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少数民族音乐论文目录图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87

楠天蓝蓝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少数民族音乐论文目录图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simcozy

已采纳
《试谈国剧京剧的艺术魅力》《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怎样上好一堂声乐课》《儿童钢琴教学启蒙与辅导》《浅谈音乐类高考升学好乐理的重要性》《浅谈钢琴伴奏对钢琴演奏的益处》《论钢琴演奏中放松问题》《浅谈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哼鸣联系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怎样上好一堂声乐课》《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歌唱中的呼吸》《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异同及其他》《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歌唱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论音乐教师的职业素质》《聂耳的群众歌曲创作》《音乐与审美教育》《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练琴效率》《浅谈慢练再学习钢琴中的重要性》《浅谈歌唱演员的良好台风》《怎样上好一堂声乐课》《在歌唱中如何运用气息几点之我见》《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国歌舞音乐的发展》《如何处理二胡演奏音乐表现与演奏技术的关系》《论手风琴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论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浅谈手风琴风箱技巧教学与运用》《浅谈钢琴即兴伴奏》《学科未来展望与音乐教师发展》《超级女生现象对声乐教育的影响》《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浅谈声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论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怎样上好一堂声乐课》《浅论声乐演唱中呼吸》《浅谈初中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浅谈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浅谈声乐教师的自身素质》《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论钢琴伴奏配置中的音型选择》《谈新型师生关系在音乐教学中的建立》《音乐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的的要求》《美声唱法的学派与风格》《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音乐与技术在钢琴演奏中的结合》《论钢琴演奏中放松问题》《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浅谈钢琴弹奏中的放松与用力》《钢琴弹般的原理与运用研究》《浅谈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点》《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浅说慢练在器乐教学中的作用》《浅谈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当代现象》《二胡琵琶小提琴渊源探微》《小提琴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小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浅谈陕北原生态唱法的风格》《浅谈陕北原生态唱法的风格》《民族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歌唱语言与歌唱发生状态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在音乐教学中的建立》《初级和声作业中常出现的错误及其纠正办法》《音乐与审美教育》

少数民族音乐论文目录图片

173 评论(13)

莫祁琊

《民间合唱园地里的小花》,《人民音乐》1982年第6期。 《民族音乐中的“子母声”》,《中国音乐》1983年第1期。 《听中国打击乐音乐会》,《中国音乐》1985年第1期。 《桂、湘、粤边界瑶族民歌考察》(第2作者)《中国音乐学》1985年第1期。 《侗族民间合唱旋宫实践的初步探讨》,《音乐研究》1985年第4期。 《民族声乐曲“垛句”唱腔的结构型态和艺术功能》,《音乐探索》1986年第1期。 《论民族音乐现象的系统化结构》,《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期。 《田野作业的方法论思考》,《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期。 《汉代杂技音乐》,《中国音乐》1986年第4期。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年鉴》1987年。 《长鼓研究——兼论细腰鼓之起源》,《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 《通俗歌曲及其传播的民间音乐本质》,《人民音乐》1988年第3期。 《民族音乐现象系统化结构的综合研究》,《音乐研究》1989年第1期。 《〈白族音乐志〉体例 》,《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3期。 《润物细无声——1990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述评》,《中国音乐年鉴》1991年。 《历史积累上的飞跃——中国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历史及发展概观 》,《音乐研究》1991年第3期。 《从荒芜走向繁茂——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四十年》,《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3期。 《白族那马支系音乐及其文化构成透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实地调查资料储存的理论及方法》,《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4期。 《民间音乐作品书面规范显示及其权利归属》,《人民音乐》1994年Z1期。 《实地调查的经验积累和科学意义及作用再认识》,《中国音乐》1995年第1期。 《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调查类型》,《中国音乐》1996年第1期。 《在传承过程中新生——工尺谱存在意义和作用的思考》,《中国音乐》1997年第1期。 《收获的季节——1997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年鉴》1998年。 《关于撰写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几个问题》,《人民音乐》1998年第1期。 《近代新音乐环境中的“国乐”处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刊》1998年。 《1998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年鉴》1999年。 《“纳西古乐”名实谈—答〈人民音乐〉记者问》,《人民音乐》1999年第1期。 《留得华韵播寰宇——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祭》,《中国音乐》1998年第2期。 《进入音乐大师的生活时空——〈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图典〉序》,《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 《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上)》,《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 《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下)》,《音乐研究》2001年第1期。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艺术学教育与科研》2001年。 《音乐基础教育的文化层面定位》,《香港“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读者论坛会论文集》2002年。 《乐史图说四则——骨哨、骨笛、陶钟和夔鼓的音乐图象学描述》,《南阳师院学报》2002年第5期。 《〈云南民族音乐论〉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民族音乐学如何强调其实践性》,《音乐与表演》2003年第1期。 《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实践层面》,《人民音乐》2004年第2期。 《民族音乐学概论》, 《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科版)》2004年。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创建》,《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3期。 《修炼资料积累和文献研究“基本功”——为〈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论文献综录〉结题而作》,《音乐与表演》2004年第3期。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上) 》,《黄钟》2005年第1期。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下) 》,《黄钟》2005年第2期。 《丝竹声声入耳来——评〈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中华读书报》 2005-05-11。 《先秦丝竹乐辨踪》,《音乐与表演》2005年第2期。 《乐目新撰举要——〈中国音乐词典〉(少数民族音乐部分)增修释例》,《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4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以传统音乐文化类型为题》,《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两汉魏晋南北朝“丝竹乐”窥探》,《交响》2006年第1期。 《一个“流域”两个“中心”——江南丝竹的渊源与形成》,《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 《〈三六〉与〈三六〉“家族” 》,《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的历史继承与创新拓展》,《音乐与表演》2006年第4期。 《艺术学的田野考察》,《艺术学研究》2007年创刊号。 《环太湖地区的乐社传统——苏南“丝竹繁兴”的人文历史背景研究》,《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 《岂一个“乐派”了得——传统音乐流派与“中华乐派”刍议》,《人民音乐》2007年第2期。 《江南丝竹二胡源流与“声腔化”演奏传统》,《音乐与表演》2007年第2期。 《苏南“丝竹繁兴”的乐社背景》,《人民音乐》2007年第7期。 《江南丝竹曲目类型及来源》,《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 《什么是有力度见成效的保护?》,《中国艺术报》 2007-07-27。 《隋唐燕乐乐队编制特征窥探》,《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江南丝竹”概念及研究述评》,《艺术百家》2008年第1期。 《江南丝竹的传播与影响》,《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 《江南丝竹笛箫演奏的“昆曲”“琴乐”传统》,《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 《研究材料的原创性——在首届“音乐学博导论坛”上的发言》,《音乐与表演》2008年第3期;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大理古城“洋人街”戏台“天天有戏”调查 》(第一作者),《中国音乐》2008年第4期; 《〈四合〉与〈四合〉族 》,《音乐研究》2008年第6期; 《丝竹遗响迤沙拉》,《人民音乐》2009年第1期; 《得失有三思,皆可以为鉴——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传承反思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江南丝竹乐社“苏南三社”调查》,艺术百家,2009年第3期; 《江南丝竹琵琶演奏的“文曲”传统》,中国音乐,2009年第4期; 《六板》与《六板》族——江南丝竹曲目家族构成辨识之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第4期; 《“乐种”研究四个逻辑层面的构思与设计——为“江南丝竹研究”制定的基本策略》,交响,2009年地4期。
34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