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0

mint美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太极拳与健康的论文范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娜娜

已采纳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式子,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越协调,达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  第二,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 第三,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过来,又会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师益友。

太极拳与健康的论文范文

161 评论(14)

bcubys66

太极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健身运动,在中国传统健身、养生术中,太极拳以其深厚的哲学原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明显的健身效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近年来不少专家研究了太极拳养生、健身等方面的机制,其医疗保健f乍用日益受到国内高等院校的重视。本文通过探讨太极拳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为高校开设太极攀项目教学提供可行性依据。一、对象与方法一对象随机抽取的60名海南医学院2009级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六方法1)2009年9月1B--2010年5月30日。组织学生练习24式简化太极拳,每周二上课时间为1.5h,同时要求学生每周四、周六自练2次,1h/次。2)心理健康测定:练习太极拳前及练习8个月后使用GCL90自评症状量牵夺进行测验,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整个测验工作由教师统一指导,由学生自填。3)数据统计:将所有数据用SPSSl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二、结果通过对测验问卷的统计分析,将练习太极拳前、练习太极拳8个月后及金华(1996)制定的全国常模分别对比,结果如下:表1纺习太暖擎日捣练习太暧拳后scL一90各因子分比较&士毒表1显示长期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敌对和恐怖各因子总均分f盱练习前(P<0D5),躯体化、抑郁及焦虑因子总均分明显f氏--T练习前(P0.05)。表2练习太壤擎静与全国常模scL一90各囡子分比皎i±9表2显示练习太极拳前的大学生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各因子总均分高于全国常模’(P<0D5),强迫、人际关系、偏执和精神病性各因子总均分与全国常模无明显差别(P>005)。表3绣习太&蹲后与全国常模scL一90各园子分比段i土§表3显示练习太极拳后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各因子总均分低于全国常模(P0.05)。三、讨论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医学院学生入学后就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又要独立应付新环境和生活琐事,造成大学生,0哩健康状况表现出特殊性。本研究通过GCL90自评症状量茅D进行测验显示新人学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均分高于全国常模。主要表现为身体不适感,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性症状,容易神经过敏,产生紧张感,时常伴有厌烦的感觉。脾气暴发,对一些场所和物体发生恐2010年7月(上)惧,影响正常的交往和活动。太极拳是以太极哲理为基础,强调意识呼吸、肢体以缓和松静方式进行的运动。由于太极拳强调意识引导练习,力求放松肌肉,讲求身心合一,以达“意”的忘我境界。大学生在太极拳练习初期,以基本功和技术动作练习为主,简单重复的身体练习不受学生喜欢,很难从练习中感受到锻炼的乐趣,体会太汲拳的运动意境,但随着太极拳技术动作的掌握及熟练化,特别是对太圾哲理的逐渐理解,这时大学生在练习时能体会到身心合一,使不良f青绪得至悯整与消除,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这种感受觉会对人的心理过程的调节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使人的心理平静下来,变的心平气和,从而对大学生适度刚氏兴奋性,克服冲动,提高自律性都有很好台勺功效。同时有研究表明长期太极拳锻炼可提高大学生的生理功能、记忆力及耐力素质水平,其效果优于篮球及健美操运动,这些方面的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太极拳运动要求首先进入“放松入静4的心理状态,重视内在精神,强调意识锻炼,当习练太极拳时,把纷杂的连绵思绪纳入某种控制之中,进入似有似无的舒适、宁静的境界。此时,各种刺激的感觉阈限提高,大大地减少从外界传人中枢的信息,使思维活动减少到最低程度,意识却处于十分清醒的高度入静状态。对修复身心的创伤、降低忧虑性和消除学生的抑郁情绪有很好的作用。研究表明太极拳学习和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增强自律性,喇氏忧虑性,使兴奋性和怀疑性得到更积极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创新能力也具有显著功效,因此太极拳运动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本测验显示长期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敌对和恐怖各因子总均分低于练习前(P<0.05),躯体化、抑郁及焦虑因子总均分明显低于练习前(P<0.01)。练习后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各因子总均分也低于全国常模(P<0Q5),充分说明练习太极拳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太极拳的技术动作柔顺和缓、沉着稳定等特点所表现出的心意慢运、肢体缓随的行功节奏,体现了太极拳运动的强度低、时间长的阈值下运动特点,这些运动方式有利于人体的有序化,而这种人体运动状态的有序化,能达到重新调整精神,塑造行为的目的,易于为大学生接受。因此太极拳作为一种中等强度的运动,大学生长期从事锻炼能有效调节和缓解不良心理症状,对,厶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29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