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9

e-chenm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文化遗产相关论文选题背景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aoxuezhe

已采纳
截至2021年7月,中国共有世界遗产56项,包括世界文化遗产38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每项遗产都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文化遗产相关论文选题背景

189 评论(9)

古德曼先生

1绪论红色旅游在一定的中国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组织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断推进,加速发展,红色旅游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商品,它是旅游行业的综合功能和积极的作用,更好地反映了具有发展的潜力和发展前景。《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纲要”的出现,为正化的红色观光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现在红色旅游的观光商品的开发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展开,各地都以“轮廓”的计划的框架,发展独自的红色观光品牌。根据广义上来说,红色旅游是将红色的文化景观和绿色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促进革命的传统教育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的新主题的观光形式。狭义上,红色旅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红色革命胜地,吸引纪念物和革命精神,组织接待旅游参观旅行中学习东西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和实现充电,增加身心,经验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为主体,其外延可以扩大到民主革命时代。我可以参加红色旅行,欣赏风景的景色,理解革命的历史,发展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养新的时代精神。红色的旅行不是单纯的业余活动,而是一种精神的旅行,理想的信念是爱祖国育成之旅。2发展红色旅游的时代价值及意义1红色旅游的时代价值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红色旅游再次通过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克制力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无意识,自信的光荣史深刻感受到,游客才来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人们的爱国热情,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念。发展红色旅游,提高民族精神,发扬光荣传统。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制造灿烂的文明,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河南省的赤渠精神,亚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丰富。要发展红色的观光,能持续发展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思想的政治工作,给予改善和新时代的特色。我国目前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发展阶段,在这种发展的新阶段不应失去革命精神,优秀的革命传统也不可丧失。2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1“红色旅游”是时代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需要旅游,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高水平的消费活动中,人们基本生存的角度深化了高度的生活状态下,人们在自己的物质的房子中精神的心灵需求的建筑。“红色精神”的资源(红色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和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的潮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前面的人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后世继承是应该继承了民族的精神遗产。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面临的现实,西方文化和冲突、交流、融合的一系列问题和理性的思考,并面临前所未有的奋斗精神和民族的责任,现在面临世纪完成的复兴大国的中国面临着杂志。今天的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改革开放的价值观、文化观念等因冲击而导致的思想意识模糊、道德行为丧失、理想、空虚的社会现实,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红色旅游”的媒体和目的地的红色氛围和环境音量,革命的精神和“红色文化”的精髓,各位观光的传送方式,有利于他们的旅行人士了解近代中华民族的灾难和中国人民自立的英勇斗争,这是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忠心,鼓吹和培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解释红色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发“红色旅游”是社会发展、时代需要的必然趋势。2“红色旅游”是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红色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新发展点,掀起了全国革命的历史文化观光热潮。红色的旅行不仅可以观赏当地的民俗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可以通过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还可以教他们玩耍。革命区地理位置太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革命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带动老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老区人民摆脱了贫困带来的财富。据统计,每年全国各地的红色观光地的旅游利润为200亿元,促进了交通、农业、食品、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红色的观光,刺激旅游消费市场,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重视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和开发,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需要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民族。如果没有一个民族、优秀的精神品格,就很难站在世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我国民族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发展红旅游,使民族精神更加丰富。红色象征革命的红色,旅游蕴含的“红色文化”,即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渐渐的一种广泛的文化理念,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现红色文化是我国的民族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民族文化的发展,国内外游客深入认识中国的红色文化,让中国知道优秀的革命传统。3河南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1河南红色旅游发展现状河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伟人的中、纪念馆、革命历史的遗址、纪念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果、红色革命的精神。例如,郑州二七纪念塔。兰考点焦裕禄纪念馆;安阳红旗渠。南阳叶家大庄桐柏英雄纪念馆。信阳红色观光系列的景区(新县鄂豫县第一府革命博物馆、鄂豫寺区革命烈士陵、首府路和航空路革命的遗址、将军故乡、商城县金刚台红军洞群等罗山县铁板乡红军洞群等。同时,许多革命先辈,新时代人民的英雄和模范事迹的光辉事迹,杨靖宇,吉鸿昌,希基罗,任长霞等,在国内受到很大的影响和深沉的教育意义,成为了红色的资源。据统计,河南省目前拥有各种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20,全省5175处的文化遗产保护部门中,有655处可以开发可用红色旅游资源。总体上,河南省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高,使用价值很高。近年来,河南省展开了一场非常受欢迎的红色观光资源开发,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河南省促进各级政府和五条精品线,向红色观光地、观光地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环境,提高了红色旅游胜地的接待能力。河南省目前正在开发一定规模的红色观光资源。但是,与此同时,河南省红色旅游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国内的陕西省,江西等省相比,都有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红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足,红景区开发力量,名誉度等缺乏了。2河南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 多方牵头,难以形成合力 根据河南大别山革命遗址管理单位的概况表豫南大别山1020处,红色文化遗址201处遗址中,共产党政府的管理使用单位,25处,文物保护部门是民政部门24处,8个是旅游部门、13处,宗教学校的79处,企业8家,集体的514处,部队的1处,个人是128个,其他的10处,遗址遗迹类属于很多部门的管理。这些部门的共同管理导致了“多龙治水”的管理局面。特别是管理机构交叉重叠,政门,政府管得太死,同时管理区内条,块,必然严重部门分割管理的混乱,导致了开发难度、开发不步调不一致,特别是红色文化认同感,调整困难,严重影响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力。 2过于注重经济价值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时,过分重视经济价值,忽视了社会利益和综合利益。例如,豫南两大类山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景点,很多旅游胜地旅游的重点放在了,红色的旅行本身拥有的红色教育、红色的记忆功能,忽视了旅游产业开发,但失去了红色文化产业。豫南大别山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最终不会落于“红色文化”,而是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播,并通过市场经济的力量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这才是开发红色文化的有效途径。3破坏时有发生 豫南大别山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在漫长的过程中,有必要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同时保护红色的文化资源。但是,很多红色文化资源被破坏。一般来说,对于破坏“豫南大山”的红色文化遗产,主要有4种情况。一个是建设性的破坏。初期有很多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改建,红色文化资源的扩充,可以部分的管理部门,“经济效果的差异”拆除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多的现代建设包围,红色遗址周边的景观和协调的情况下,观赏性缺乏。二是保护性破坏。很多豫南、大别山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部门的思想,冻后,许多文物的价值认识不足,红色的文物的修复保护,保护的知识缺乏,很多文物部分地方文物管理部门被修复,实际上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例如,在西河港镇管内的李明博故居遗址,虽然保护了它,但是居民们居住在其用地内的生活,又在四望山暴动的旧址上,现在仍在胡岗村的办公室,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好。4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扩充,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目前红色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缓和他们的招生单位研修意识不足,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但对客人的讲座中,红色景区顺利提取当地的红色文化的内容。4 红色旅游发展对策1培养旅游人才,提高整体素质竞争日益激烈,人才会成为旅游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把旅游人才培养分成3个阶段:1,在工作单位培养高级官员,在有关专业的大学里,以不离开工作岗位为前提进行培育;2,吸收专业人才,在国内高校设置的观光营销、观光管理、导游、景观设计等,能够大量吸收优秀的游客。3个是专门人才的引进,全国都可以招募优秀的观光营销人才、观光高管理人才。2整合红色资源,塑造整体形象 另外,红色旅游景点的分布广泛,有特色的特性为基础,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两种手段的运用,有效地整合了红色旅游胜地的模式化,游客的心理,游客的需求和旅游审美的形式可以表达的。其次,红色旅游资源和其他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鲜明的时代感,传统教育和现代现代休闲一体化的综合型的特色产品,展开大规模的宣传运动,必须。最后,可以有效利用旅行和红色资源的结合,合理开发,强化计划,充分发挥发展,红色旅游资源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3加强宣传促销,提升品牌效应 旅游是典型的关心经济、形象产业和旅游形象,为了提高旅游形象,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宣传销售。红色旅游景点,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利用各种旅游交易会和推进展位、博览会等,积极参与红色旅游文化节等各种活动的宣传,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商品和路线。4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配套设施 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旅游服务设施紧缺,所以必须增加投资。资金筹措渠道,另一方面可以研究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和部分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事业计划和争取资金的扶持,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多方伪装贷款,开发的方法,多方灵活和筹措资金,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旅游投入了资金。5开发保护并重,持续永续发展 在开发红色旅游的时候,景区的建筑也像旧一样,在周围绝对要设置工厂,砍伐森林。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时,要根据“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在开发中保护,并在保护过程中开发,保护原生性。最后,用合适的历史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对这珍贵的红色资源进行运用,正确把握红色和旅游的结合,适当地开发,能得到社会、经济、生产的利益。5总 结综上所述,红色旅游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达民族精神的重要措施。中国革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传送,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民族的凝聚力,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继承优良革命传统,真正的先进文化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古老的文化,深刻揭示了严格的朴素自强不息的行为和习惯。大力发展红色的观光,营造全国弘扬弘扬和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氛围,红色旅游带来健全秩序的良好发展。从现状来看,当前中国的红色旅游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缺乏资金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落后、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产品缺乏创新形式单一、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红色旅游的稳步发展,不利于红色旅游的推广,也不利于红色革命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为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例如培养旅游人才来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整合旅游景区的红色旅游资源来塑造红色旅游景区和产品形象、增强红色旅游的宣传和推广来形成品牌效应、政府部门加大对红色旅游的资金投入并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以此来维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实际的措施,可以很有效的改善当前中国红色旅游的现状,促进红色旅游的良性发展。
261 评论(13)

芃芃小公举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概况】(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组织和宗旨 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是政府间组织,由21个成员国组成,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委员会内由七名成员构成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团每年举行两次会议,筹备委员会的工作。世界遗产委员会承担四项主要任务:1、在挑选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时,负责对世界遗产的定义进行解释;2、审查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报告。当遗产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和保护时,该委员会让缔约国采取特别性保护措施;3、经过与有关缔约国协商,该委员会作出决定把濒危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4、管理世界遗产基金(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基金)。对为保护遗产而申请援助的国家给予技术和财力援助。《公约》规定设立。 截止2002年,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75个国家或地区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是目前加入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中国自1985年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以来,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二) 世界遗产的概念和种类 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它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以及近年设立的非物质遗产等5类。截止2003年,共有128个国家中有世界遗产754处,其中文化遗产582处,自然遗产149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3处。文化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 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 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 1、 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 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 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4、 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文化景观及其它 文化景观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的选择应基于它们自身的突出、普遍的价值,其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体现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现代化技术及保持或提高景观的自然价值,保护文化景现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还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还不多,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世界遗产”中的唯一文化景观。此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遗产名录》,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它艺术。我国的昆曲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8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