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chunhong
论文创新点获取渠道有以下几点:1、文献基础创新点需要大量相关背景文献的支持,所以文献的阅读和积累是论文撰写的第一步。文献不需要我们全部阅读,只需要精确检索与我们领域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即可。针对文献可查找相关领域的大牛,其发表过的文章,以及大牛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献,这些都是极具有参考价值的。每读一篇文献时,可做相应的笔记,去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这个观点的,通过什么研究方法证明了这个结论,文章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等等阅读文献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多阅读搜集和掌握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最新文献的内容,进行文献积累。有了一定的文献基础后,在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给予一定的理论基础,论文创新点自然而然就会有角度去撰写。2、实验中获得论文创新点并不是突然灵感一现的,大多是通过做实验意外得来的。在实验室日常打杂时,要善于观察思考,通过实验思考这个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去改进?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如何解决?面对实验不同的结果,会另辟角度衍生新想法,这也是写论文创新的一个切入点。3、多跟导师、学长学姐交流在论文撰写没有思绪的情况下,可以主动跟导师沟通交流,导师平日里阅读文献已成为工作习惯,并且对专业领域颇有研究,能够发表看法、给予建议,有效地引导你。除了导师以外,也可寻求学长学姐的帮助,对课题进行探讨、发表看法,在交流中获取有效信息,成为论文写作的好角度。4、学科交叉学科交叉实际上是两个不同专业领域的交集。当自己对课题研究没有新的想法时,可以试着换个领域去思考,比如你是研究经济学领域的,可以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去研究,搜集交叉领域的文献,拓宽思维。 
对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进行定性判断,看有没有创新性对学术论文有没有创新性定性判断的工作应主要由学术期刊编辑来做,如果有无法判断或不懂的地方应请教国内外专家或由专家评判。一要对学术论文的创新性有比较明确的属性界定,使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评判有明确标准。二要对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进行单项评判。学术论文的创新点, 分布在论文的各个部分,这里可以根据学术论文的结构对学术论文的前置部分、主体部分、主要结论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进行单项评判;也可以通过对学术论文创新性鉴审应把握的关键要素如创新内容、创新类别、创新价值、学术价值、创新真实性、论据的考证、创新结论、稿件来源、作者信息等进行单项评判。三要对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进行综合评判。即在上述单项评判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判。可考虑采用的方法之一是认真分析论文各部分的逻辑相关性,判断其创新性;方法之二是可以将单项判断的每一项根据其重要性给予不同的赋分(也可以同时考虑对审稿专家意见赋分,这时对单项分和专家分设定不同的权重),然后再加和;方法之三是运用现代检索手段进行综合评判。 对学术论文的创新度进行定量判断,看其创新性程度不难理解,由于学术论文创新性判断的复杂性,仅进行定性判断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仅进行定性判断,就会形成稍有一点“新意”就被认定为“创新”的现象,最终导致学术创新泛化、“创新”满天飞的局面。我国目前的学术创新整体上就是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这就是我国学术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创新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如果仅进行定性判断,即使能确定一篇学术论文的创新水平,也难以回答和解决如下问题:对均具有某种程度创新的若干篇论文,这些论文的创新达到了多高的程度或水平? 哪一篇更高? 因为定性分析无法判断学术论文的创新度,而创新度是判断学术论文的创新是否是真创新的关键标准。所谓创新度,就是指对学术论文的整体创新所达到的程度或水平的测度。有些学术创新(如研究方法的创新)难以进行量化分析或不能简单量化,我们也不能仅进行定量而不进行定性分析。因此,我们应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最终判断学术论文的创新度。怎样确定学术论文的创新度?这是个可能在短时间内很难明确,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深度探讨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创新度是个多元非线性函数。因此,我们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创新度各维度变量进行科学的模型化研究,力争找到学术论文创新度的科学测度方法。应该说,对此的探索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挑战性,特别是对社会科学创新度的研究更是如此。在找到这一方法之前,我们可以先应用创新性指标打分法作为过渡办法。即把学术论文的整体创新划分成不同的创新性要素或创新性类别,对应不同的创新性指标,每一项创新性指标依据其反映学术论文创新性的情况,分为若干个等级,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最后计算总分值。 进一步完善编辑审稿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学术论文的创新是专门学术领域内的知识创新,由于编辑专业知识的局限性, 对所审读的文章肯定有一些是看不懂的,所以,论文的创新性应主要由匿名审稿专家来评判。但由于专家特别是知名专家都很忙,有的专家审稿很认真,有的专家不太认真,极有可能做出不公正的评价。现在的最大问题是匿名专家的评审没有统一的创新性标准,这样容易造成评审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进一步加强编辑在创新因素与创新水平界定中的组织、管理与决策功能,为此,一是为匿名评审专家制定创新性评审标准;二是要求作者对自己的学术论文进行创新因素与创新水平的自我评定;三是加强编辑的把关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