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ce
戏剧鉴赏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审美活动,它不仅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还需要鉴赏者掌握一定的技巧。下面是学识网为大家带来的戏剧鉴赏的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 篇一:戏剧鉴赏的学习心得体会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而我毅然选择了戏曲鉴赏这门课程。白驹过隙,日月穿梭,短短一学期浅尝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后,感觉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对自身的影响竟是如此的巨大。 仍记得对戏曲的印象最初是在儿时启蒙读本的漫画上,再后来就到了历史课本的只言片句,接着是中学语文课堂上《窦娥冤》的文言文,现在终于又在大学的课堂上闪现了戏曲的迷人身影。从最初“优孟衣冠”的历史典籍引出有关戏曲来源的讲解,到课程中老师言传身教的展示以实化虚,化无为有和以实代虚,无中生有的戏曲特征,再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戏曲行当概述,以及唱、念、做、打四种戏曲表演中的艺术手段简介,还有那紧贴教学内容的戏曲视频赏析,可以说这一中国戏曲艺术之旅收获颇多。 《西厢记》、《白蛇传》、《野猪林》、《惠州女人》、《女驸马》、《贵妃醉酒》一幕幕精彩的剧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真是一颦、一笑、一嗔、一怒皆成戏。特别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杰作——《西厢记》,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其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美学的集成。它是通过声乐、舞蹈、神容、服饰、装饰美来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戏曲的观众不是用生活真实美来衡量戏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学会感受戏曲之中的美,能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 在上了戏曲鉴赏的课之后,让我感到在这个文化交流、冲击甚至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世界最早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历经岁月的沉淀,古老的戏曲艺术必将会被更多人钟爱和传诵,永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中国古代戏曲,作为一种世界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以艺术写意的方式表现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形态及社会构成中的人生百态;表达了中国古代社会各个时期统治阶层、文人墨客、人民大众的情感特征和心理需要;寄予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和特定的经济社会形态下的道德准则、人生理想与生存智慧;其多元复合的文化艺术形式及民族特色鲜明的虚拟性、程式化的表演技术手段,其表现力之强烈、时空维度之远大,是古代各国剧种中首屈一指的。在语言、歌唱、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及结构形态上;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性格表现上;在戏曲内涵的气韵与意境上;在脸谱服饰、舞台美术色彩的呈现上,全面系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制导下形成的审美思想、审美意识、审美风尚、审美形态、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显示出它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历史形成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以及在世界历史文明成果中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因此,本书作者站在今天的角度和经济社会形态条件下,看到文化冲突、文化整合与流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势不可挡而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古代戏曲的失落现象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文化艺术的审美思想、审美风尚、审美形态、审美情趣,必须要有相应的文化艺术形式来作为载体和支撑,从而推进具有时代性的戏剧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活动的创新和发展,所以深入探究古代戏曲审美传统,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戏曲艺术的改革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时代认识价值和意义。(2)中国古代戏曲是世界上三大古老戏剧唯一还存活的戏曲,在目前世界文化艺术领域,虽然以其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还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是也因其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年轻一代人的文化艺术审美活动中,戏曲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危机。笔者以多年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体会,强烈领悟到文化使者的责任,为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基础,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帮助大学生艺术地感悟,从而具有更高的人文修养、精神品位和人格魅力。提高艺术审美观念和情趣,自觉用前人创造的文学艺术之美来完善自我,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自觉传承优秀的文化艺术。所以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戏曲审美教育资源,是本专著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具有实用价值意义的成果。
1.在剧场里,作者不以自己的身份说话,而把各种各样交谈的人物引上场来。话不过是形式的最初的外在基础。 2.戏剧的魅力,来源于“行动”。 3.只有剧中人物在对话中互相较量、互相影响,而导致各自的心情和相互关系的变化,才是有“戏剧性”的。 4.在日常用语中,“戏剧性的”这个词的意思有三种:①戏剧的材料;②能产生感情反应的;③在剧场条件下完全可以上演的。 5.把人物性格用明确洗练的舞台动作(性格的动作性)表现出来,就产生了区别于其他文字形式的“戏”的因素。 6.剧本的基本的构成因素是语言,绝大部分篇幅都是人物的对话,或语言。 7.在剧本中,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段,仅仅是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台词。 8.作家对人物形象的构思,只能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对话、独白、旁白)体现出来。 9.剧本的语言要更富有动作性。动作性是语言首要的、基本的特征,是关系到“戏剧性”的首要问题。 10.恩格斯:要使人物的“动机”更多地通过剧情本身的进程,生动地、积极地、也就是说自然地表现出来,要使那些论证性的辩论逐渐成为不必要的东西。 11.戏剧,就其本质来说,是动作的艺术。动作是表演艺术的基础。“以动作为中心的艺术,是雅俗共赏的” 12.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 13.动作和语言是人物内心、性格、教养的外化表现。 14.通过演员的表演,把人物的动作在舞台上直观再现出来,使观众获得直接、具体的感受,是戏剧区别于小说的最基本的界限。戏剧根本排斥叙述。 15.剧本是供演出用的。剧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只有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变成生动、鲜明的舞台形象;只有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把人物的生活、斗争在观众面前直观地再现出来,产生特殊的艺术力量。 16.演员扮演角色,使剧本塑造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活起来,主要靠的是人物自身的动作。 17.中国戏曲中的程式化动作,不仅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创造舞台环境的手段。就连舞台的时间与空间,也不依靠舞台美术的效能,而是依靠演员的程式化动作,启发观众的联想,形成具体的舞台环境。(比如摇浆便是划船,挥舞马鞭便是骑马) 18.戏剧的主要之点就是避免冗长的对话,使每句话都从动作中表现出来。 19.动作,应该是构成剧情发展的一个有机部分,又推动剧情的发展;观众能够通过可见的外部动作洞察人物隐秘的内心活动。 20.舞台上的心理描写方式:剧本的“舞台指示”中所说的“沉默”,或曰“停顿”。 21.独白和旁白都是用以揭示人物内心“隐秘”的手段,两者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是人物独处时内心活动的披露;后者则是某个人物在同其他人物交往时的“自语”。 22.舞台法则在很多方面却允许违反“物理的可能性”(物理的可能性就是指现实中真是存在的事物)。 23.戏剧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方式: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容(如回忆、幻象、梦境等等)化为直观的视觉画面,这是被普遍运用的主观表现方式;在现代和当代电影中,展现人物心理活动内容的重要手段还有“内心独白”——“画外音”。 24.对话作为戏剧动作的一种方式,不仅应该体现出人物潜在的意愿,而且应该对谈话的另一方具有一定的冲击力或影像力。“对话”本身就意味着双方的交往,两颗心灵的交往及相互影响。 25.如果争论的双方彼此都想占上风,努力刺痛对方性格的某个方面,或者触伤对方脆弱的心弦,如果通过这个,在争论中暴露了他们的性格,争论的结果又使他们产生新的关系,这就已经是一种戏了。 26.两颗心灵的交往,可以是由意愿抵触而构成的内心冲突,也可以是意愿共同时内心情感的交流。 27.话剧,对于作家来说,是语言的艺术,对于导演来说,却是行动的艺术。 28.在舞台上,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剧作主题的唯一手段,是舞台动作。包括外部动作、静止动作和语言动作,都可能具有戏剧性。语言动作(台词)对塑造人物形象是更重要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是展示内心动作的基本手段。 29.从演员的表演艺术来说,台词和形体动作,是话剧表演艺术的两根支柱。 30.台词是体现人物内心动作的形式,也是戏剧动作的基本形式。 31.“音响效果”可以为人物创造一种客观环境的气氛。音响效果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情调,用以烘托剧中人物的主观情绪。(如奥尼尔的《琼斯皇》) 32.把那些似乎是某人确实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记录下来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一种象征的语言和表演,加上布景和灯光,把他的思想,他的下意识的心灵、他的行动简括地表现出来。 33.戏剧动作地本性,首先在于它具有直观性。外部动作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语言动作是观众可以直接听到的。在戏剧艺术中,只有当直观的动作包容着非直观的心理内容时,这样的动作才是戏剧性的。 34.就人的动作的全过程来看,它总是沿着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的轨道发展的。 35.动作乃是动机的产物及其外观方式。对戏剧艺术来说,它要求通过具有直观性的动作揭示出人物的这种心理过程。 36.在高度精练的动作中寄寓着丰富的心理内涵。所谓“内涵”正是戏剧性的一个重要属性。 37.台词是内心活动的体现形式。对话、独白,必须具体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但并不是说,人物必须在台词中把内心活动无保留地通通讲出来,使观众一览无余。真正具有戏剧性的语言,恰恰是寄寓着丰富的潜在的内心活动的对话。 38.太露必浅。“露”和“浅”也是一切文艺作品的大毛病。 39.形象是文艺特有的反映生活的方法。含蓄则是形象的属性之一。 40.戏剧性是剧作主题的体现者,它使冲突成为客观实在,它使情节得以具体展开,它又是戏剧结构的内容。 " 3.只有剧中人物在对话中互相较量、互相影响,而导致各自的心情和相互关系的变化,才是有“戏剧性”的。" 这就是ACTION的几种表现方式。 “6.剧本的基本的构成因素是语言,绝大部分篇幅都是人物的对话,或语言。” 剧本的构成因素是语言所暗示的ACTION(相互推动的事件和故事情节),是情节,不是语言。 “7.在剧本中,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段,仅仅是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台词。” 语言,潜台词和ACTION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人物的性格往往是通过同别人相互作用(ACTION),和这个人在矛盾冲突中的表现体现出来。比如我扔石头砸了你的窗子,你慢悠悠走出来,四处观看。或者你一下子从窗子跳出来,就体现出不同的性格。 “27.话剧,对于作家来说,是语言的艺术,对于导演来说,却是行动的艺术。’ “话剧”是没有翻字典就给英语“play”做翻译。 作家用“语言艺术”写出来的剧本,应该很适合于电台广播,或印出来读,在舞台上就会显得废话连篇。 演剧是通过所有的舞台表现艺术来通过ACTION 呈现一个感人的故事。 语言和行动是舞台语言的一部分,用于通过ACTION 体现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