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mzej103
申明一下。。。 摘抄的。。。。非原创。。。 按需要修改。 中俄合作只因国防需要 中俄关系并不牢靠 据俄新社2011年4月14日报道,自冷战结束后,中俄改善的政治经济关系影响了一系列国际安全问题的决策。中俄也扩大了经济安全合作。除此之外,他们对许多全球和地区问题所奉行的特有政策也具有很大相似性。但中俄对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很大程度却仍不协调,时有冲突。并且中俄经贸合作与同其他友好国家相比所占比重也很低,就更不用提和同盟国相比了。 尽管中俄加强合作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威胁(例如中俄对中亚的掌控),但仍有几个因素使得中俄不太可能形成这样的同盟。 中俄政府关系或许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将彼此看作是发展中的战略伙伴,进行了大量的高层交流,发布了许多相互支持的声明,还做了许多可以证明中俄合作的事情。但中俄现在的良好局面不是由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利益决定的,事实上,中俄现在的友好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家安全上的考量。中俄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地缘政治的回潮,但中俄国防问题没有指向对方,而是聚焦在某些特殊地区和问题上,例如最明显的维持中亚的稳定、限制朝鲜核武发展等。 大部分的中国决策者都很担忧国内外的分裂活动、西部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和就台湾和东南海领海争议同美国在亚太地区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而俄国分析师则忙着应对其背部高加索山地区的恐怖分子,维持其在欧洲影响力和管理同美国间的国防关系。美国也对俄罗斯国防安全带来了挑战。中俄的军事专家都不认为两国在短期会对彼此产生军事威胁。俄罗斯政府甚至还为中国军队提供经验丰富的海军、空军和防空平台。俄罗斯确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只会用这些系统来应对其他国家。除此之外,中俄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边境领土纠纷,并在中亚、朝鲜半岛和其他地区牵制了他们的对手。中俄领导承诺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拒绝公开谴责对方的外交内政。他们还公布了联合声明呼吁建立没有任何国家统治的多级世界。 但尽管中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仍没有形成互信的国防联盟,并且在许多问题上奉行着相似但不同的政策。和同欧洲和北美的其他国家的贸易相比,中俄民间和经济交流不多。 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 俄国政府也不愿将先进的陆战武器或战术空军支援战斗机出售给中国,因为这些在中俄陆战中会使解放军如虎添翼。相反,俄国已经将主要的先进海战和防空武器出售给了中国。俄罗斯在武器出售上的克制意味着仅靠从俄罗斯那采购的武器,中国很难对抗武器比其更先进的台湾、日本或美国。现在随着中国本土兵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不愿采购俄罗斯低质的苏联时期武器,解放军只对先进的俄国武器感兴趣。但俄罗斯政府却不愿将这些武器出售给中国。除了出于国防安全的考量外,他们还害怕中国会抄袭他们的技术来制造武器接着以低价来卖给俄国潜在的客户上。 中俄军贸的改变意味着双边的军工合作已经背离了他们冷战后的合作基础成为了主要的刺激因素。 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方法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 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 中国对俄罗斯无法确保在俄工作的中国人的安全,不尊重他们全力进行了谴责。俄罗斯则抱怨中国的污染涌入了俄国领土,担心大量的中国移民涌入远东地区会导致俄国东部的狭长地区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 多年来错误的期待和令人沮丧的贸易令中俄长久期待的能源合作发展缓慢。考虑到中俄地域的接近,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俄似乎很快就能形成统一战线。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要比波斯湾和非洲更方便中国采购,并且也不必冒着海盗和外国海军出现的危险。但中俄能源合作却很有限。技术障碍、价格冲突、运输设施的部长和相互的不信任导致中国只在相当低的程度上购买俄罗斯能源。在评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关系时,区分实质合同和宣称的目标是很重要的。 尽管中俄于2008年达成边境协议。但中俄边境的紧张局面也不时出现。而双方贸易的不平衡也是中俄关系紧张的另一个因素。尽管中俄都对美国的战略野心表示担忧,但双方并没有在这个领域展开广泛合作。而在东亚和中亚,中俄两国奉行的政策虽然基本相同,但却各怀心思。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在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军事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发展,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边界勘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两国边境人员进出交往中的某些无序现象等问题有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和发展是由历史教训、国家利益、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等主导因素决定的。这些主导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中俄关系连续跨越重要 台阶, 战略定位更为明确。俄罗斯独立后 , 中俄两国顺应时代潮流 , 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 不断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从 1 9 9 3年“ 相互视为友好 国家” , 到 1 9 9 4年建立“ 建设性伙伴关系” , 再到 1 9 9 6 年正式确立“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直至 2 0 0 1年两国签署《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 以法律形式将中俄两国“ 世代友好、 永不为敌” 的原则确定下来。中俄关系连续跨越重要台阶, 战略定位不断取得新突破 , 其速度 和幅度在大国关系史上堪称罕见。两国在历史上还首次互办“ 国家年” , 为中俄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目前,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 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 二、 中俄形成全方位合作局面, 各领域合作日益深化。经贸方面, 同处快速发展阶段的中俄都有扩大经贸合作的需要, 1 9 9 9年以来双边贸易额逐年攀升, 2 0 0 6年达到了3 3 4亿美元, 中国已成为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俄相互投资 日趋活跃 , 规模不断扩大, 并朝着更为开放透明和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能源方面, 一度困扰中俄关系的石油管道问题几经波折后峰回路转 , 泰纳线终于在 2 0 0 6年动工。安全方面 , 双方军技合作不断深化, 多次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2 0 0 4年中俄签署了《 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 边界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边界两侧由军事对峙转为友好相处。人文领域, 两国加大文艺团体和留学生的互派力度 , 多次互办图书展 , “ 汉语热” 和“ 俄语热” 在对方国家不断升温。 三、 中俄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协调配合, 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俄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持相同或相近看法, 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俄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2 0 0 5年, 中俄元首签署“ 关于2 1 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 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中俄在联合国改革、 朝核等问题上进行 了积极而富有成果的协作。中俄共同倡导和推动的上海合作组织 , 对维护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发展地区经济和打击三股势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两国政治互信需进~步加强, “ 中国威胁论” 在俄还有一定市场, 经贸水平同两 国的政治关系不太相称 , 两国民众之问的相互 了解需进一步加深。 中俄关系发展 的特点 一、由低到高, 循序渐进推动双边关系深入发展。苏联解体后, 中俄关系从低点起步, 并且面临边界田永祥,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政研室副主任, 研究员。 维普资讯 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倒爷” 、 “ 商贩” 开启 了两 国民间贸易的大门, “ 歌手” 、 “ 艺人” 奏响了两 国人文交流的前奏曲。与此同时, 两 国领导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把建立政治互信 、 解决边界问题等作为推动两国关系的重要杠杆 , 相继达成 了历史性协议, 为两 国的政治信任和长期友好奠定 了重要基础。以此为契机, 中俄合作层次不断提高, 领域不断拓展, 经贸、 能源、 军事、 科技、 人文等领域的合作逐步加强, 呈现全方位 、 多层次的发展势头。 二、 政治战略规划先行, 再逐步充实合作内容。中俄关系建立之初, 两国都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 相互了解不深 , 政治发展趋 向也完全不同。在此背景下, 政治意志对两 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两国领导人审时度势 , 坚定不移地推行中俄友好政策 , 注重从战略层面先行规划两国关系发展大局 , 对两国关系的远景提出明确构想。这从一开始就给了中俄关 系一个高水平定位, 为两 国关系的宏观方 向奠定了坐标。在战略规划的导向下 , 中俄不断充实各领域的具体合作内容 , 使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基础逐步坚实。 三、 定期沟通, 以机制化建设作为重要保障。中俄建立双边关系后, 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层次、 不同渠道的机制性合作和会晤安排, 使两国领导人和各部门之间能够保持经常性的接触。尤其是两国元首和总理的定期会晤机制 、 议会交往机制 、 战略安全磋商机制、 中俄友好 2 1 世纪委员会 以及政党、 政府各部门间的协作机制不断完善, 增强了彼此信任和相互了解, 促进了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 四、 从意识形态至上转变为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中俄两 国在历史上的交往曾经具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俄独立后, 两国又走上差异 明显的发展道路。但 中俄构建两 国关系时完全超越了意识形态, 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 为中俄关系的顺利发展清除了巨大障碍。中俄明确了以“ 互利双赢” 为合作标准, 致力于共同繁荣和相互受益 。这种非意识形态化 的利益追求 和利益基础使 中俄关系的发展更为稳定和可靠 。 中俄关系发展前景广 阔 一、 中俄在战略上有很多共同点, 充实和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大势所趋。中俄都是世界上主要的战略力量之一 , 在一系列重大 国际问题上有相同或相似的立 场。未来 十年, 中俄都将进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对两国来说都是必须紧紧抓住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两国最主要的战略需求是确保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存在开展广泛协作 的战略基础。进一步深化战 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两国的共识。 二、 中俄有相似的战略环境 , 都需要维持周边 的和平与稳定, 加强地区安全合作符合双方利益。中 俄互为最大邻国, 加强睦邻友好对两国安全环境的影响最为直接。中俄都处在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之中, 面临维护国家统一 、 加快 国内发展 , 保持社会稳定的战略任务。作为上海合作组织 的发起 国, 中俄对维护中亚地区的稳定负有特殊责任。中俄在国际和地区安全事务上的合作既有必要也有基础, 大有潜力可挖。 三、 中俄都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速发展期, 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强, 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 近年来, 中俄两国经济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而中俄经济发展接轨点多、 互补性强, 加强务实合作对两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作用显著。中俄经贸合作也开始进入重要发展期, 随着双边贸易额的不断提升, 贸易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多层次、 多领域、 高科技含量和高投入的经贸合作模式逐步形成, 这将为中俄经贸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展望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中俄关系, 我们既要看到挑战和压力, 更要充满信心并坚定决心 。 只要两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切实强化“ 共同发展、 携手崛起” 的战略思维,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一定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造福于两国人民和世界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