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0107
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来看,2009年实现增长8%没有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着眼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内需起重要作用。拉动内需,最重要的是提高工资和财产性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第二,调整经济结构。关键是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创新,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如现代金融业、现代咨询业、现代会展业、现代管理业、现代物流业等,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第三,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第四,坚定不移地推动金融改革,坚持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方向。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众所周知,由次级房屋信贷危机(以下简称“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从美国向世界各国扩散,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造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甚至是经济危机。此次金融危机起于次贷。当借款人不能还款时,银行又遇到流动性的问题。要解决流动性的问题,一是借贷款还贷款;二是变卖库存资产。而当情况不好的时候,其资产价格也大幅下降,于是发生流动性危机,造成银行倒闭。当这种情况普遍发生时,如2008年9月份,美国雷曼兄弟银行、美林证券等很多金融机构连续向政府申请援助,造成了严重的信用危机,出现了3种现象:一是银行惜贷,甚至是银行之间的拆借利率提高。当欧美股市下跌45%时,股票面值已经低于每股净资产值,消费者惜购,因为怕经济形势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是靠投资、贷款、消费等因素推动的,银行惜贷、消费者惜购,必然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影响。根据几个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包括世界银行的估计,总体来看,2009年全世界经济将呈现负增长。此次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对中国来说,情况有所不同。我国金融系统受到的影响比发达国家相对要小一些。原因之一是中国金融系统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之下,人们相信银行是国有企业,如果出了问题政府会承担责任,所以没有出现挤兑现象。其二,我国金融创新不足,杠杆率低,风险也相对较小。其三,整个国家金融系统流动性充足,而国外是政府向银行注资。其四,监管得力。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和世界各国一样,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我国经历了10年成长期,从2003年开始进入两位数的快速增长阶段,2005年增速为4%,2006年为4%,2007年达到顶峰,为13%,2008年下跌为9%。实际上,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也不可能继续以这种高速度增长。如果分季度来看,这个问题更加严重。2007年第四季度增幅为11%,2008年第一季度为6%,第二季度为1%,第四季度为8%,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加速下滑,所以启动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下滑的速度有所减缓,但如果仔细分析,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还是非常严峻的。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2007年增速为13%,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35%、38%、23%。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消费占3%,投资占2%,净出口则是负的,消费贡献率为70%,投资贡献率为30%,净出口贡献率为负。从这个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有点问题的。从消费的角度来看,2009年第一季度消费的贡献很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第一季度有春节期间这一消费高峰期。二是中央政府启动家电下乡,各地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以财政补贴消费。有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消费增长11%,价格调整以后则为9%,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6%。这就是说,发放消费券和启动家电下乡拉动消费增长6%。三是第一季度信贷快速增长。据统计,第一季度完成了全年信贷计划的90%,从银行信贷转到投资领域的大约有4万亿元,其中有部分资金流入股市和楼市,使股市和楼市暂时回暖。从一些辅助的数据来看,第一季度第一产业增长3%以上,第二产业增长4%,第三产业增幅最大。但这是难以持续的,因为春节消费高峰只出现在第一季度,靠政府用财政刺激消费也不可能持久。同时,信贷过于宽松也会产生一些负效应。如果说第一季度月平均消费5万亿元,那么等于说信贷增长量减少了60%。投资拉动在2009年第一季度之所以贡献小,主要原因是从投入到产出有一个过程,4万亿元投资到2009年年中才会有效果,从3-5月份的数据来看,也确实如此,工业一直呈增长态势,由此可以看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出口的形势依旧比较严峻,第一季度整个外贸出口下降2%,将近1/4,且顺差不稳定,4月份外贸顺差130多亿美元。总体来说,外贸形势依旧很严峻,外商投资也在减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信用系统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都受到影响,商业信用违约率增加了一倍以上,银行信用出现危机,国外的信用危机对我国外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相关数据来看,2009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形势比较好,主要原因在于投资效益逐渐显现。从长远来看,我们不应该着眼于一个季度甚至一个年份的数据,而应该着眼于怎样使我国经济踏踏实实地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外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有各种预测。其实,要保8%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要考虑用实实在在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这是需要切实下功夫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使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内需起重要作用,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方面,只有内需起作用,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会差一些;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西方国家的人们会减少过度消费而更注重储蓄,需求也会随之减少,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大量生产、西方大量消费的模式因此发生变化。外需的减少迫使我们眼光向内,但要拉动内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一是提高工资。让人民群众的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近两年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二是提高财产性收入。要进一步规范财产性收入,使股市、楼市健康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敢于消费。前些年我国消费占到13%左右,这与西方国家的比例相差很远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使内需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创新。要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目前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而要进一步发展,则必须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而且要特别发展现代服务业,如现代金融业、现代咨询业、现代会展业、现代管理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既能够带动传统服务业发展,也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最近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考察时了解到,他们把物流,货代、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综合起来,年交易额达到6亿元,这在一个县级市里是很不容易的,而且2009年的外贸出口还在持续增长。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日用消费品外国人还是要用的。石油价格最高涨到130多美元一桶,虽然价格波动很大,但它的需求量变化并不大。我国每天石油的消费量约8000万升-9000万升,目前约有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对我们的压力很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新能源振兴规划并征求意见。可以预测,下一次世界产业革命就是新能源的革命,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不断开发新能源。提高企业竞争力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起到了倒逼作用,加速了优胜劣汰。从国内企业的情况来看,关联度高的多元化企业成功率比较高,而盲目的多元化企业要想成功则很难。目前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否则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人员,三流的管理,是很难做大做强的。要认真总结我国企业好的管理经验,并且使之真正在实践中取得效果。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全面提高竞争能力。坚定不移地推动金融改革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有人质疑中国的金融改革。我始终认为,停顿和倒退都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金融改革也是如此。要坚持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的方向,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改革。金融危机只是历史上一个短暂的阶段,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要做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注重新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顺应自然,靠天吃饭。随着技术越来越发达,有些人认为人可以征服自然。其实,恩格斯早就说过,不要陶醉于征服自然,每一次征服自然之后都会被自然惩罚。可惜的是,这种说法并没有被多少人接受。美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这种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发,提高人民的购买力,提高企业的素质,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以实现更好的发展。通过努力,到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一定能够恢复到9%以上,而且是可持续的。让我们共同为中国经济的又一个春天而努力。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前言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 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 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四)人口与水资源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2、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四.总结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