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0

漂流瓶xw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陈白沙思想文化创新论文15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zty6094

已采纳
“江门云水地,不绝往来交”,在著名理学家陈献章先生(即陈白沙先生)诞辰570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省、港、澳、台和其他省市以及海外其他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聚会江门,共同研究探讨陈白沙先生的学术思想和道德文章。各位专家、学者不惮劳累、有的还不远千里应邀而来,盛情可掬,令人钦佩。在这里,我谨代表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陈白沙思想学术研究会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敬意!五百多年前,陈白沙先生诞生在江门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他对后人的影响决不仅仅在于他的学术思想和道德风范,还在于他开创的“江门学派”一时独领风骚——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学术赓始:岭南一地因“江门学派”的出现而在中华文化史上显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地位。可以这样说,岭南文化是从“江门学派”在全国发生影响,并以独特的流派融人中华文化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白沙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者。白沙先生身处明代,这是中国历史上对人民思想禁锢极深的时期,帝室昏庸,奸臣当道、宦官弄权、“八股”取仕、特务(东厂)横行的政治社会现实,逼迫着读书人或身附权贵,与之狼狈为奸;或放浪形骸,归隐田园;或热心功名利禄,追逐声色。作为明代立国之本的儒学也逐渐衰微。而白沙先生正是作为一个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转变风气的人物出现的。他的哲学思想上承宋儒理学、下启明代心学,强调“立诚以为始”、“致虚以立本”、“自得以为验”、“自然以为宗”,在当时独树一帜,为儒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故黄宗羲评价他:“有明之学至白沙始人精微。”白沙先生专心学问,致力讲学,在教育思想上主张独立思考、学贵多疑,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育,更要重视道德教育。白沙先生的道德文章名闻遐迩,士子从学问道者达数千之众,形成在全国也极具影响的哲学流派——“江门学派”,极一时之盛。白沙先生长于写诗,他的诗一如其人,力求合于自然。他主张:“足于道而后可足于言”,这个“道”即是自在感应中的自然。白沙的诗不好说理而以性情为主,是“率吾性情盎然而出之”,强调性情真、性情好,诗自然好,由此,他的诗也确实做到了他所提倡的那样:“平易洞达,自然雅健”。白沙先生还是一位极富创意的书法家,他将“虚静”、“自得”、“自然”的哲学思想融人作书之道,言其作书的目的是“以正吾心,以陶吾情,以调吾性”,尤其是他独创以茅草为笔,进行书法创作,笔法苍劲老到,气概雄强。白沙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但始终爱国忧时,恪守“土不居官终爱国”之志,他的德行和思想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江门学派,还影响了岭南后人,“故出其门者,多清苦自立,不以富贵为意,其高风所激远矣。”白沙先生生前名震京师,被时人称为“真儒”、“圣人”,死后又人祀孔庙,成为岭南惟一享有这一殊荣的人。故后人称其为“岭表一人”,这——评价并不过份。白沙先生是江门五邑侨乡的骄傲,他生于斯、长于斯、成就于斯、影响于斯并扩展开去,江门五邑因他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白沙先生也是岭南人的骄傲,他和在历史上涌现的广东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一起,以自己的特立独行极大地提高了岭南文化的地位。今天,我们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陈白沙与江门学派”学术研讨会,就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和整理白沙先生宝贵的学术思想财富,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近年来,我市对陈白沙学术思想的研究不断走向系统和深入,成绩喜人。1988年和1994年,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海内外陈白沙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在江门市召开了纪念陈白沙诞辰560周年及其学术思想研讨会和纪念陈白沙诞辰565周年及其学术研讨会,分别围绕陈白沙哲学思想的性质、陈白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影响以及陈白沙思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众多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形成了一支以陈白沙研究会为中心的老中青结合的陈白沙学术思想研究队伍,而且,这支队伍在近年来不断壮大,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我们还关注到香港、台湾、澳门、日本、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地都有专门从事陈白沙研究的学术团体或学者,而且不乏极富创见的研究成果。我们也与他们中的一些人士和机构进行了十分有益的交流。当然,对陈白沙思想的研究还有待于向纵深方向发展。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自成立来,也一直重视开展对陈白沙学术思想的研究,我们认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份责任。我们一定要秉承白沙先生“学贵自得”、兼容博纳的求学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探讨,力求将陈白沙先生思想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陈白沙思想文化创新论文1500字

174 评论(9)

ttacademic

城市,是对乡村而言的。根据词典解释,城市,即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研究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有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地理条件、历史发展。80年前,江门之所以从一个镇成为省辖市,是有其自然地理优势和经济地理优势的。地理优势  为建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门,地处广东省的中南部、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西部。珠江水系西江主要发源于云南沽益县马雄山东麓水洞,自西向东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四省。无数年代,西江上游挟裹着大量的泥沙滚滚东流,沉积在海上数不清的岛屿之间的平静水中,直至形成三角洲,其形状如人手的复制品,以5个手指,一磨刀门、泥湾门、虎跳门、崖门及横门,牢牢抓住太平洋的南海。江门尤在人的手腕,扼西江五个出海曰。江门凭籍西江,上可通广州、香港、澳门:下可达肇庆、广西梧州及新会、开平、恩平、阳江、水东、电白、雷州、廉江、湛江、海南岛,成为广州府的西睡屏障,四邑乃至粤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因而,江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位于江门东北部3公里 的北街,成陆于13世纪,在西江河畔,是江门水陆交通之门户。此地河面开阔,靠岸水位较深,宜吨位较大的轮船停泊,实为天然良港,具有独特的地利条件。正因为江门有如此自然地理的优势,成为了帝国主义觊觎的地方。1860年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为加强对中国南部进行经济、文化侵略,增辟沿海及内地对外通商口岸,把魔手伸到了珠江三角洲。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粤海关成立,在江门设立正税口,俗称“江门常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根据《中英缅甸通商条约》专款,江门成为了西江的第一个上下客货停靠站,属三水管辖的一个分支机构。同年10月,粤海关在江门设立办公所,这是首次以条约形成把江门定为人和商品入境的小关口,江门也就成为了西江南路对外贸易的水路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中心。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把江门这个商品集散市场、进出口商品集散市场辟为进出口商品的转运口岸,作为其深入五邑侨乡及粤中粤西其他市场的“桥头堡”,进行经济侵略,清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四(即1902年9月5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即《马凯条约》),将江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相应设置海关。1904年3月7日,江门海关正式成立,粤海关把江门和甘竹两个常关划为江门关管辖。口岸的开辟及江门海关的设立,对江门的水陆交通、对外贸易及商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江门扩大了对五邑乃至广东西部的辐射和影响,从而加快了江门建市的步伐。  国学大师雷铎对江门文化的归纳:   “侨、楼、泉、风”,雷铎用四个字来概括江门五邑的文化特色。他建议,江门要深刻解读、大力弘扬其中的内涵。   雷铎说,“侨”是江门最大的优势,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历史上,江门的华侨文化在广东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文化特色需要江门大力弘扬,其意义值得认真挖掘和推广。   楼,顾名思义,是指江门的碉楼文化。雷铎说,他在很多年前就曾呼吁过,要保护江门的碉楼,现在,看到江门的碉楼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认为,保护碉楼的意义,除了在建筑领域,更重要的还是在精神层面上。每一座碉楼都见证着在南中国曾经发生过的往事。雷铎建议,应加强对碉楼文化历史内涵的研究。   泉,是指温泉。雷铎说,江门地下温泉资源丰富,被称为“温泉之乡”。温泉除了其物质的意义以外,其象征意义更加值得挖掘,“温泉之下是地震带,热流不停地涌动;五邑地区也出现了很多富于激情、勇于创新的人物,历史上,陈白沙、梁启超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研究,可以唤起五邑人像地泉一样的能量与创新热情。”   风,是指风气。雷铎说,历史上的五邑是个十分富庶的地方,曾出产过品类繁多、质地优良的土特产,有“小澳门、小广州”之称,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很多优秀的人物。改革开放以后,广东领全国改革风气之先,五邑也不甘落后。雷铎认为,江门要特别重视教育,掀起浓烈的“向学”之风,这是建设先进文化、振兴本土文化的根本。   在人文思想方面,江门人的思想很受明代哲学家陈白沙的思想影响:“自得”、“自然”、“主静”。   白沙之学无论哲学的心学和文学的诗学都本自然而求自得,求独创性。而这种自然自得的素质,必须通过至静无欲始能培养。无欲则静,至静始乃体验天理   由于江门人受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影响,江门人比较低调、顺其自然、不会刻意追求,心境也比较平和。   至于饮食文化,江门人爱吃,什么饮食文化都能得到融合,什么地方的饮食文化也能找到。而江门的食市也兴旺,到达了三步一餐厅,五步一饭馆的地步。而家居饮食侧以岭南饮食习惯为主
280 评论(10)

tureoip

陈献章(1428—1500)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半年而归,居白沙里,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陈献章生于明宣宗宣德三年十月廿一日(即公元1428年11月27日),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二月初十(即公元1500年3月9日),享年七十三岁,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不平静,几次科举不中,一身学问但仕途无望。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初期向明中叶的历史发展过程,他的大半生时光,是在王振弄权、土木之变、英宗复辟等社会动乱中度过的。在当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为封建社会注入新的发展机遇,而在这段时间,也是一个学术气氛沉闷的时代,宋以来的程朱理学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而陈献章在思想学说的创立,打破了程朱理学原有的理论格局,使明代的学术开始了新的阶段。
33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