本沼泽:植被盖度≥30%,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沼泽化草甸:包括分布在平原地区的沼泽化草甸以及高山和高原地区具有高寒性质的沼泽化草甸、冻原池塘、融雪形成的临时水域。灌丛沼泽:以灌木为主的沼泽,植被盖度≥30%。森林沼泽:有明显主干、高于6米、郁闭度≥2的木本植物群落沼泽。内陆盐泽: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盐泽。由一年生和多年生盐生植物群落组成,水含盐量达6%以上,植被盖度≥30%。低热湿地:由温泉水补给的沼泽湿地。淡水泉或绿洲湿地。库塘为灌溉、水电、防洪等目的而建造的人工蓄水设施。
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和保护海岸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湿地还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