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团体,已经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当今的高校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数量也在直线上升,“大学生”这个团体收到的来自各个方面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当然,这里面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好评,也有一小部分负面的评价。就说从近期的事件来看,大学生的表现也可以让人满意。面对12四川突如其来的地震大灾难,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都纷纷组织为灾区奉献爱心,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我们敬爱的老师,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为灾区做贡献,为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面对这场灾难,大家谁都没有退缩,谁都没有放弃,这些都表现了一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 道德,责任,这两个比较大的字眼,在大学生这个团体里面也有更新更全面的诠释。从古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当今社会的“我们是未来的希望,当代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等等”,无不蕴涵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责任就如行人肩上的行李,也许很沉重,但不能丢掉,因为它是人生路上的必需品。生活要延续,责任也得跟着向前走,它会伴随着我们走完整个人生,其实,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责任,生如夏花般的灿烂是一种更大的责任和追求。从总的方面看来,一个人的道德责任应该分为两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人责任,另一个方面就是非个人责任。个人责任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负的责任,包括自己要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负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非个人责任就是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所应具有的对国家、社会、家庭、父母、亲人、老师、同学等等的责任。 毫无疑问,一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那没有其他人可以为其做出任何改变。比如说,大学生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必须做出选择,为了一些既定的目标和梦想就要放弃一些其他的东西。所以如果你选择了,那就要坚持下去,不管有多少困难,不管前途如何渺茫,都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能半途而废,尤其是团队任务,更是要求个人要绝对的负责与服从。试想一个大的团体正在攻克一个大的课题,这里面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任务,既然你当初选择了,那就应该不顾一切的坚持下去,如果你中途放弃了,你影响的是整个团队,而不仅仅是你个人,你要想想其他人也无法继续了,因为每个人的任务不同,其他人替代不了你,因为你是唯一的,所以要做一个有责任的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还有另一点要说的,作为一个社会人,就算你先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你首先也要考虑自己应该为自己做的。你不可能一辈子永远活在父母为你打造的天地中,父母不可能跟随你一辈子,他们也不可能帮你打天下,你不可能永远都活在他们的庇护下,所以,就算是为自己考虑也首先应该对自己负责。作为一个大学生,要考虑自己的学业,还要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要考虑自己的将来。这些都是要自己来做的,而不是由父母或者老师来操办的,他们不可能代替你,谁也替代不了你,因为你是唯一的,你的选择,你的前途发展,你的学业和事业都是由你自己来选择的,最后的结果也是由你来负责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对其做出任何解释,因为至始至终都是你来选择和负责的。 非个人责任,作为一个社会人,不能仅仅考虑自己,考虑自己的得失,而不管其他群体的利益。首先是个人对国家的责任。这是首当其冲的,也绝对是必须的,你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你当然要对这个国家做出贡献。大学生这个团体在这里表现的还算令人满意。面对暴乱,我们可以理性的批判与谴责;面对地震,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帮助灾区;面对火炬,我们可以用心去维护他的尊严;等等的这些事件,都可以反映出一个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道德意识与责任。 其次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人从出生就和社会有了层层的关系,我们从小就受到来个各个社会机构的服务。医院可以在我们生病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帮我们治疗;交通机构的服务让我们的出行方便了很多;国民经济系统的服务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等等,这些都是一个社会对我们的服务,所以我们都应该为更多的其他的人做出我们自己该负的责任和义务。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团队,各种各样的义务劳动等等都彰显了一个大学生团体的风范。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为一个社会贡献我们自己该做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是对家庭的责任。父母是一生守护和爱护我们的人,还有我们的老师和同学,这些人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老师们给我们的启蒙教育和谆谆教诲让我们永生难忘,老师给我们的知识让我们终生受用;同学之间的相亲相爱让我们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体会到了人间的友谊和爱;父母对我们从小到大的抚养和培育也是需要我们用一生来报答的。大学时代里,可以让我们经历很多,有老师对我们最真切的培育和关怀;有同学之间的关爱和珍惜;有父母千里之外的爱护和担心,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体系和责任意识。 当然,大学生这个团体也有他灰暗的一面。现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那就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生的责任意识有下降趋势。他们或沉溺于网络游戏, 或早熟早恋, 或追求时尚,有的自私冷漠, 缺乏同情心, 意志脆弱, 等等, 甚至近些年自杀现象更有向大学生、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群蔓延的趋势。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极端的后果是大学生中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这实际上是一种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因此, 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方面去探寻其根源,以便对症下药予以矫正。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职能,知道自己的责任义务与道德意识,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承担起自己对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所应有的责任。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可以点燃人们的生命之火,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唤起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理想是一簇火种,能点燃拼搏进取的火陷;理想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生奋斗的历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坚持正确前进方向的重要保证,也是人们知难而进、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古往今来,凡有作为者,无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且大多立志于年轻之时,追求于一生之中。今天的大学生将是明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我们应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今天的成长进步与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树立的远大理想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牢固树立起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立志为民族争光、为祖国争光。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当代大学生在明确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的基础上,必须警醒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职能与社会责任义务,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志向,将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毕生以求的奋斗目标。迷茫与困惑决不是当代大学生的代名词,叛逆与逃避更不是大学生的全部。当代大学生以其所拥有的才识与智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社会理想的指引下必能凯歌行进,演奏着时代的最强的旋律。和谐是人类永不散失的精神,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则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责任与追求。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回顾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艰辛历程,展望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别无选择,唯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努力追求既定的目标和梦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实现自我。 
我从夏天深夜等到了秋天的黎明。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望往后的日子不太苦涩
摘要〕大学时代既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力军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不仅会决定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也将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两课”教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两课”教学的新任务。 〔关键词〕两课教学大学生价值观 〔作者简介〕谢华(1972-),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桂林5410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11-02 价值观(values)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作为人生观的核心,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它将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向起指导作用,影响大学生的品行,还可能决定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道路的选择。要进行价值观教育就必须研究价值观产生、发展的规律,以便寻求教育的规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以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为主,这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它不是通过一次讲座、几次会议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员参与。其中,“两课”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课堂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尽可能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处在不断出现新事物、不断产生新思想的环境中,必然带有时代气息,受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也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特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的分析可以从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三个方面进行。 一、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价值目标讲求实效。价值目标是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表现为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思考并追求的目标,体现“为什么做”。价值观的层次和水平,主要取决于价值目标的确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大潮中,无处不体现公平、竞争的特征,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是独立、自主的,需要具有平等意识、积极进取的态度,还应具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同时注重公平和效率。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们确定的价值目标中,正面多表现为崇尚自我,希望社会能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力求施展和发挥自我才干,中国儒家学说中的中庸之道已不完全被接受。所以在生活中他们不愿墨守成规,有创意,敢尝试;学习上会自觉努力,选择能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实用课程,讲求实效。 大学生价值目标中也存在不良倾向。首先,价值观趋于功利化。如在选择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实用类和技术类课程成为首选;拜金主义有所抬头,讲求物质回报,不愿参加奉献性质的公益活动,更愿做家教、勤工俭学等有收益的工作。其次,过分强调个人主体性,忽视整体的价值与利益,集体主义精神逐渐淡化。 价值手段灵活多样。价值手段是人们为达到价值目标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它主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它是价值观的实际表现。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不同,其性质、效果也可能不同。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价值手段具有积极性、进取性,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自律性和灵活性。他们逐步认识到,要取得成功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为此,他们在毕业前就已经为未来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设计和准备,在学校学习期间,他们会积极参加各类考试,获取各种证书。对于毕业后的选择,他们或继续深造学习,或不断投档、面试,全力求职,或自主创业,或出国换个新环境,或做“自由职业者”,等等。 但是,灵活的价值手段也衍生出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缺陷。一些大学生在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就做出了不尽如人意的行为:如考试作弊、逃课、拉票当干部、交友轻率等。 价值评价凸显矛盾性。价值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社会行为有无价值和价值意义大小作出的判断,它回答了“怎样做才有意义”的问题,是价值观动力特征的体现。 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评价标准中普遍存在认识模糊的现象,价值判断缺乏明确的标准。如遇到原则性问题,态度不够鲜明,立场不够坚定;思想上追求进步,行动上却无法落实;采取双重价值判断标准,要求别人先人后己,自己则把利益放在首位。 针对以上特点,“两课”老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两课教学的应对措施 灵活处理“两课”的教材内容。除挖掘、整理、阐述思想政治课的原理外,还要对教材内容创造性地进行补充,增加具有时代感的价值观内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避免空洞的说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要坚持正面灌输。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定不移地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大力宣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强调集体主义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把符合时代要求的竞争、效率、求实创新等观念融合到教学活动中,让科学的价值理论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 改变“两课”教学方法。原来的课堂教学注重理论讲解,多以老师讲授为主,与社会实践联系相对疏远。应变这种形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通过讲座、案例教学、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现实,并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亲自接触社会,了解集体主义等传统思想观念在新时期的作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手段上也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增强吸引力。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思想,要因势利导,让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客观冷静地看待现实社会问题,并用科学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明辨是非。 把“两课”教学与日常行为管理结合在一起。要倡导情感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行为,老师应关心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及思想进行监督、评价,对违反正确价值观的行为或思想,应及时在课堂上或校园媒体上批评、指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加强“两课”与心理学等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思想教育要取得最大成效,需要心与心的真诚交流。大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他们的思维和心理都正处于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果在信任心理基础上进行,教育者发出的思想信息和目标要求往往会被受教育者顺畅地接受,并能产生积极的行动效应。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应加强与心理学等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使价值观教育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切身利益,让教育更富有实效。 延伸“两课”的空间,使之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环境,把学生吸引到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上来,使大学生能在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现代化的通讯方式也可以成为“两课”老师答疑解惑的好途径,当学生遇到困惑又不便当面与老师交流时,可通过QQ,E-mail或短信等方式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大大延伸了课堂空间。 “两课”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榜样、抓典型,挖掘校园生活中的的成功范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教育作用,用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来激励大学生,就可以使教育进脑、进心,从而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历史赋予“两课”教师的重任。只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树立全员德育意识,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就一定会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进辅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2〕陈慧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汪松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初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6) 〔4〕马兆娣试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 〔5〕安彩英利用“两课”教学树立大学生的价值观〔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两课”教学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谢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