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3

volease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论文摘要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莫名1995

已采纳
【综述】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1、在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在这里,“诂”与“训”分立,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诂”与“训”是“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在对象出现的,并非构成一个术语。这从《尔雅》十九篇均以“释×”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  2、西汉《诗诂训传》中,“诂”“训”“传”三字并立,这是汉代毛亨在继承前人及《尔雅》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三种训释方式。“诂”大致为训解古词古义及其他基本词,“训”大致是训释连绵词及重言词,“传 ”是在“诂”与“训”的基础上阐释诗的内在涵义等。毛亨的“诂”“训”“传”有两个特点,一是“诂”“训”“传”的含义及使用,仍具有词源的特征,二是《周南·关瞍诂训传第一》之类名称表明毛亨并未将“诂”“训”及“传”作为一个术语来使用,因此,毛诗中“诂训”并非连用,而是分用。  3、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4、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 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 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诂》 之别。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 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展示了他的概括历程:由“诂训传”概括为别名“注解”构成了一个术语,这是一次对学科认识的质的飞跃。又由“诂训”总括其对象:“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最后又加以补充道:“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孔颖达在训诂领域中已初步进入了术语的确定及对象的划分领域中,已由具体的对象初步上升为抽象的概括了。  至此,传统的训诂学观念已形成。5、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盛的时候,出现了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考据大家,并形成了乾嘉学派。  6、清朝末年,章太炎与黄季刚受到了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章太炎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说:“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童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此种学问,仅艺文志附入六艺。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章太炎将“小学”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标志着语言文字学学科观念的产生。太炎先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始者。 在学科观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这是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的第一部语源学专著。7、在章太炎“语言文字之学”的基础上,黄侃先生进一步发展了学科观念。黄先生云:“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即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的界说中,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研究对象,即“解释语言”,而且没有“时地之限域”,这较之于古人的训释古语显然是扩大了范围;第二是理论和方法,即“法式”和“义 例”;第三是研究目的,即“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黄侃的训诂学界说问世后,有关训诂学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前者以陆宗达、王宁的“古代文 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  陆宗达先生说:“训诂学(狭义的):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陆宗达、王宁先生又对训诂学解释说:“对象:古代文献 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所以,它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如果把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各个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词义,就产生汉语词义学。可见,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这可以称之为“古汉语词义学派”或“古代文献词义学派。”  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 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应该注意的 是,训诂学虽然以语义为核心,但不限于语义的范围。因此,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语义学。”许嘉 璐先生说“传统训诂学以训释实践为其主要形式,以文献语言的内容形式为其对象,因此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言以及用语言形式表现的名物、典章、文化、风习等等都在诠解范围之内。现代的训诂学就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把训诂学与社会学、文化学等等结合起来,这就是所谓训诂学的延伸。”许先生对训诂学的解说在本质上与殷先生一致,只是解说得更加明确了。持这一主张的还有洪诚等先生,称之为“全面解释派”。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论文摘要

308 评论(9)

dzsfjm

当代训诂学研究的新收获——读《新编训诂学纲要》宽的收一读《新编训诂学纲要》?济南大学文学院李继义内容摘要:《新编训诂学纲要》于2007年12月由齐鲁书社出版, 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着作,具有以下较为鲜明的特点:纲目清晰,简 明切要;重点突出,有所创新;从实际出发,重在实用关键词:训诂学直训境训反训《新编训诂学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07年12月由齐鲁 书社出版,该书是曲阜师范大学孙永选,阚景忠两位教授在1996年 的《训沽学纲要》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而成,集中反映了他们近十年来 在训诂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该书梳理了 训诂的发展历史,总结了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初 步建立T~Jil诂学的理论体系,使读者能够充分认识到这门传统学科 在当代的语文教学,文献阅读,文献整理和辞书编纂等方面的实用 价值本书表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且把金针度与人"的良苦 用心总体来说,《纲要》一书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着作,具有以下较 为鲜明的特点一,纲目清晰,简明切要训诂学是一门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我国古代 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它发端于先秦,形成于两汉,经过魏晋,隋 唐,宋元,明清数朝的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 中,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和着作学者们以自已的训诂实践1/8页既传承和发展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不断发展完善和创造了许多的 训诂理论《纲要》一书纲目清晰,简明切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章节的设 置上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当 代的任务,功用和学科地位第二章训诂方法,主要介绍了解释字词 的基本训诂方法:形训,声训,直训和境训第三章为文献训诂,第四 章为训诂专书《纲要》认为"中国传统训诂学存在着两条发展主线 一条主线是解读文献,属于语文学范畴的研究,古人留下的训诂资 料就是数量浩繁的文献注释和一些文献考证着作另一条主线是对 训诂资料的纂集整理,已经进入了语言学领域,属于语言学范畴的 研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训诂专书训诂学就应该主要以这两个方 面为基点结合训诂学发展的历史加以阐述"ll_第三章介绍了文献 训诂的简史,并按照从形式到内容的顺序,介绍了文献训诂使用的 名称及体式,术语和内容第四章根据内容和编写体例的不同,编着 者把训诂专传分为辞书,字书,韵书和类书予以介绍,并重点介绍了 汉代产生的,后人研究整理用力最多,对中国传统语言学影响巨大 的四部着作:《}兑文解字》,《尔雅》,《释名》,《方言》从这两章的编排 顺序,我们也可以看出编着者的匠心因为"从文献训诂与训诂专书 的关系上看,文献训诂是训诂专书产生的基础许多训诂专书都是 汇集前代的文献训诂资料编纂起来形成的",所以《纲要》把文献训 诰的内容排在训诂专书之前第五章主要介绍了训诂发展的历史 与常见的洲诂学概论性着作的不同之处在于,编着者对现代和当代 的训诂学内容进行了较多的介绍,使我们能够了解训诂学这门古老,学科定位,专题研究方面所取得 学科适应新时代要求,在理论研究的成就以及发生的可喜变化通过这样的安排,我们不仅可以清晰 地把握训诂学这门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而且能够对训诂学在文献 训诂和训诂专书两条主线上所取得的成就从训诂史的角度给以准 确定位另外,章节的标题设计简短明了,既有形式的美感,又凸显2/8页了内容的层次如书中谈NiJi[诂的方法时,把"不通过其他有关材料 的联系分析而直接阐释意义的方法"命名为"直训",把"依据相关的 语境因素探求或解说被释字词的含义"的方法命名为"境训",这就 与传统的形训和声训的训诂方法在名称上都采取了双音节的形式, 而且也更能突出这两种方法的特点二,重点突出,有所创新《纲要》一书既有训诂发展史的介绍,又有训沽理论方法的分 析,内容如此丰富,涉及NiJil诂学诸多方面的问题,却并不让人感觉 到是面面俱到,止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分析,恰恰相反,本书在论述时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阐释深入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重点,着名学 者郭在贻也认为:"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河,凶此所谓训诂的方法, 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12t《纲要》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在传统训 诂学中常用的形训和声训,同时根据当前学术发展的实际指出,一 般训诂学着作中沿袭使用的"义训"法的"名称过于宽泛,其涵义实 际上涵盖了形训,声训和其他方法,把它与形训,声训并列起来时不 妥的"因为"形训和声训方法也都是用来释义的",义训作为学科术 语,没有突出其训释方法的特点,所以《纲要》把传统训诂学上的义 训方法分为直训和境训进行阐述因为不同的训诂方法是基于其在 具体的训沽实践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创造总结出来的,所以其形成 的理论依据也就不同对这几种方法的理据,作用和使用时应注意 的问题,《纲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突出了训诂学的理论重点 在论述直训的类型时,必然要谈到学术界对之争议较大的反训 问题《纲要》认为反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古书中的反训,本质上还 是同义相训,称之为"反训",是只注意到了被释词与训释词意义相 反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意义相同的一面如《尔雅?释诂》:"乱,治 也""乱"的本义是"治理乱丝",后来引申出现代常用的意义"混 乱",词性也由动词变为了形容词"治"的本义是"治理水患",后来 引申出现代常用的"治理","安定"等间义从后世常用义来看,"混 乱"和"安定"意义相反,以"治"释"乱"成了反训但从本义看,"理3/8页丝"和"治水"都有"治理"的意思,意义上有共同点,可以相通而且 "乱"在古代文献中本来就有"治理"的意思如《尚书?泰誓》:"予有 乱臣十人"唐孔颖达正义:"治理之臣有十人也"不难看出,《尚书》 此句中的"乱",也是治理的意思南此看来,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看 "乱,治也"是所谓反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不是反训了在具体 分析了古汉语中某些词所以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亦即反训的成 因之后,《纲要》认为"真正的用反义词来洲释词义,是不存在的"这 样,就解除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迷惑当然,编着者的观点是否就是 真理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三,从实际出发,重在实用训诂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纲要》在对训诂学的具体内 容进行阐述时,也同样以实用为目的如训诂方法是本书的重点,也 是初学者难以掌握的难点为了达到实用的目的,《纲要》借助大量 的训诂名家的典型实例来分析各种训沽方法的作用及局限又如第 五章叙述训诂发展简史时,《纲要》没有采用一股圳诂着作中常见的 分期力法,而是使用了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按朝代分期的做法,分为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代,现代和当代九1,时 期,分别就不同时期的训诂的原因,成就,特点,I{J现的重要学者予 以简明扼要的叙述,就很容易让初学者把握训诂发展的历史同时, 《纲要》对现代和当代的训诂学的发展情况做了较多的补充,不但使 训诂学的发展历史更加完整,也向读者表明训诂学不仪是古代的, 浅议如何在创建和谐企业中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山东省成武县供电公司王忠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 在要求,也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企业是构 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企业活动中准确 定位,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作用,积极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显得尤 为重要笔者认为工会可以从强化经济技术创新,切实履行维权职 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自身组织建设等五4/8页个方面着手,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一,强化经济技术创新,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凝聚作用推进改革,发展生产力,增强企业实力,不断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 条件,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现实需要职工是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主 力军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离不开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而 大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恰好是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的有效 载体作为企业工会组织要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模式,完善机构,注 重实效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机制,采取 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全 员参与为基础,广泛组织职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运用新设备,新 材料,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活动,从 组织建设,管理运行,资金保障,检查考核,评比表彰,总结推广等方 面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要以安全生 产,强化管理,技术改革,节约降耗为重点,抓住各环节的难点,关键 点和薄弱环节,确定"创新工程"的主攻方向,采取得力措施,发动职 工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创建学习型 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和"精一招,会两招,学i招"活动,努力引导 和帮助职T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推进职工知识转化进程同 时大力营造学习,关爱,崇尚,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发挥劳动模范, 能工巧匠和科技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 改革发展进程,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二,切实履行维权职能,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制衡作用职工利益是企业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企业工会组织要坚持把 保障职工利益作为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来对待,来落实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重视职工群众最现实,最 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职工
314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