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f117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自创的宗教,是我国整个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中国论文网 -htm 关键词 道教 思想 艺术 国民性格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识码:A 郭沫若曾说过,“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也许此话过于片面,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道教确实在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道教所传承的道家思想,对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道教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哲学上,道教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辩证思维法至今还有着重要影响。后来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的佛教,它的传播也借助了老庄玄学,禅宗的宗旨方法更是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在唐代,道教重视玄学,因此在理论思辨方面非常精致。在唐代萌芽、在宋明时期盛行的道教内丹心性论,也是中国古代心性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值得一提的是,道教与儒家、佛教在思想上的互相吸收渗透,大大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基。比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对道教经典进行了认真的研读。他曾经说自己是“终朝读道书”,并且托名为“空同道士邹欣”给道经《周易参同契》作注。其次,道教秉承道家思想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强调“无为而治”。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等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因此道教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道教的自然情怀更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音乐、文学、绘画等无不可追寻道教的踪影。六朝时期志怪小说的繁荣是由道教的流行直接促成的,十分有名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便记载了许多道教故事。此外,盛行的游仙诗也是一种以歌咏神仙漫游之情为主题的诗篇。唐诗华丽的风格是受道教渲染所形成的。在“诗仙”李白所作的诗中,涉及道教内容极多,范文澜更是在《中国通史》中称李白是“反映道教思想的杰出作家”。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如《潇湘神》《望仙门》《临江仙》《女冠子》《献仙音》等等,都和道教神仙故事有很大关联。而宋代如苏轼、秦观、黄庭坚、柳永之类的填词大家,都有以道教为题材的词作。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并不少见,而当时的“神仙道化剧”更是专门描述神仙度人和得道飞升的故事的。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现存的神仙道化剧就有《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开坛阐教黄粱梦》和《半夜雷轰荐福碑》四种。明清小说大都都含道教思想,神仙济世的主旨尤其在大量神魔小说中得到体现。小说中大多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连四大名著也不例外。《西游记》中充满了“木母”、“金公”、“黄婆”等道教丹法术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登坛借东风等是道教思想的反映;《水浒传》以“张天师祈禳瘟疫”作为发端;《红楼梦》的开端也是由空空道人把“石头记”抄下来传到人间。另外,明朝盛行的青词也是受道教影响衍生出来的产物。道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的风格和神韵,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郑板桥等书画家的作品都深受道教思想浸润。 道教对国民性格的塑造作用也是无与伦比的,它在国人的伦理道德、性格心理和民族凝聚力等发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道教不仅奉行“尊道贵德”,还提倡“忠孝仁义”,影响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道教崇尚以柔克刚、上善若水,促成了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心理;道教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的基础;道教逍遥洒脱的精神,塑造了国人热爱生活的品性;道教宣扬始祖轩辕黄帝,使得海内外华人都尊黄帝为祖宗,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就像周作人认为的:“平常讲中国宗教的人,总说有儒释道三教,其实儒教的纲常早已崩坏,佛教也只剩了轮回因果几件和道教同化了的信仰还流行民间,支配国民思想的已经完全是道教的势力了。照事实看来,中国人的确都是道教徒。” 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火药是源自道士炼制外丹,而且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也和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道教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道教的炼丹术深化了人们对药物性质的认识,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制药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炼丹术是中国古代化学的滥觞。此外,道教追求延年益寿,这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道教不仅促进了中医对人体中的气化、经络、气、气血等方面的探索,还提出了养命与养性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思想。另外,道教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更是总结出了推拿、食疗、针灸等医疗方法。东晋的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和唐代和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道医。特别是孙思邈,被尊称为“药王”,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编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不仅收集了东汉以来许多医方、医论、针灸、用药等基本成果理论,以及食疗、服饵、按摩、导引等养生方法,还记载了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我国医药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他又编写了《千金翼方》,对《备急千金要方》作了全面的补充,尤其是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等部分的内容最为突出。这两本书被后人通称为《千金方》,在我国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千百年来,道教文化广泛地渗透到了民众的生活中,对中国古代的社会习俗乃至民族心理等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难怪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儒家与道家都是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并建立了完整思想体系的派系。在历史上,二家都曾获得极大的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历史一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在社会伦理观方面,它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⑴对巩固和治理社会起到了桥梁架构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儒学能在当时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⑵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当然,道家与儒家在精神上也不是全然对立,而是存在着互相接近、互相沟通的质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后世不少士大夫文人正是从儒家指示的这条“独善”之路找到了通往道家的思想之门。⑶魏晋玄游大盛,二谢竞与争辉,正是这一观念的最好体现。儒家与道家,就这样由对立走向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有鉴于道家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之巨大和深刻,以致有不少思想家认为,道家是中国文化根柢之所在。鲁迅就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致许寿裳》)。许地山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从我国日常生活底习惯和宗教信仰来看,道底成分比儒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底思想与生活底,乃是道教底思想”⑷(《道家思想与道教》)儒家与道家孰重孰轻,在此我不想妄下论断,但统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若无儒家思想及其熏陶灌溉的士人支撑,便如被抽去骨架,訇然倒塌在所难免。无论释家与道家,都不具备儒家在上层建筑的韧力和张力。至于道家因为立足于下层社会的土壤,适应下层劳苦大众的需要,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它与儒家一起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在旅游观上,道家的出世观注定了它在旅游上的主导地位,儒家因倡导入世,便不可能象道家那样清闲悠游地去接近大自然,故而在旅游上便屈居从属地位。天下名山大川十有八九为僧道辟,而为之增辉添色的却是儒家的生花妙笔。儒道二家的对立与互补在旅游观上是体现得很突出的。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意义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四大文明古国,形成了人类最早时期的文明。追溯中国历史,至今已有5000年文化积淀,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经过了多种字体的演变,并由此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了下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引以自豪,而且要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和智慧,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的学科,也是文史类和师范类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目的是让广大莘莘学子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悠久的古老文化,将这种文明与思想继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广义上来讲,中国的文艺理论和汉语言文学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各种形态的文学思想皆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教、玄学等古代哲学密不可分,构成了中国最丰富的古代文化组成部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整体文化,对学习中国古汉字、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具有一定帮助。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建设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开设最早的课程之一,该专业注重学生文学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开设与中国社会变革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90年代全民经商大潮的兴起,文坛上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文学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少,90后一代更热衷于现代西方文化,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四、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虽讲述的是古典文化和艺术,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影响教师采用高新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视频、声音于一体的方式还原当时历史时期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影像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佛学等文化。除此以外,通过实地考察和开设孔子学院,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普及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是古老而又具有系统性的一门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通晓中国古今文化的文坛之士。两汉时期的经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明时期的理学、清明时期的朴学及近代民主思想等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全面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身为中华儿女感到自豪。新时代的大学生同时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任务,可利用多媒体或互联网工具,将中国悠久且古老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