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琛
建议你下载一个“中华诗词”里面有很多的历史,包含了很多历史书籍了的,至少能抵几百本书! 
楚辞是一种诗体“楚辞”最早见于《史记 酷吏列传》,在广泛的传播过程中已经具有三重含义:1、诗体(骚体):战国时期楚国之新诗体;2、作品:楚人及汉代人沿用其体之作品;3、书名:汉人对楚国人及汉人缩写的诗歌辑选而成之书而《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被收入到有关楚辞的书籍中,如刘向《楚辞集》、王逸《楚辞章句》(这本书是对第一本书的注释)楚辞体的整体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因而富有楚地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中原文化的影响,楚地民歌、巫风文化、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的影响。除此而言,“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讲,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体诗。从总集名称来讲,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通故》,作者姜亮夫。按内容分为四辑十部:第一辑为天事、舆地,人事部;第二辑为历史、意识、制度部;第三辑为文物、博物、书篇部,第四辑为词部。举凡楚辞词语以及关涉楚辞研究者,尽列于书中。释词以历史与语言为中心,旁及其他学科,精阐流变,多所发明。书中附有珍贵图片、图表,颇有学术价值。作者简介先后著有《瀛涯敦煌韵辑 》《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陈本礼楚辞精义留真》《屈原赋校注》《陆平原年谱》《楚辞书目五种》《楚辞今绎讲录》《楚辞学论文集》《楚辞通故》《莫高窟年表》《敦煌学概论》《屈原赋今绎》《敦煌学论文集》等1000多万字的研究著作。其中《楚辞通故》一书被海内外专家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荣获全国高校首期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一等奖。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1]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2]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2-3]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4]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