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ling2013
1、地理学: 从地质构造上讲,台湾与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由于地层下陷而出现海峡,将二者分隔开来。 福建与台湾地理位置毗邻和关系密切及拥有着历时逾二百年的闽台同省合治制度,国家一级文物“清初彩绘台湾地图”是大陆现存最早的一卷珍贵的手工绘制地图,绘制时间在乾隆52年之前,属军用综合性地图。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从福建移居台湾的居民点有同安厝、龙岩厝等,说明大陆台湾亲缘关系由来已久,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块领土。因为地图是当时的清朝政府绘制而不是民间所画,更说明台湾当时就是中国的领土。2、动物学: 大约18000年前,当地球气温最低的时候,海平面平均下降140米。中国的渤海、黄海及东海的西部均为陆地,台湾海峡的平均水深为40多米,有的已露出成为陆地,与福建相连。而当时,地球正处于冰期,福建这里的气候可能接近现在北京、天津的气候,福建以北的地方气温自然更低,原先生活在那里的动物由于生存所迫,就往南迁徙。原来的海峡变成相对低洼的地区,一些源自福建的河流在此形成湖泊,此地水源充足,草木茂盛,成为北方南迁的动物的聚集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年台湾海峡生物的多样性,于是一个食草类动物、食肉类动物与人类共存的生态相对长时期平衡的生物链出现了。 两万年前台湾海峡形成陆地的部分地势比较平坦,不但适合寒温带地区的猛犸象等生存,也适合梅花鹿等寒温带动物生存,是生命的家园。现在发现的多达27个种类的台湾海峡动物化石真实、直接地为研究两万年前台湾海峡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依据,以科学依据证明史前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连为一体的事实,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3、植物学: 两岸物种本为同源,这有很多的实物例证。据说台湾十大物种的源流有在大陆。 例如:台湾恒春是台湾相思树的原产地,可它的称谓典故却出在中原,说明台湾和大陆的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此树属含羞草科金合欢属的常绿乔木,具有喜光、喜温暖、不耐寒、耐瘠薄。相思树确有好几种,而台湾只有一种。与台岛相同的品种在大陆仅浙南闽东环海峡和海岛才有。同根同源,同叶同花,便有一种割舍不断的融融亲情。同样的水土,养育同样生命。这释因,就是说台湾和南麂与大陆真是太密切了,地理天候物种为同时所形,同时所具,并同时进化演变生长,虽地质板块开裂、漂移,但相承血脉不变,天质内涵不改。4、文物学: 漫步闽南,很多文物古迹见证两岸同根同源。经考古人员考察,福建千多文物见证闽台渊源。 当台湾同胞能自由踏上祖国大陆时,不少人寻根谒祖,给祖坟扫墓,给祖祠上香,构成了一个个“血浓于水”的动人镜头。台湾祠堂众多,所祭先祖,祖籍无一不在大陆。 宗教文化是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华文化对台湾的传播体现在宗教、艺术、文学、民俗、戏剧等等方面,其中,“神缘”把文化传播的鲜明印迹烙留在文物古迹上。 最有力的证明是:在厦大人类博物馆的史前文物中,台湾圆山遗址文物是在大陆仅能看到的一批台湾新石器时代的珍品,台湾大学和台湾“中研院”也有圆山遗址的文物。台湾的卑南文化遗址,那里的文物和厦大收藏的台湾台北圆山出土的小石锛、石斧、有段石锛、有肩石斧等器物一模一样,而更重要的证据是,这些器物和福建建阳、闽侯、长汀等地出土的器物形制和大小都非常相似。 地点不一样,但出土的器物却一样,这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早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便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陆和台湾是同源的。5、通俗同族: 考古材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大陆居民就沿着连接大陆与台湾的大陆桥开始移居台湾,给台湾岛带来了与大陆一样的新石器文化。宋元时期,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大陆开始逐渐向台湾大量移民,而明清时期,大陆的移民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移民带来的文化使台湾文化已经与大陆文化日渐趋同。 闽台的地缘关系最深刻地体现在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上。有同根同源的宗教、历史、文化渊源。如台湾已知最早的、距今约3万年前的“左镇人”就与福建发现的“东山人”等史前人类生活不仅年代相近,而且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习性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台湾同胞大都是明末清初从闽南、粤东移民而来的,80%以上祖籍福建,因此台湾文化深受福建影响,在语言、民俗、节庆、建筑和民间信仰、戏曲艺术等许多方面都与福建同源同宗,闽台关系密不可分。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