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uanyuan
每当我站在讲台上望着这些明日的天之骄子,我就很骄傲。我是一所普通中学的老师,我所任教的班没有学校的重点“照顾”,学生也没有学校的重点培养。但我毫不在意,因为我知道,学生需要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我不强求每个学生都能进重点大学,我只希望他们都能有一技之长,都能为社会作贡献。大事不妙,大事不妙!我的“准状元班”居然挤进了一个不知所谓的家伙!此人外貌奇丑不在说,最重要的是他的成绩居然是我班倒数第一,隔壁班倒数第十!每次我看到他的背影,我都不禁要摇头。若不是他爸认识校长他连我们校门也够不上。不过,这学生倒奇怪,别的尖子都只埋头顾自己的“小灶”,他却将别人不愿干的累活、粗活全包了,还常利用自己的外貌“优势”逗得同学哈哈大笑。这也好,免得“准状元们”分心。最近的日子过得真快活。班上来了一名插班生,他虽然其貌不扬,且成绩平平,但好在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班上每个同学的生日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哪个同学不舒服,他总是第一个来通知我;班上的脏活累活他抢着干;还经常妙语连珠,令周围的同学笑得前伏后仰。我还发现这颗“开心果”很有学习潜力,只要稍加鼓励,必定大有前途。今天开班会,课题是“我的理想”。我逐一询问学生的理想,他们都是回答“工程师、医生”什么的,我很满意,他们都很有志气。最后,全班只剩下他没有被提问,我不想被认为有偏见,于是也不情愿地请他回答。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想做一个小丑。”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碍于情面,我没有说出来,但全班的哄堂大笑已代替了“千言万语”。笑声中,他哭着跑了出去,再也没有回来。今天开班会,课题是“我的理想”。 我逐一询问学生的理想,他们都是回答“律师、医生”什么的,我觉得有点套话的感觉。于是,我挑了他来回答。他落落大方地说:“我想成为一名喜剧表演艺术家。” 
学贵质疑黄 菊人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用之于我们的事业。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得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种精神。如今,历史的年轮已转过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要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评点:写议论文要善于辩证说明,这样不仅思路清晰,更重要的还是容易说服人。本文即是一例,谈"学贵质疑"先强调"疑"的重要性,然后讲"疑"什么,如何"疑",最后还提一下"不疑"会如何。这样下来,道理说得明明白白,不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本文的不足是谈"如何疑"不够详细,没有指出具体可行的方法。例文二上海人还缺什么赵 赞在不少外乡人看来,上海人似乎从来都是优越的和优秀的,而一声"阿拉是上海人"毫无疑问地充满了上海人的自豪与骄傲。是啊,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东方的曼哈顿。而上海人,理所当然地拥有了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曾有人满足地说:"上海人还缺啥?啥也不缺。"的确,衣食住行,上海人样样都跑在前头。吃,广式菜肴、四川火锅、上海小吃、美国风味……直吃得上海人天天翻花样恐怕也吃不过来;穿,紧跟国际潮流,穿出自己特色,复古风、现代派、海洋色系、休闲系列,在上海街头演绎动人风景;住,曾一度是上海人的老大难问题,可随着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矛盾迎刃而解;说到行,你瞧那南浦、杨浦两桥"双龙戏珠",地下铁龙呼啸而过,内环高架凌空而立,还有那国际航班天天直达……看起来上海人是不缺什么。可再转念一想,上海人,似乎还缺点儿什么--上海人还缺了点儿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自身修养。上海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并不低,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七不"宣传也进行得轰轰烈烈。可就在最最起码的"七不"一再强调下,景色怡人的人民广场每天仍有小山似的垃圾,街头的磁卡电话一个月坏了80%,拥挤的车厢内仍然会听到不堪入耳的叫骂声,这些都不免让人有些失望。一次与日本友人同行,见一群上海人围观斗殴,却无人上前劝阻,只顾"看白戏"、起哄,日本友人鄙视地说:"上海人?!"我欲辩解却又无言,心痛中更多的是无奈。上海人有时候还有些小家子气和莫名的自负,对于"乡巴子"不屑一顾甚至稍不顺意便出言不逊。"海派文化"的精髓在于广博的胸怀和容纳百川的气度,上海人为何不能同样有一颗宽容的心?怎样成为令世人尊敬的繁华大都市的文明公民?上海人真该好好想一想。上海人还缺了点儿能屈能伸、应百变、勇创新的精神。上海货曾以物美价廉享誉全国,可在市场经济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在被南方产品以及"海外兵团"打得落花流水之时,上海人怨天怨地,就是不找找自身原因,不想想如何改进,如何创新,才能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看来,上海货早已不是"皇帝的女儿",而上海人也不该再以"天之骄子"自居,而应该做敢闯敢干、大有作为的时代弄潮儿。吃惯了大锅饭、捧着铁饭碗的上海人这几年谈论最多的莫过于"下岗"问题。市场体制,企业改革,多余人员下岗再就业,本是很普通的问题,可"铁饭碗"一下砸了,上海人脆弱得接受不了;哭的闹的有之,争吵耍赖有之。若说再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宁愿待岗不肯屈就。我真的很欣赏那些做推销、搞清洁、做保姆、做钟点工的人们,他们中不乏工程师、经理、劳模,他们也是优越感强烈的上海人,可他们勇敢地跨出了一步,闯出一片天空,体现了上海人更高的品质。但这只是少数。我真希望上海人缺少的那股勇气、干劲、冲劲和能屈能伸的精神,能在经历改革后重新出现,那才是完整的上海人。 我也是上海人。我爱上海,更为身为上海人而自豪。我由衷地希望上海人弥补缺陷,体现更多的闪光点,创造更新的辉煌。让世人明白,上海人什么也不缺。他们,是最优秀的!评点:这篇文章的优点是:首先,用设问句作题目,引起读者思考。题目同时也暗示上海与国际大都市之间的差距。其次,论述上海人有两大欠缺时,层层推进,颇有气势:一是上海人缺少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自身修养,二是上海人缺乏能屈能伸、应百变、勇创新的精神。论述时针对性强,论据确凿,不容置辩,让人信服上海人在人格修养和精神气质上存在着欠缺。此外,读完全文,让人感到行文若高山流水,语言洒脱,极有气势,充分表明作者有着很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中小学生作文网搜尽天下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