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isca论文下载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8

jibagang201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isca论文下载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rhuang2007

已采纳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内的全国多个地方已经出台了相关细则,迈出了第一步。在“双减”重大改革部署落地后,培育综合素养再次被视为重中之重。在其中,美育不仅是贯穿传统与当代的骨干,更成为一种社会创新的力量。从概念上讲,美育是普及性的通识教育,以培养全体大众具有普遍的艺术素养为目标。而艺术教育既是美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美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依托。但在网络上随意一搜,琳琅满目的艺术教育培训良莠不齐,而各大艺术院校的考前班,却大都存在着高举应试教育旗帜,重技巧、轻艺教的问题。于是,艺术教育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美术班与艺术高考,虽有“艺术”之名,走的却依旧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应试之路。无论是幼时考证书、参加比赛、获得特长生资格,还是以艺术生身份接受集训参加艺考,都在某种意义上与“艺术”的初衷愈行愈远。那么,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背景下,到底如何可以让真正的艺术教育不只是停留在理论或技术层面,而是真正通过对美的实践,进而促进对于这个世界的更好体验?美育与重塑▲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北京现场,凤凰中心9月5日,一场题为“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的学术论坛,于北京凤凰中心以及厦门鹭潮·鼓浪屿美院连线开讲。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等高等艺术教育学科的领头人、专家们在这里共同探讨在新时代,美育、艺术教育如何发展,如何以美育重塑社会,重塑未来的话题。▲ 凤凰艺术全媒体总编辑、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肖戈主持“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凤凰中心7月,“传统走近,实验走远——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研究展·版画系”展览于鹭潮·鼓浪屿美院的园区举办。展览策展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系主任、版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冯梦波教授此次来到凤凰中心,进行主题讲座《媒介考古学的观念与实践》。▲ 学术论坛上的主题讲座《媒介考古学的观念与实践》,主讲嘉宾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冯梦波教授,凤凰中心冯梦波是中国最早关注和运用数字技术的艺术家,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开始了互动艺术的创作,尤其是以运用电子游戏进行创作而闻名。他从个人经验出发进行了分享,让我们了解到由他主持的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理念,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同学们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冯梦波教授对版画教学发展的创新性思考。▲ 论坛北京现场,专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冯梦波教授,凤凰中心版画在中国具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传承,距今已有上千年。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开启了我国版画创作的新时代。从新兴版画诞生那天起,便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北京现场,从左至右:肖戈、冯梦波、王华祥、祝延存(彦春)、张战地,凤凰中心在首场圆桌讨论中,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新平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副院长王华祥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冯梦波教授;中央美院版画系第二工作室教师祝彦春教授;中央美院版画系第二工作室教师张战地副教授共同讨论版画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线上现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新平教授以虚拟人物形象参加论坛▲ 论坛北京现场,专访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副院长王华祥院长,凤凰中心▲ 论坛北京现场,专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淳教授,凤凰中心▲ 论坛北京现场,专访中央美院版画系第二工作室教师祝彦春教授,凤凰中心▲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北京现场,专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白明教授,凤凰中心随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副院长王华祥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淳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白明教授;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玉龙教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士生导师谷瑛副教授等嘉宾参与第二场圆桌论坛,讨论艺术教育与社会化的美育重塑。▲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北京现场,从左至右:肖戈、白明、张淳、王华祥,凤凰中心▲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厦门现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玉龙教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士导师谷瑛教授,鹭潮·鼓浪屿美院五位嘉宾从不同角度解读了版画教学的传承与创新。这不仅是对鹭潮·鼓浪屿美院园区举办的 “传统走近,实验走远——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研究展·版画系”这个展览的总结,也让人们看到经历了“0”与“0”革新的版画与鼓浪屿在时代的浪潮中再次相遇;同时,这次来之不易的会首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的尊重与回顾,也象征着艺术将在鼓浪屿重新启程。▲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厦门现场,鹭潮·鼓浪屿美院数字时代的云端沉浸▲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线上现场2020年起,全球新冠疫情迫使人们将大量交流和工作放置于云端,线上的会议成为日常。此次“美育与重塑学术论坛”创新性地采用“沉浸式虚拟会议中心”,让厦门、北京多地的重磅嘉宾和观众相会在虚拟世界里。有兴趣的观众也可以从世界各地参与其中,实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让在线变为“在场”。▲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厦门现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玉龙教授发言,鹭潮·鼓浪屿美院▲ “美育与重塑——传统走近,实验走远“学术论坛厦门现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士导师谷瑛教授发言,鹭潮·鼓浪屿美院国外艺术教育学者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发现,由于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将信息的收集与交流渐渐结为一体,在不同的屏幕上可以实现对于艺术的体验与学习。著名经济学家与教育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中认为,美术馆及相关类似的机构需要渐渐转型为信息的提供者,以不同的方式将艺术作品展示出来,并让观众们在其独立自由的时间与地点(own place and time)以其独立自由的选择(free choice),去进行自主学习与体验(free choice learning)。三十年过去了,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境况已然愈加合理、自然。尤其自疫情以来,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学习、讨论、呈现和传播艺术的现象和机会也愈加普遍,同时也更容易被接受和使用。而在借助着数字网络的便利时,我们同样也需要重新思考新时代背景下关于艺术自身的种种命题。在不断推进的政策背后,一方面我们不能因美育要被纳入升学考试才开始重视,也同样不能因“双减”而完全走向另一个方向,而是应该从小就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的艺术兴趣、艺术素养以及艺术能力。即使不通过艺术教育来达到考试的目的,这种艺术熏陶也能培养其品行和气质,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国文脉、艺术脉络,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接受美育的场所也同样不应仅限于专业的课堂之上。无论是美术馆还是艺术机构,亦或是更为广阔的社会场所,只要其中生长着艺术,艺术也必然可以无处不在地感动我们,让我们时刻接受着来自艺术的沁润。无论是专业美育亦或通识教育,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时,人人也都可以是“艺术家”。艺术品,其实不一定是绘画、雕塑等实物,从根本上看更是一个人的思想和状态,当他们在日常生活外,以艺术为媒介自由表达和感受的那一刻,就成了艺术家。于是,在外界的纷杂变化中,文化遗产和艺术媒介如何寻求当代传承与表达的可能性,并在保持着自身文化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变革和发展,本次论坛也在这样的探索实践中给了出新的答案。通过大美育和大艺术,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不一样的自己。“双减”之后,美育却走向了更加辽阔的维度。

isca论文下载

185 评论(12)

tlpippen

(1) 曹建华、王福星,初探藻类、地衣生物喀斯特微形态与内陆环境间相关性,地质论评 ,1998,44(6):656-660;(2) Cao Jianhua & Wang Fuxing, Reform on the subsurface of carbonate rock by crustose lichen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Acta Geologica Sinica, 1998,72(1):94-99;(3) 曹建华 潘根兴 袁道先 林玉石,桂林岩溶洼地生态系统中大气 CO 2 动态及环境意义,地质论评 ,1999, 45(1):105-112;(4) 曹建华 袁道先,石生藻类、地衣、苔藓与碳酸盐岩持水及生态意义,地球化学, 1999 , 28(3):243-256;(5) 曹建华 潘根兴 袁道先,不同植物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淋失的影响及岩溶意义,第四纪研究 , 2000,20(4):359-366;(6)Cao Jianhua Yuan Daoxian and Pan Genxing, Preliminary Study on Biological Action in Karst Dynamics System, ISCA, 2000;(7) 曹建华 潘根兴 袁道先, 柠檬酸对石灰岩溶蚀动力模拟及岩溶意义,中国岩溶, 2001 , 20(1):1-4 ;(8) 曹建华 袁道先 潘根兴,岩溶动力系统中生物作用机制,地学前缘, 2001 , 8(1):203-209 ;(9) 曹建华 袁道先 姜光辉:土壤环境中温室气体 CO 2 动态对降雨响应的模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 26( 专辑 ) : 13-19 ;(10) Cao Jianhua, The effect of low-grade plants on weathering rates of carbonate rocks ,21 st Speleological School , Poland , 2002(11) 曹建华 袁道先 潘根兴,岩溶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地球科学进展, 2003 , 18(1):37-(12) Cao Jianhua, Ecological Features Influenced by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in Baojing Karst Area, Post Graduate Training Course on Groundwater Tracing Techniques,Graz / Austria, 2003;(13) 曹建华 袁道先 章程 蒋忠诚,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若干特征,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论文集,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3 , 289-303;(14) 曹建华 袁道先 章程 蒋忠诚,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地球与环境, 2004 , 32(1):1-8;(15) 曹建华 袁道先 潘根兴 姜光辉,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碳转移对岩溶动力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地球与环境, 2004 , 32(1):90-96;(16) 曹建华 李先琨,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的特征、演变与生态恢复,生态科学进展 ( 段昌群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7) 曹建华 袁道先 姜光辉 游省易,路南石林 地区土壤呼吸及稳定碳同位素日动态特征,中国岩溶, 2005 , 24(1):23-27 ;(18) 曹建华 袁道先等,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地质出版社, 2005 ;(19) 曹建华 潘根兴 袁道先, 岩溶地区土壤溶解有机碳的季节动态及环境效应,生态环境, 2005 , 14(2): 224-229;(20) 曹建华 袁道先 章程 蒋忠诚 , 脆弱的广西岩溶生态系统:地质地貌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制约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待刊 ) ;(21) Cao Jinhua, Yuan Daoxian, Pan Genxing, Seasonal changes of soi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 in Gui lin Karst Experimental Site, 科学研究月刊 , 2006 ( 待刊 );
313 评论(10)

longmeimei83

英特尔公司于6月21日至25日期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计算机系统结构学术会议(ISCA)上提交了三篇技术论文,并参与和领导了16个专题研讨会。  英特尔高级院士、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贾斯汀先生(Justin Rattner)在本届ISCA大会上进行了主题演讲。他强调架构师更需要了解最终用户期待的平台性能,在关注微处理器性能提升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整体系统。其主要机会在于通过缩小CPU和IO性能之间的差距、提高电池寿命、快速为客户提供新功能以及增强可视体验来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  目标系统级架构因而可以提供如下功能:  · 融合的平台电源管理:通过创建确定和有限度的电源管理机会来积极地管理所有平台组件的闲置能耗。经过这样的改变,当前平台的能耗可以降低50%以上。  · 可重新配置的架构:研究探讨了在CPU售出后快速集成功能的能力。高灵活性和更快速的上市时间让需要特定功能的客户不必再等待新款芯片上市。  · 内存层次结构修改:新型内存和更高水平的缓存,加上源于3D堆栈和多芯片封包等更新封包技术。这能够缩小处理器和硬盘性能的提升(造成更快速的平台升级)与用户期望的总体性能之间的差距。  · 可视体验及其他:提供能够智能化执行各种应用的架构,包括图片处理、高性能计算、物理、金融等领域的应用。  论文简介  芯片多处理器上的原子向量操作  本论文展示了首个新的架构扩展方案(包括两个新的IA指令),可以通过更好地利用并行处理提高性能。另外,新方法扩展了SIMD(单指令多数据)来支持“原子操作”,后者是指令序列,其行为类似单个操作,在很多新应用软件中很常见。虽然这些操作带来了并行化挑战,但本论文提出的创新方案可以为典型的未来工作负载带来高达54% 的性能提升。  缓存容量换可靠性,实现低电压操作  本论文提出了一种为处理器缓存实现低电压、低功率操作的新方案。所有芯片在操作电压上都有最低限制(通常称作Vccmin),低于此电压时电路的可靠性无法保证。在新方案下,当降低缓存电压且内存单元出现错误时,它们将单独关闭,而设备整体继续工作。论文提出了两种方案,都允许超低功率操作(小于5伏),同时保持50%-70%的缓存继续工作。当电压上升到正常水平时,全部功能将恢复正常。这种技术可以为未来的计算机、服务器和移动设备实现新的低功率模式。  面向指令细度计划监控的灵活硬件加速  系统设计人员传统上专注于性能的最大化,而最近开始关注如何将功率最小化。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如果软件出现问题,快速或高能效没有任何意义。本论文中提及的新方法可以让工具在指令一级监控操作是否正确,这是可能的最精细水准。通常,高性能会消耗大量资源而造成这种方法代价过高,但模拟显示这个方法可以把现有的资源消耗降低33%-50%,而且灵活性更高。
232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