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自我探索论文1500字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5

锦瑟瑛年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自我探索论文1500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iyongdian

已采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也有自己的理想。这理想, 就像是目的地,等待着你前往;这理想,就像是一座高峰,等待着你去攀登。想再过一些年,理想实现了!我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理想…… 我想当一名作家,写出几百篇令人赞不绝口的文章,写出几百本生动的小说。我还会为小朋友写童话, 让他们从小受童话启迪,长大为祖国效力。想那时,我已赫赫有名, 无论到哪儿,人们都熟悉我,记者不断地围着我,卡嚓卡嚓,一张张照片为人们首创收藏。 我想当一名宇航员。那时候, 我将是世界第一个女宇航员乘宇宙飞船飞上太空,探索太空的秘密。到那时,许多“不解之谜”都会被揭开。我会在星球上采集太空化石,加以研究。我还会邀请外星来客到我们地球来,与地球的孩子们手拉手,做朋友。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地球。 我还想当一名旅游家, 在全球旅行。到南极大陆,那里冰天雪地,无数企鹅在欢迎我。到埃及看那座座金字塔和人面狮像,了解埃及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到邻国日本,去看那座神秘的富士山。到美国纽约参观自由女神像。到法国,看看世界闻名埃非尔铁塔。到南美洲,穿过一片片热带雨林,欣赏美丽的热带植物,见识凶狠的鳄鱼、食肉蚁…… 然而,只凭美好的想象是没有用的,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从现在起,好好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让不久的将来实现一个个理想。 小小的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也不例外。 不过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得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为这个小小的理想努力奋斗。俗话说“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也得知其中的道理。 初一的我,有一个小小的理想——期中考试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 可是目前我的各门功课学习状况及所存在的问题有:英语、语文、数学、美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语文阅读理解稍差,数学计算速度跟不上,英语汉译英,英译汉不过关,美术学的还相当不错,曾经在美术方面也有过小小的成绩。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做了以下决定:要提高计算速度,阅读理解要多读多练,英语要多听,多读多写,总之要做到不耻下问。最后,在期中考试的时候,达到我心中的理想成绩。 有人说“理想是宝贵的真情”,也有人说“理想是人生的哲理”。还有人说“理想是打开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 理想,要实现理想,需要有自信,但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时只要我有信心,有能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它。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正是理想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勇气,使我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让我不断的前进。 以前,我比较胆小,没有自信,遇事总是缩手缩脚,心中的想法不敢向老师诉说,压抑的心情不敢向父母说,胆小让我失去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我失去了不计其数的机会,胆小让我与成功擦肩而过,胆小是我的克星,而我则是胆小的俘虏,胆小让我完全失去了自信,多少理想,多少舞台,多少机会,都从我身边飘然而过,好像这样,那样的成功不是属于我们,而是属于我的朋友们。每当看到同学们受到老师的表扬时,我不知道是该鼓励他,还是该嫉妒他,这时我给自己下定了一个信心:大胆些,说错了不要紧,只要你敢,就是好样的。这一句话,使我的勇气增加百倍,让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愿望。正应了这句话,自信才能走向成功。 从这以后,我有了自信,经常给自己树立一个小小的理想,而这次,我的理想是——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得有自信,有了自信,还要为这个信念努力奋斗。今天写下这段文字,希望几个月后自己看的时候能知道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理想是否实现,如果实现,就要继续为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如果没有实现,就要去努力的改正,看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缺陷,不过,我坚信,我一定会把这个愿望实现的 我的理想 俗话说:“人无志而不立。”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从远古时代的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知识爆炸、信息革命,多少年,多少代,多少仁人志士都有着崇高的理想。理想是我们奋斗前进、勇于创新的动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灯;理想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懵懂的小时侯,当我看到那些富有爱心的幼儿教师用手轻轻抚摸摔伤了的小朋友红扑扑的小脸蛋、想方设法来哄住他的时候,我便在我童稚的心里立下志愿——我,也要做一名杰出的幼儿教师,做一位辛勤的园丁,细心照料祖国大花园里的每一朵鲜花! 如果我的理想实现了,成为了现实的话,我就会把上面的语句落实到行动当中去。我会用爱心去征服那一个个顽皮的身影。让他们也懂得,老师是爱他们的。当然,必要的时候,我也会给予他们一些小小的惩罚,让可爱的小朋友们认识到错误、并牢记在心,下定决心改正!最重要的,我要让他们脱离幼儿时代就背负起学习重担的阴影,我会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让小朋友们爱上学习,从而为成为祖国栋梁而奋斗!但我也不会逼迫他们去学习!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还只是泡影。 理想是一个深渊,从跳下那一刻起,就逼迫你奋力搏击。要么,大鹏展翅,扶摇而上;要么,石沉渊底,再无声响 而我,则选择前者,我会努力奋斗,向自己的理想一步步迈进!

自我探索论文1500字

164 评论(8)

crystalgaby

例文: 新课程改革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这三者相互融合我想从三个环节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在此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 首先在导入环节中,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比如通过玩具、故事、谜语或者通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五年级思品《从小爱科学》一课中,我采取了让每一位学生动脑筋、找材料,收集科学实验或者自创小发明,并让他们把收集的结果在班里进行演示,同时说出这项实验或小发明的理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很高,都积极的去准备。上课了,一位男生给大家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一个杯子装满水,又用一张纸放在杯上,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把杯子倒过来看看会发生什么。学生都抢着上来,可上来的学生进行实验时又很紧张,底下的学生也紧张地看着,当这个学生成功的把杯子倒过来而水没有洒,那张纸牢牢的粘在杯口时,全班一片欢呼。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此时,我趁势让学生又进行了几个实验,并一起思考这几个实验的理论根据。近而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例如:在五年级思品《尊重他人有礼貌》一课中,我采取课前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的形式,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演出来。其中有一组的七、八位学生共同边编排了在公共汽车上发生的故事:到站了,上来一位老奶奶,同时又上来几个小学生。当时,车上没有空位,而且也没人给老人让座。到了下一站,空出了一个空位,这几个小学生主动把空位让给了老奶奶。学生编排的小品虽然很幼稚,但学生演的认真,看的也认真,故事情节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教室里还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如此一来,使学生感觉到上思品课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二、 在明理环节中,挖掘课程资源。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好的素材,挖掘课程资源。例如:在讲授《尊重老师的劳动》一课中,我把自己上中学时和老师的合影以及我从教后与学生的合影拿给学生看,并说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老师对我帮助与教育的一些事情。学生马上被照片和我的趣事吸引住了,紧接着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老师对你又有哪些帮助?以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趣事。于是,课堂上又是一片欢声笑语。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对现在的生活进行思考、反省,从而理解老师劳动的辛苦。又例如:在四年级思品〈〈手拉手、情谊深〉〉一课中,我了解到这个班有很多学生是从偏远的贫困地区出来的。因此,我先请几位家境贫困的学生讲讲在老家的生活经历,以及现在的生活情况。当这几位学生介绍完后,我又把自己租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其中的学生捡粉笔头的片段放给学生看,学生看后情绪都很激动,都忍不住各抒己见。事实上,只要我们更多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认真地收集素材,我们就会给学生提供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从而达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 拓展延伸,增加实践活动。 在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活动用来引导学生“怎么做”。例如:在《手拉手、情谊深》一课结束后,同学一致提议进行一次捐助我们身边贫困同学的活动。于是,学生自己组织,到各个班去调查贫困学生情况并统计人数,把捐赠的学具整理好,并进行登记。最后将学具分发到各班。这次活动后,老师和家长们都感到学生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又例如:讲授五年级思品《多读好书》这一课后,我带学生利用周六和周日的时间去图书馆阅读书籍,并把阅读的好书填写在表格当中,或者写出札记和读后感。我们还召开了“和好书交朋友”读书朗诵会,在学生中再次掀起读书热潮。 魏悌晟响彝张霰旗雍序局蕹浩寰凝萦践单俨言绶
293 评论(11)

wy_zhang

注意安全,拒绝极端。
179 评论(13)

裙裙裙煙兒

在客观世界中的自我认知 ——正确的自我认识【摘要】在N年前的某一天,他带着无意识来到了这一个需要意识去认知的世界,这一个他至今仍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这是一个丰富的,与其他所有人平庸的日常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他看来,在他的个人生活中,从来没有要苦心经营什么,也不追求什么目标,即便有也不是必须或是情非得已的事。生活是非理性构成的,所以主体有去对客体的不断认知的好奇。【关键词】客观世界;主体意识;认知一、 世界的事物客观存在2008年日本籍诺贝尔奖获得者益川敏英对英语的学习,在他看来无论怎么努力,都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许他确实耗费了他正常学习英语的精力和时间,但仍然学不好;也许他仅仅只是做了体力劳动,在他个人认知中,觉得已经足够努力的去学习英语了,但也许他还琢磨不到学习英语的技巧和规律。在他的想法中却没发现其实他还是不够“努力”。认知即为个人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或是已定型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他发生在人的大脑思维中,取决于所生长的环境、所接触的事物(并对事物本身特征所有反应)以及某些思维或想法因为某些事而得到加深或巩固。一般来说,从个人角度,这只是习惯性的真理,而对于他人却并非如此。认知的差异丰富多彩,主要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识。比如两个人对同一事物持不同观点,即为他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当然尽管想法有差异,但仍无孰对错;若A在背后说B的坏话,或是B知道A对他有不满,即为A客体存在的认知与B对自我认知的差异,当然也是无孰对错。关键是要知道,或者的或是死了的东西就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存在不一定要被改变,且不一定能够被改变,而部分不受主体意识控制的客体就不会因为主观意愿而稍有变化,即便有变化也是因为客体要遵循其发展的自然规律罢了。哲学史什么,西方哲学史给出了一条我比较赞成的定义:哲学是一切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因为他必须综合并且给我们广泛意义上生活与奋斗的智慧。而哲学家即为从事与勘探生命的意义和经常参与按照这种意义按照生活的斗争。所以哲学看起来似乎是让人们更理智的人认知自己,从而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生活,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益川敏英认为自己怎么努力都学不好英语,然而他的教授却只是很简单的给他说了学英语的重要性,但这一重要性在教授看来是必不可缺的“重要性”,同时也被大部分人的经验证明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性”。教授对此深信不疑,是建立在他对可以世界的认知与对自我的认知毫无冲突或是矛盾不大的基础上,因为他这么想,所以他这么做,因而他会这么对益川敏英说,一切也就顺其自然了。就我而言,认知是源于忠于人思维的想法,它并没有对与错,除非之后自己又反驳了自己,那么被他反驳的观点在他的认知世界里就属于错误的,而在其他人的认知世界里未必是错的,也未必会存在。一个问题对应的应该就是一个认知领域。在所有分散的、部分的和个体的事物中,某一个领域的开拓和泯灭都是人赋予的全部意义。就像也许一场无关紧要的谈话或是一部对于人来说没有任何哲学道理含义的电影,抑或是一部小说的阅读,都会对我的认知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会从外界得到一种力,在认知领域为推动力,因为一旦认知开始发生,就会在认知领域有显现,然而这一切的发现都来自它内在的无限性。但无论所有的哲学理论,所有的认识论怎么解释,他总是有一种意识,认知不是凭借智力,也不是凭借服从固有法则的理智,而是凭借精神力量的总和,同时还依靠意义占据上风的意志,依靠高度紧张的激情。哲学认知的源泉——是精神的整体生活、精神的体验。其余的一切不过是次要的补充。痛苦、快乐和悲剧性的冲突——是认知的源泉 。认知除了带来喜悦和解放,当然它也带来了痛苦,因为认知通常是幻想的揭露和失落。许多事物在认识它们之前是有趣而吸引人的,而对生活过多的认识,对世界更多的认知后却又令人感到忧伤。所以,人们对许多东西并不想看得那么清楚,那么亲近。但是我们生活所充满的虚假幻想然人崩溃,即便是事物已经客观存在,是一种独特的认知论,可以用它来深化我们的整个生命,尽管他还不能形成体系,但可以相信他存在的合理性,并通过实践来验证它。别尔嘉耶夫在《自我认知》中说:客观世界是客体化的结果,主题在课题化的世界中不可能接触到可以被认知的东西。作者还将其表述为一个悖论:主题的东西被客体化,客体的东西被主体化,因为是上帝的创造,客体是主体的创造,主体是本体,客体是现象。二、 客体世界中正确的自我认知在“我”之中,认知的行为和认知的对象是统一的,我的个性不是像是终于被的,而是我自己创造的;当我认知我自己是,我也就创造了个性,首先是我的行为。希腊是哲学史的开端,当然也是人类开始自我认知的开端。在整个哲学思维的历史中,人们一直以来都是关注自我认知,将其看作认知世界的途径。但自我认知是怎么回事呢?是个唯一的,不可重复的,具体的人的自我认识。这是认知和关于认知的所有。自我认知的主体是理智,而普通的理智,他的认知对象一般是任何主体。共性的去认知共性的东西,个性的去认知个性的东西。认知自己的人本身也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最终很可能就只剩下普遍的特征,而非个性的特征。苏格拉底哲学的起源于“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也就是苏格拉底在客观世界中的自我认知。在进行“认知”这一行为的我本人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存在性并非是我能正确认知的对象主体。比如,当我在内心美化自己时,我觉得自己显示出的是一种优秀,但当其他客体对我的认知进行否定时,也许我的这一种认知就在一步步地被削弱,或是被加强而不变——即当我没有抵达我内心的终极,没有到达我内心的最深处,每一次的自我认知都会有客体化的可能。所以一直以来,我是在激励塑造我习惯了的形象,但却偶尔会与我本身的形象冲突。于是又开始塑造自己模仿出来的形象,也就是制造了关于“我”独一无二的故事。有时我激发了对自己的厌恶,憎恨自己,但我同样在对这个激发了对自己的厌恶的形象加以客体化和进行模仿。或许,我曾经美化自己,为了别人所谓自己形象的客体化,或是对他认知的客体——我进行模仿。而最大的事实是存在于纯粹的主题中。尼采在《善恶的彼岸》 中说到:“我们还能描述什么?呜呼!永远是哪些股为何腐烂的东西” 。在我的思想和思维的语言表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对应性——这是普遍正常的人的大脑。就像有人问我,去爬了泰山回来感觉怎样,我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说:“接近山顶处十八盘的阶梯很陡,山顶的日出和日落很美。”这确实是我内心想要回答的话,但却不是主要的,因为其他的比如黄山、华山也是如此这样,我的回答只是条件反射的应对,却没有与我真实内心的想法统一起来。也许也是时间和记忆欺骗了我们,我却对它没有察觉。当有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说:“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女生回答说:“喜欢(或是不喜欢)。”难道她真的知道自己内心是喜欢或是不喜欢吗?她有对自己做了问卷调查,或是问过旁人,她的内心有多大一部分是喜欢,多少一部分是不喜欢呢?希多布里昂在回忆录里说到:“在某种程度上,他用了写作时出现的情感来替代它所叙述的那些实际体验的情感。”就此来说,人成了一种不自觉的狡猾和不够坦率的存在——而这却又是人不能主观完全绝对控制的。存在是存在着的真理,它不同于世界,不同于世界上的一切,但它应该是启示性的,是人性化的,也许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或许会同时犯下许多的罪孽、弱点和堕落,但还很有可能会愉快的感受到的是:它属于渴望和渴望真理的人,这就是认知中唯一与我相关的 。
30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