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1

蜜菜儿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电影鉴赏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ooldog59

已采纳
电影《乱世佳人》赏析: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国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我比较喜欢后者,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飘散。其实又岂只是一个文明的飘散,随着文明飘散的是,无数个生命个体,一代人,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对一个终极的目标——死亡——一样,你是选择清醒而悲观空虚地活下去,还是抛开这终极的目标盲目地积极活下去;在一个文明消逝之后,你是选择在缅怀中活下去,还是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电影中,给出了几种选择。  灰色的模糊轮廓  阿希礼是一个注定应该过一种富庶安宁的生活的人,否则就是一个悲剧。他见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线条刮伤他的皮肤。相反,平静单调的生活、沉静纤弱的妻子,由想象勾勒出来的音乐和文学,这些模糊的形象却带给了他安全感,他太习惯它们了,柔和、缥缈。但是,一声炮响,一个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筑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画面刺激着他柔弱的神经。他很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已经变了,这于他毫无改变,只能加深他的悲剧。并不是他没有能力去应付即将到来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对的态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  其实阿希礼并不能算是他所怀念的那个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个文明只以一种享受的姿态出现,而没有踏实的实干,就像一个海市蜃楼,这样的文明是没有存活的资格与魅力。我认为在此电影中这个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奥哈拉太太和玫兰妮,她们既有修养地悠闲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才是这个文明真正的意义与魅力之所在。阿希礼充其量只不过是继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这个文明经过漫长的奋斗后的成果,却没有记住与继承这个文明在早期开发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缚的他还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内心潜藏着巨大的恐惧与厌恶,也就是说,他永远也不能融入那个文明当中。后来也证明他不能使妻儿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没有能力在那个满是残酷丑陋的竞争生存下来。  阿希礼在战争的残酷现实的逼迫下,渐渐明白他所处的文明已经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没有可以抵御他人进攻的现代化设施,却满怀为国牺牲的雄心与对现实情况的无知与狂妄;只既希望于与欧洲的棉花贸易帮助自己取得胜利,却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场新的革命所改变着。战争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个体的意志;战争之后的价值观的侵略才却是对过去的整个文明的颠覆。阿希礼有明确的历史观,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却没有勇气去正视历史的前进的规律。他不够资格代表一个灿烂过的文明,却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了那个文明。一旦此文明飘散,他的精神也随之崩塌,靠道德维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没有生气的躯壳。  在现实当中太多阿希礼这样的人,看清现实,只能徒增他们人生的悲剧色彩,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礼的懦弱就是体现在自己的理想与庇护消逝后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必须承担。其实阿希礼完全可以通过自杀来解脱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归类到那个文明当中,受到文明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社会习俗的限制。他最终陷入了必须用死的意志来支撑活的躯体,活的职责的困境。他不能怨那个文明,而是自己没有理解那个文明,没有超脱于那个文明。  猩红的粗线条  斯佳丽(Scarlet)本意就是热烈的猩红色,但是却让她配上了象征希望的绿色。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鲜明,轮廓太清晰。她这根粗红的线条注定要在历史中留下她明显而深刻的一笔。她就是电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颂的对象,她就是电影给予我们关于选择的答案:抛弃过去,不顾一切的为了生存,就算是一个外表柔弱、从小娇惯的女人,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是真正的庇护;勇敢地担起你应担起的责任,因为责任只会降临在能担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内战后美国所宣扬与崇拜的女性形象——独立、自由。塔拉(或者说那片红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征,而斯佳丽对塔拉的热爱与占有就是对 “求生”的欲望。玫兰妮的死亡与瑞特的离去就象征着她没有了依靠,以后的路将由她独自地走下去。现在的世界上,还有好多并没有达到没有美国如此经济发达的程度的国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着这条路,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生存”是人类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只有满足了这个要求,人类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义。到电影结束,斯佳丽应该算是确保了生存,并且过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为了有钱,有房子,不受饿受冻这些物资条件的?盲从于生计的奔波,貌似充实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义,如此值得我们去效仿?  斯佳丽一生也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标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来。当她面对战争,以及战争失败后的混乱,一步一步从一个娇惯的小姐成长为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人时,她就已经抛弃了她母亲教导,抛弃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抛弃了已逝的那个文明,抛弃的所有她认为阻碍她向前走的障碍(人或者事物):她可以不顾社会习俗而作为一个女人经营木厂,也可以不顾伦理道德而雇佣犯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她感到恐惧,但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之后她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一个新的文明中去,她看不惯那些北佬,看不惯他们攫取金钱的贪婪与粗俗。因为她认为自己不同于他们,有一种优越感,一种已逝文明给予她的有教养的优越感(但她不知道给予她优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遗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惯性存在的躯壳),使她产生了一个幻想:只要她赚取了足够多的钱,她就能宽容地对待别人,尤其是弱者,而她将使一个过一种舒适生活、又受到人尊敬的高贵女人。先不说她自己性格上本身那中“藐视弱者,争做强者”的态度不允许她这样;战争的经历,原有生活的破碎,让她作出了抛弃过去、不顾一切向前走的选择——她开始变得自私,惟利是图,过去的生活在她现在的生活中的印迹越来越淡,她的生活标准已经降到维持生存的地步,虽然她对她的亲人承担了巨大的责任,虽然她也想要爱情,但是让自己顺利的生存下去的愿望萦绕在她的心头,左右着她的行为。她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反传统主义的代表。其实这本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当战争结束后,富庶、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人们都变成了连温饱都难以支撑,也就理所应当的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建立另一个家园,缅怀过去并不能养活自己;而那些倍受绅士们保护的淑女们再也不能享受过去的生活时,既然怀念它不能让它复活,剩下的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但是斯佳丽从来没有想到,她除了生存就再也没有别的精神寄托:她抛弃了母亲的教导,抛弃无法继续下去的文明,以及文明中的信仰与宗教;她看透了自己不是爱阿希礼的,阿希礼对她已经没有先前的诱惑了;她也并不是一定要瑞特的爱与帮助,她更爱土地;她最后终于明白了玫兰妮是她联结过去的纽带,她对于自己有多重要,但是她死了。这就是她什么也不怕的后果,什么支撑也没有了。金钱是不能支撑一个人走完一生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可以就这样努力地生存下去,过一辈子吗?既然原来的文明会消散,就不能保证取代它的现行的文明不会消散。即便我们无法预料到它的终结时间,终结的命运却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生存”这个欲望满足了,一旦被“生存”主宰的这个文明消散了,斯佳丽的选择无疑就是一种低级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将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我想,新的文明也许是一种要求人文,要求伦理道德规范,要求精神满足的文明。但是,以后呢?以后将是什么文明呢?无从知道,只是就如“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中的“A”随时可以换成一个“The”。以后将有更加先进的文明取代它。历史的进程就是由一个个文明推向前的。  完美的对称  我认为在电影中,玫兰妮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捍卫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个完美的雕塑,刚柔相济;就像是一幅画,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她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她对过去的生活缅怀,在阿希礼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线条,一个模糊的身影;她可以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剑,她敢于为维护正义而反对文明当中的权威的代表,她可以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她就是斯佳丽奋斗中的忠实战友。是她联系了这两个文明,用自己的人格与行为来纪念着过去,极大地安慰了那些对过去怀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气与气度,包容着开始新生活的人,给予他们理解与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选择了继续向前,却又深深地把过去文明的精华烙在心里。  但是,在电影的最后,她却死了,也就意味着那个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种新的文明的统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即便她最后不是因为难产而死,她也不会活得很幸福。战争结束后,过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确定与否的问题,而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人性的土壤是养不活像玫兰妮这样本应生活毫无私欲的天堂的花朵。在电影中安排这样一个角色,只是代表着一种回忆与理想,既是对灿烂过的文明的回忆,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文明的希冀。  影片中阿希礼、斯佳丽、玫兰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命运,但是他们不论选择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淹没在一种文明之下的,他们的命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一样,最终都会随风飘散,因为没有一个确定的文明个体是可以永存的。从一个文明跳入到另一个文明,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但是,好在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长河中小小的一滴,在这长河中有无数的水滴分享着同样的命运。看透后,也许会开阔些!

电影鉴赏论文

318 评论(8)

cdh1972

影评:《嫌疑惯犯》(影视鉴赏课论文) 《嫌疑惯犯》并不是一部获得过奥斯卡奖的电影,因为1995年的奥斯卡评委们需要在太多好作品之间作出牺牲;《嫌疑惯犯》并没有如今大片动辄上亿的资金投入,但它在IMDb上13万投票中获得的6的高均分和15位的排名却证明了投资方微薄投入所换来的回报。没错,《嫌疑惯犯》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其成功之处也十分显而易见:曲折的剧情和相比剧情更令人震惊的技法。 影片开始,导演便一反常态地将事件的结局告诉了观众们——深夜,一条躺满了尸体的船上,神秘的黑衣人、左撇子的“恺撒”枪杀了基顿并烧毁了现场离开。接着,镜头转到了六个星期前,采用倒叙的手法,并通过幸存者罗格之口向观众讲述事件开始时发生的事。导演使用了数次蒙太奇将基顿,霍克尼,迈克尔,弗斯特几人被警察逮捕的场景串联了起来,于是这几个貌似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的人的命运被自然而然地联结在了一起。他们被警方指控的罪名是“骑劫满载武器的货车”,他们虽然都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罪犯,但都基顿和罗格早已洗手不干,对于此事也根本不知情。正当观众对此正一头雾水之时,故事又回到了六个星期之后:警方处理了这次事故,在船上发现1亿美元全部失踪,15具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同时还有两名仅存的生还者——一个是位严重烧伤的匈牙利人,另一个正是影片开始时被警方询问叙述事件过程的罗格。六个星期前负责逮捕基顿的刑警戴夫急匆匆地赶到了圣佩德罗,想要在罗格被释放前再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于是警官的询问便在当地警长的办公室与罗格一连串紧张且不知所谓的话语动作中展开。罗格是个软弱、笨拙、罗嗦又有跛脚的人,连烟都得让别人帮点,他又能揭晓什么样的秘密呢?罗格的故事回到了六星期前的雨夜,他们五人被假释出来,但事情并未因此完结。他们认为是警方不肯放过他们,他们需要做件揭露警方黑暗面的事叫他们住嘴。于是,他们抢劫了一辆由一些违法警察专为走私开设的“出租车”,虽然获得了成功但五个人从此被粘在了一起,不得不继续为犯罪集团做事。他们奉命抢夺了一箱情报中所谓的宝石,拿到的却是一包包的毒品——不知不觉中,他们已被一股未知的力量推上了绝路。于是这力量通过中间人,小林律师找上了他们。原来他们的被逮捕并非偶然,而全部是那个叫“恺撒·索泽”的人安排的。没有人见过他的真容,他的手下也对他们的雇主毫不知情。而就是这样的神秘人,却对他们的底细了如指掌——原来,他们五个从前都曾在犯罪过程中妨碍了“恺撒”的“生意”,虽然都是无心之失,但“恺撒”并没打算放过他们,他计划让他们五个通过替自己动手卖命来给他“还债”。不仅如此,原来基顿他们杀死了商人夺取的那一箱“宝石”也是“恺撒”的手腕,他早已收集了这起案件的证物,若基顿等人拒绝,他便会向警方告发他们的罪行。第二天,五人中的弗斯特逃跑了,可是当晚他们便见到了他的尸体。基顿等人费尽心力想到了摆脱“恺撒”控制的方法,却也在他通过小林提出的更多要挟之下屈服。终于到了要替“恺撒”“工作”的那一天,此时故事的时间已到了现实的两天之前。进攻开始,计划进行的很顺利,突然负责爆破的霍克尼被人从背后射死,惊恐万状的敌人首领也在大喊着“恺撒·索泽,恺撒·索泽”之后被真正的“恺撒”射杀,当基顿发现船上并没有任何被交易的毒品同时,也目睹了迈克尔的死亡。终于,身中一枪的基顿也见到了这个“恺撒”的真容……这个时候,故事完全回到了开始时观众见到的场景,“恺撒”将基顿枪杀后烧毁了游船离开……但是,现在的这个看似与之前一模一样的场景却与之前有一个本质的不同,这一点立即被刑警戴夫指出了——罗格并没有看到基顿被枪杀,只是听到了声音。同时,应该被“恺撒”承诺留活口的基顿最重要的女友也被发现遭到谋杀。行动时他们四人除了罗格之外都身手不凡,而基顿偏留下罗格掩护并使其幸存。而船上的尸体都被烧得如同焦炭,根本无从知晓哪个是基顿——所有的现象都表明,其实,“基顿他就是‘恺撒’!”刑警一语中的,“他留下你就是因为你最弱!”一切都揭晓了。原来那个因为贪污受贿而被解除职务还曾入狱的警察基顿并没有悔改,他隐藏自己的身份,消灭一切可能妨碍到自己的人,他就是幕后的主使!可怜的罗格在知晓这一切后哭哭啼啼地离开了警局,而戴夫也因为自己找到了真相得意的笑了。 ……故事的结尾,是不是太简单了一点?……在罗格领走了自己的金表和金ZIPPO之后,戴夫满面微笑地聊着天,回身看着他的同事凌乱的办公室,这办公室的后墙有块黑板,贴着无数案子的资料。看着看着,他突然注意到了黑板的左下角:“四重奏牌,伊利略州高崎市,电话……”“我以前曾在伊利略州高崎市的四重奏理发店工作……”戴夫手一松,乘着咖啡的马克杯颓然摔在地上变得粉碎,而杯子的地下写的就是KOBAYASHI Procelain(小林律师的全名)。再往墙上的资料看去——Redfoot,危地马拉采咖啡豆,理发店的肥胖伙计,等等等等,这些罗格口中关于自己与案件的资料居然全部写在这面墙上各个资料中!原来刑警完美的推理在30秒之内被完全的推翻,因为他推理的根据竟是一整套的谎言!罗格的坐位与墙之间只有两米的距离。就在这两米之间,戴夫已经完全被愚弄在了罗格,这个M Verbal的股掌之间!就在戴夫与观众的嘴都大张合不拢的时间,罗格一步一瘸地走到了街上。突然,他的脚慢慢地扭回了正常的位置。他张了张左手,熟练地掏出打火机,姿态潇洒地点燃了口中的烟,又取了下来,在街口等待他的是小林——不,只是被他称为小林的人。他们开着车扬长而去,留下戴夫与观众们不停地拍着自己的大腿——背景音乐阴沉昏暗,回响的只有罗格受审问时说的一句句话。每一句放到现在来,都是对我们得意的猜测的一次次嘲弄——终于,医院里那个幸存者描述的“恺撒”的相貌也传真到了警局,上面画的正是某人的脸……“And like that, poo```,he’s gone````”“恺撒·索泽”又一次变成了蒸汽一般的存在,留下的是恍然大悟或一头雾水的观众们。无数喜爱这部电影的人都是在看了数遍电影才真正了解背后的真相…… 没错,我也是这样。 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或是看了我的叙述,你定然会觉得这部电影的剧情曲折离奇值得回味。但是,如果不使用现在我们看到的双线并行,而且是过去与现在双线并行的模式来讲述整个故事,那就变成另外一种模样——故事会象平时看到的其他电影一样,象大树从中向外的生长一样发展。而《嫌疑惯犯》的故事结构如同一颗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开方见其中奥秘(去年奥斯卡奖影片《撞车》也成功运用了这种方式)。这种模式是很少见的,放在这部影片中也是很成功的。影片的画面主要是较为明亮的风格(相比恐怖片而言),同时又透出凌乱压抑的气息,这无疑很符合影片强调的格调。因为需要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来回切换,所以影片也非常重视蒙太奇的使用,尤其是五人被分别逮捕时的镜头剪接毫不突兀非常完美。影片的背景音乐与影片本身的配合也同样可圈可点。当然,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光靠上面的这些是不够的,重要的东西,还是剧作——我觉得这也是近几年中国商业电影欠缺的,这么好的画面,怎么没有剧情呢…………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在本片中扮演重要人物罗格·昆特的著名演员凯文·斯帕西。他在本片中的毋庸置疑的抢眼表现使他借由本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虽然我为摩根·弗里曼未能于同时获此殊荣非常遗憾,但凯文·斯帕西的演技实在太出色了令人五体投地),同在1995年,他也在《七宗罪》中扮演了戏份不多但非常重要的幕后真凶,并在剧中与摩根·弗里曼合作。于是,于1994、1995年涌现出的三部优秀电影《嫌疑惯犯》,《七宗罪》和《肖申克的救赎》(这三部电影也被人们称为“男人三部曲”)中,他与摩根·弗里曼各参演了两部。在好莱坞主演有很多很多,但如凯文·斯帕西与摩根·弗里曼这样坚守在配角的位置上并能上佳表现不断着实不易。
255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