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晴空
说“勤”林家箴 1俗请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字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2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3勤于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4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坚持练习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能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读书很多,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5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惟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言与行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 有的人,喜欢“言”在“行”前。豪言壮语,意气风发,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气势,但是,却常常有言无行,使人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个尴尬的结局,留下笑柄。这一类喜言少行的人可谓是爱好形式,不重内容或是自负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们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却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 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们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他们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当然,还有一些人不“言”不“行”,甘于沉默,甘于退化。他们毫无进取之心,冷眼观世界,恹恹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状,渐渐进入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这类人只能被认为是在慢性自杀,消极沉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释。从一个人对待“言”与“行”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败与否。 “言”与“行”,永远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论流行与永恒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流行,也不会存在绝对的永恒。 ——题记 这个世界上遍布了数不尽的文学作品,我们也在不同的时代阅读着不一的文字,因为对于读者,没有永恒不厌的文章,但是,对于作者,却总有挥之不去的永恒的情感。 我们时常穿梭于书店,购买或阅读着各种书籍,但是,作为读者最关注的还是最新出炉的新作品,最流行的文学类别。或许是一年,一个月,或者只是一星期,某本书卖得相当火爆,须臾间化作风暴袭卷了每个角落,这是流行,当然只是对于我们而言,是我们对新事物的尝试与追捧,是具有时代性的,在不同的时刻我们可以随意地变换自己的看法。因为作为一名局外人,对于一篇别人的文章并不会寄予过多感情,不会长久地,或者说永恒地去品读,就如流水,会无止息得流淌,而不会因为喜欢某处而停滞不前,这是流行的趋势,不变的定理。 尽管对于读者只有流行的作品,但对于作者却存有永恒的文字。每一篇作品都有着它背后的故事,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用情感堆积起来的,即使它饱受读者的争议,却仍会对里面的文字有不一样的感觉,说不清,也道不明,是一种扑朔迷离的影象,这是永恒,当然,也仅仅局限于作者自己,即便是知己也不能体会这种感受。这样的感情是最真实的,就如游离于山间的自然之气,永恒地存在直至自然消失不见,它抽象却也具体,总之,对于作者,它是个活物,是过去的自己的影子,包含了作者的心,这或许就是永恒的美好与奇特吧。 的确,流行与永恒有着太多的差别,但并不存在绝对的分界,它们都是相对而言的,就是说,对于同一事物,流行与永恒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且并不矛盾。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人,所以对于同一件事,感情是不一的,这也决定了流行与永恒在我们心中的取决。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流行,也不存在绝对的永恒,改变了角度或态度,事物的性质也常随之变动。就拿余秋雨先生来说吧,他是个公众人物,当然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家。当他的新书出版,无数的读者也开始了对他的议论,有褒有贬,于是,他的作品流行起来,传阅在不同的人手中,而时间久了,呼声与争议也越来越小,直至,这一流行的秋雨热散去。但是,余秋雨写这东西仅仅是给读者看看,或者赚些稿费的吗?不然吧,想必是他心中的真实情感的涌动与迸发,即便是遭受指责,也会继续书写,不会搁浅。对于自己的文字,他的感受是永恒的,难以被外物影响或改变。这是流行与永恒的交融,也是一个例证。 有关流行与永恒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交错相通,不只是局限在文学作品,而是充盈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与细节,人哪,就是这样,站的地方不一样,感觉也就不一样了,总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个世界上还不会存在绝对的流行,亦或绝对的永恒,不要把事物分得那么清楚,仅此而已。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论文一般由 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 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