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40

FPS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宋代重文轻武相关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恋之间

已采纳
宋朝重文轻武,极端的抑武。 好处是有利于宋朝皇帝的皇位稳固。坏处是:一,贪官特别严重泛滥横行;二,造成宋朝军事非常差,非常弱,导致宋朝在对外方面长期处于弱势。宋朝连中原都没能统一。宋朝还没统一幽云这中原的一部分,宋朝却把灵州这中原的一部分永远丢失了。其实宋朝对外战争是胜少负多。对契丹,宋朝胜少负多,连幽云这中原的一部分都统一不了,被契丹长期占着幽云汉地的地盘与经济产出,宋朝还要长期白白送岁币给辽。 对西夏,宋朝还是胜少负多。宋初,党项只是一些分裂内讧衰弱的小部落,五州之地被献给宋朝,李继迁只有几十人,但是却折腾的宋朝把五州之地给了李继迁,宋朝还犯错误把中立部落推到李继迁那边,后来李继迁击败宋朝、攻占宋朝的灵州,灵州这宋朝中原的一部分,宋朝至死都没能收复。宋初党项是一些分裂内讧衰弱的小部落,无法出现西夏。但是宋朝犯错误把中立部落推到李继迁那边,导致李继迁后裔建立西夏。但是西夏仍然不强,只有10万军队,地盘又小又近,缺乏战略空间。只是因为宋朝太弱,才灭不了西夏。宋朝才过了一半时间,宋朝就被外敌打的连中原这汉人根本之地都丢给了外敌,还收复不了。 宋朝后半段只有南方,连中原都被外敌占着。宋朝最后被外敌打的连南方这汉人大后方都丢给外敌了。

宋代重文轻武相关论文

342 评论(14)

周小雅子

完全畸形的国策,因为宋朝当年得国不正,为了修改形象和避免被武人夺权,所以才采取了这种手段。
333 评论(8)

noozle

在宋朝建立之初,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太祖赵匡胤除了致力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大力实施“强干弱枝”政策。为防止武将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凋动军队,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另外,宋沿袭唐制,又大力削弱宰相(中书令)实权,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这样就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代王朝。为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方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任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但重文轻武的结果却造就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软弱无能的朝代,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对外侵一味忍让造就,造成大量国土流失,人民游离失所。最后发展到连皇帝都被别人捉了。当今社会要引以为戒,重文固然重要,但武决不可轻。
330 评论(9)

q272174478

宋朝因为之前的五代十国是重武轻文但并不强盛,所以提倡重文轻武,但这样却有点矫正过头,导致军事硬实力较弱。
349 评论(11)

汤tatty

宋朝重文轻武是其看到了唐朝灭亡的本质就是潘镇割据导致的,而采用这一政策后却使文官集团高速发展,军事受到压抑,同时磨灭了人们的尚武精神。
166 评论(8)

木舟de流年

重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原因: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开封附近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轻而易举地从后周世宗的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政权,开始了宋代的统治。但是,这种夺取政权的方式,赵匡胤并不是始作俑者。早在赵匡胤之前的郭威(即后周太祖)和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就是利用这种模式登上帝位的。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统治者制定了以下的重要制度,并作为基本国策予以执行。这些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影响:开国之初,由于功臣宿将的存在,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作用尚不明显。对兵力较弱的南方诸国,包括北汉,还能取得军事胜利。但在宋初的对辽作战中,就显出它的端倪了。宋太宗战前对将领赐阵图,不信任他们。所谓“权任轻而法制密”,使他们“不能奋于一战”。对于他们进行限制、牵制,最终导致高粱河、双歧沟战役的失败。在这样的政权下,这样的氛围下,名将辈出确实是怪事。有宋一代,名将也确实是凤毛麟角。象北宋初年的杨业,被逼得以死明志;曹彬虽被誉为宋初名将第一,也不过是能遵命耳;其子曹玮,在丁谓的排挤下,只能默默无闻地死去;狄青虽功勋卓著,位至枢密,但由于出身武将,最终也只能是外调;最冤莫过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死,“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表现:第一步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中央及各地节度使的兵权;第二步,派文臣到地方任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第三步,派专人任转运使,剥夺节度使的财权。这样就初步解决了自唐后期以来的武人专横,藩镇割据的问题。进而对武将实行种种限制,如最突出的“更戍法”,时人曾这样描述它的消极作用“而又移换改易,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矣”(张方平语),其结果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矫枉过正的结果是以后发展成为可笑的“恐武人症”。
31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