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shanhao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资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必然大量开发和利用土地、水、森林、能源、草原、矿产、等资源,而资源又是有限的,因此人口对环境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类自诞生后,长期过着采集与狩猎生活,完全被动地受自然的调节,主要是利用环境中的自然生物资源。环境对人类的发展有很大的约束性。此时,人类只是自然界的成员之一,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因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则很小。 农牧业时期,由于物质资料供应的丰富性与稳定性,促进了人口数量的猛增,也改变了人口的组成结构。大部分采集者和狩猎者逐渐变成了农民、牧民。人类由简单地利用生物资源,扩大到利用气候、水利和土地资源,且由简单利用环境资源到利用和改造环境资源。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由依赖自然生态系统到建立由自己控制的人工生态系统,提高了土地对人口的承载量,复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此出现了环境问题,如生物资源、气候、水利资源、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和恶化。 工业革命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和扩大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在大量利用生物资源、气候、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的同时,又发掘了矿产资源,大大丰富了物质资料,也提高了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但同时也因环境污染和破坏,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随着人类的发展,原始的环境已几乎不存在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使人类环境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也使人类与环境,向更高级阶段、更合理的方面发展。一、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人口数量的激增,使人们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人均土地面积逐年下降,人均土地面积从1975年的0.31hm2下降到2000年的0.1hm2;加上大量的不合理的开发、占用土地,使土地退化,大量耕地被毁。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自然灾害频发,污染加剧,危害严重。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原本就低于世界水平,2000年,只有不足0.8hm2,如按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人均土地面积应为0.2hm2的左右,才能最低限度养活全部的人口及支持经济和工业的适度发展,但目前的实际情况与之相差很远,再力口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污染,次生盐渍化及工业、城市发展占用耕地等,使我国耕地以每年47万~6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因此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必须加紧采取强有力的综合措施,缓解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二、人口对水资源的影响虽然地球上的水是“可再生的”,但也是有限的资源。水资源中只有2%为淡水,而其中的88%为固态,剩下的12%,大多数为地下水,人类可以直接取用的只占0.014%。水资源的消耗数量又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资源的使用量。随着人口的增加,世界人均水量2000年相对减少了24%,且水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差异,据报道,目前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有43个,有15亿人缺少饮用水。 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原本存在的水资源的不足,加上用水额度高、效率低、浪费严重;地下水严重超采;围湖造田;大量地表水资源被破坏;水体污染严重等这些都是由于人口激增造成的,因此更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三、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由于人口的激增,大量的毁林造田、建房,加之不当的管理,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全球的森林已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世界森林从76亿公顷降至20亿公顷。 1975~1980年的五年间,非洲由于人口大量增加,森林被毁面积达3700万公顷;亚洲毁林1200万公顷;拉丁美洲1840万公顷。 中国曾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由于人口的增加,耕地的需求,大量森林被砍伐,成为少林国。目前,森林覆盖率仅有12.98%,在世界160个国家地区中名列地120位人均森林面积0.11hm2,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8%。为了满足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导致森林大量过度开采、滥砍乱伐、毁林开荒、加上长期以来,中砍伐轻抚育,加剧了人口和森林资源的矛盾;加重森林灾害、生态破坏,必然引起自然灾害的增多。 四、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人口的激增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猛增,造成能源短缺,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为了满足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除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外,木材、秸秆、动物粪便都成了能源,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秸秆、粪便被烧掉,使农田肥力减退,粮食减产,人们生活更加贫困。此外,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出大量的CO2,加上森林面积的减少,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加,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危害生态系统。 中国人口迅速增加,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短缺,阻碍了优质能源替代劣质能源的进程,现阶段仍以燃煤为主,煤气还不能广泛普及;农村居民仍以秸秆、薪柴、畜粪为能源,导致大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灾害频发;秸秆、粪便被烧掉,使土地缺肥、土壤板结,恶化了耕作条件,土地易早易涝,病虫害增加,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五、人口对物种资源的影响物种资源提供给我们全部的食物;大多数原材料;农业、医药、工业所需基因材料;优雅的生存环境。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干预也增强了,如:毁林开荒、焚草种地、围湖造田、滥砍滥伐、向荒野和滩涂进军,大批水利工程、交通建设、开发区的兴建等,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很多珍贵物种的生存环境缩小,甚至消失。结果是新物种的形成速率下降,现存物种的灭绝过程加速,现正以每天100~200种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据专家估计,2000年,所有物种的15%一20%可能会消失;2050年约有6万种植物将会灭绝或成为濒危物种,以此为生的动物也将随之灭绝,估计全部灭绝的生物种达到66万~186万种,而且将是无法恢复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即将面对的事实,如果我们对人口不加以严格控制的话,不但上述结果很快到来,人类的生存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五)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