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bjinlong
人类对摩擦现象早有认识,并能用来为自己服务,如史前人类已知钻木取火。《诗经·邶风·泉水》已有“载脂载舝,还车言迈”的诗句,表明中国在春秋时期已较普遍地应用动物脂肪来润滑车轴。应用矿物油作润滑剂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书中提到酒泉延寿和高奴有石油,并且用于“膏车及水碓甚佳”。但长久以来摩擦学的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5世纪,意大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才开始把摩擦学引入理论研究的途径。1785年,法国C库仑继前人的研究,用机械啮合概念解释干摩擦,提出摩擦理论。后来又有人提出分子吸引理论和静电力学理论。1935年,英国的FP鲍登等人开始用材料粘着概念研究干摩擦。1950年,鲍登提出了粘着理论。关于润滑的研究,英国的O·雷诺于1886年继前人观察到的流体动压现象,总结出流体动压润滑理论。20世纪50年代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之后,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的理论有所突破。对磨损的研究开展较晚,50年代提出粘着理论后,60年代在相继研制出各种表面分析仪器的基础上,磨损研究才得以迅速开展。至此综合研究摩擦、润滑和磨损相互关系的条件已初步具备,并逐渐形成摩擦学这一新的发展中的学科。然而发展成为Tribology还是1966年的事。中译Tribology为“摩擦学”,在1980年冬才被正式确定。美国接受以Tribology代替Lubrication的地位,始于1984年。 
颗粒物的组成十分复杂,而且变动很大。大致可分为三类:有机成分、水溶性成分和水不溶性成分,后两类主要是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含量可高达50%(重量),其中大部分是不溶于苯、结构复杂的有机碳化合物。可溶于苯的有机物通常只占10%以下,其中包括脂肪烃、芳烃、多环芳烃和醇、酮、酸、脂等。有一些多环芳烃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如苯并(a)芘等。可溶于水的成分主要有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等,其中硫酸盐含量可高达10%左右。颗粒物中不溶于水的成分主要来源于地壳,它能反映土壤中成土母质的特征,主要由硅、铝、铁、钙、镁、钠、钾等元素的氧化物组成。其中二氧化硅的含量约占10~40%,此外还有多种微量和痕量的金属元素,有些对人体有害,如汞、铅、镉等。
人类对摩擦现象早有认识,并能用来为自己服务,如史前人类 的钻木取火。《诗经·邶风·泉水》中有“载脂载宣,还车言迈”的诗句,表明中国在春秋时期已应用动物脂肪来润滑车轴。应用矿物油作润滑剂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书中提到酒泉延寿和高奴有石油,并且用于“膏车及水碓甚佳”。但长久以来摩擦学的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5世纪,意大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才开始把摩擦学引入理论研究的途径。摩擦学研究的对象很广泛,在机械工程中主要包括动、静摩擦,如滑动轴承、齿轮传动、螺纹联接、电气触头和磁带录音头等;零件表面受工作介质摩擦或碰撞、冲击,如犁铧和水轮机转轮等;机械制造工艺的摩擦学问题,如金属成形加工、切削加工和超精加工等;弹性体摩擦,如汽车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弹性密封的动力渗漏等;特殊工况条件下的摩擦学问题,如宇宙探索中遇到的高真空、低温和离子辐射等,深海作业的高压、腐蚀、润滑剂稀释和防漏密封等。此外,还有生物中的摩擦学问题,如研究海豚皮肤结构以改进舰只设计,研究人体关节润滑机理以诊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人造心脏瓣膜的耐磨寿命以谋求最佳的人工心脏设计方案等。地质学方面的摩擦学问题有地壳移动、火山爆发和地震,以及山、海,断层形成等。在音乐和体育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摩擦学问题。摩擦学涉及许多学科。如完全流体润滑状态的滑动轴承的承载油膜,基本上可以运用流体力学的理论来解算。但是齿轮传动和滚动轴承这类点、线接触的摩擦,就还需要考虑接触变形和高压下润滑油粘度变化的影响;在计算摩擦阻力时则需要认真考虑油的流变性质,甚至要考虑瞬时变化过程的效应,而不能把它简化成牛顿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