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rse01
我认为还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吧,父母对孩子心理的不关心,学校过分强调分数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都会导致精神疾病的泛滥。还有一方面是感情方面的纠葛。现在的学生早恋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爱情让许多感情经验不足的学生备受伤害。当出现了感情变故,就很容易诱发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抑郁症有向发病率增加,低龄化的方向发展,与社会竞争激烈、长期处于大脑紧张的因素有关。小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大量的作业、课外的学习,就业后的竞争、个人对自己的期望过大、与人攀比等等密切相关。
人有七情六欲,古人告诉我们,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充分说明了人的情绪变化对其心理与行为具有干扰或促进作用,并导致生理与行为的变化。可以说,情绪调节之于心理健康,犹如免疫调节之于身体健康,同样的事件可能对一个人身心造成致命打击,却可能磨炼另一个人的精神和心灵。情绪调节为人们维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了一道强有力的屏障。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正处于 “多梦”的年龄阶段,有“急风骤雨”和“心理断乳期”之说,人类几乎所有的情绪,都可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出来。当青少年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纷繁多彩、充满波动的情绪世界时,他们所具有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将是长期和深远的,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青少年必须认识、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情绪调节策略。看法影响情绪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情绪的认知调节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人对事件的解释与认识引起的。因此,认知调节的核心是引导青少年改变对引发情绪事件的看法,通过发现相关的错误观念,达到调节不良情绪和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例如,有一名初二学生,他在班里没有关系较好的同伴,有时很想主动和同学们交往,但总担心别人嫌烦,非常孤独。原来起因是因为小学六年级时,他在好朋友正写作业的时候要朋友一起玩,好朋友不高兴地让他走开。从那以后和人交往时,总担心别人烦他。对这样的情况要引导他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感受。通过思考与领悟,他会逐渐明白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严重,烦恼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人的认识和情绪体验互相影响,彼此交织在一起,人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左右着相应的情绪体验,尤其对于青少年,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尚未稳定,相应的情绪体验和调节方式也处在变化之中,一分钟前满眼泪花,一分钟后可能笑逐颜开,所谓 “孩子的脸,三月的天”。因此,帮助青少年建立情绪的认知调节对其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较为明显。转移改变情绪情绪的行为调节是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现和行为,实现情绪调节和保持心理健康。其中注意转移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行为调节策略。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产生情绪反应时,大脑中存在一个较强的兴奋灶,此时如果另外建立其他新的兴奋灶,便可以抵消和冲淡原先的优势兴奋灶,从而缓解不良情绪。比如,姗姗正在做作业,想起即将到来的数学考试,感到莫名其妙的烦躁和焦虑。就这样不知不觉过了半个多小时,看着刚才翻来覆去的一页书,她想干脆约上她的同学打会儿羽毛球。没想到,打完球后心情轻松舒畅,重新坐到书桌前的感觉已然轻快了,自信心好像重新回来了一样。通过想象自己得意的情境可以缓解紧张情绪,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转移愤怒和悲伤情绪,通过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帮助可以忘却烦恼 ……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言语控制情绪情绪的言语调节又称自我暗示法,是一种使用言语对人的情绪活动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是自己的言语也可以是他人的言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言语活动既能唤起积极的情绪体验,也能够唤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抑制某种情绪反应的产生和增强。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是怎样的人,就很可能成为那样的人,并通过不断地暗示来实现着自己的预言。因此,当遭遇挫折时,不断地暗示自己: “相信自己,我能行!”他就更可能在抑制消极情绪的同时,激发起积极情绪,从而保持心理平衡。一般地说,乐观的人总是倾向于以快乐和笑脸积极地面对生活,而悲观的人总是用忧郁来回馈生活,使忧郁情绪更深,从而使产生“抑郁症”或“焦虑症”等。同样,他人的言语同样也会影响着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职业棒球冠军,去监狱里看望一个同龄囚犯,囚犯问他是怎样成为冠军的?冠军说:“我小时候在院子里打棒球,打到家里的玻璃上,爸爸告诉我:‘儿子,照这样打下去,你一定会成为最棒的棒球选手',当我把球打到爸爸的身上时,爸爸仍重复着这句话,于是,我就真的成长为冠军。”囚犯说:“我也喜欢打棒球,但我不小心打到玻璃上或人身上时,爸爸也总会说一句话:‘你再这样胡闹,总有一天会打进监狱的。'于是,我就来了。”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告诉人们,个体周围重要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语、行为和期待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最终真地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更容易被周围人的期待和情绪所暗示,从而把他人的看法内化为对自己的预期和判断,最终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对此,青少年要保持高度警惕!毫无疑问,情绪是个体生理和心理的桥梁,生理因素通过影响人们的情绪而影响心理健康。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们的情绪调节和生理调节是相互联系的,情绪反应可以引起生理反应,许多身体病症如胃病、高血压和消化系统疾病大都和情绪调节方式有关。而情绪的生理调节是通过对身体某些部位的训练作为练习目标,从而达到情绪和心理放松的效果。如呼吸调节法,就是运用特殊的呼吸方式以控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通过提高吸入氧气量和增强身体活动能力,从而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青少年面对紧张事件时,可以通过呼吸调节降低焦虑水平;而肌肉放松训练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放松程序,用心体会肌肉慢慢松开的感觉,从而得到情绪和心理上的放松,该方法对于缓解焦虑、紧张有着较好的效果。此外,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改善情绪状态,也可以增强体质;还有目前比较流行的瑜珈,通过配合呼吸、注意力和冥想训练,使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结合到最佳状态。学习、生活中各种突发事件总是不可避免的,而青少年时期又恰恰是遭遇身体、心理、情绪和社会关系等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动荡时期。我们相信,只有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泰然面对变化的事物和环境,才有可能使情绪调节真正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人们逐渐的发现,青少年的生活和压力似乎没有大人所想象的那么少,其出现抑郁症的占中比越来越大。那么为什么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概率那么高?又大多是什么原因呢?学习方面现在的青少年从小就需要面临各种选拔性考试,为的就是在以后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父母的期待和老师的督促,使他们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拼命地学习,从而获得好成绩。而过度在意成绩也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常常担心自己在考试中无法很好地发挥,最终导致自身情绪的不稳定和抑郁。家庭方面有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中,或是父母不陪伴在身边,或是身处单亲家庭,还有就是父母常常进行争吵。而他们在家庭中感受不到充足的爱,也使他们在以后的与别人相处中,不自信,过于看别人的心情和脸色,从而性格孤僻,不能和别人正常的相处,因此在精神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学校方面霸凌问题也会使很多青少年受到伤害,从而产生了心理阴影,造成自己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而一步步的造成他们精神方面的打击和抑郁。感情方面现在更多青少年抑郁的原因似乎都是因为他们自身感情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或问题。类似有的女生会在男朋友和自己分手、或者被劈腿之后,深受打击,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自己,因此一直在怀念以前,回顾这段感觉,想不明白为什么,并且质疑自己,怎么让这段感情走到这个地方。而情感方面的受伤,往往会给青少年最为致命的一击,使他们一时或者很久都不能缓过来,最终使自身过于忧愁,从而抑郁。
因为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从来没有关系过孩子的心理健康,总是要求孩子去努力的学习,所以才特别容易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