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启蒙教育的议论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8

mggwei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启蒙教育的议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kcoolyang

已采纳
一般说来,父母在孩子的心目当中,父亲的形象表现在一个“严”字,母亲则表现在一个“慈”字,所以人们才有“严父慈母”之说。我的父亲也不例外。因为父亲上过私塾,有点学问,所以对我的学习要求特别严格,我至今还心有余悸。就拿打算盘来说吧,我学会打算盘是在小学一年级的冬天。那年冬天,我想可能是冬闲,父亲心血来潮对我说,你已经上一年级了,得学着打算盘了,其实那个时候,我的任务一是学习二是玩,没想到父亲一句话就把我玩的时间给“霸占”了,当时那个不请愿可想而知。谁敢违背父亲说的话?只好怪怪地听话,每天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后,父亲就手把手地教我打算盘。一开始打算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打算盘,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是有分工的。无名指和小指按照父亲的说法应该蜷起来,就这一动作我就练习了好长时间才会,所以至今打算盘也仍然是这个姿势,而不是和现在许多人似的扎撒着五个指头打算盘。父亲教我打算盘的口诀,与现在课本上说的不太一样。就拿乘法口诀来说,现在是“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当年父亲是这样教的我“一一入一,一二入二,二二入四……”。父亲因为解放初期当过“识字班”的老师,看来对“循序渐进”的理解还是到家的,他把这一教育思想完全用在了我身上。先教我打加法,再教我打减法,再教我打乘法,最后教除法,也叫归法。当时对加法、减法、乘法的打法都很快就理解了,但就是对归法口诀不理解,父亲也不给我做讲解,只是让我照着葫芦画瓢,死背归法口诀,譬如,除数是2的口诀:二一倍作五,逢二进一。除数是3的口诀:三一三十一,三二六十二,逢三进一 ……除数是7的口诀:七一下加三,七二下加六,七三四十二,七四五十五,七五七十一,七六八十四,逢七进一……这些口诀的真正含义,我一直到了在学校真正学珠算的时候才弄明白。父亲教我打算盘也感到挺有趣的。譬如说,从1加到100,其和就是5050,如果打出的结果不是5050显然是错了,就得重新再打,直至打对为止。打归法的时候,有“一打狮子滚绣球”、“二打双马来进朝”、“三打桃园三结义”……一直打到“十打……”。父亲教给了我方法后,就只看结果对不对,如果结果没打对,就得接着打,早晚打对了才能让睡觉,当时觉着父亲对我太狠了,我当时曾怀疑过我是不是他亲生的。记得当时在班上学珠算的时候,老师教的那些我早已都会了,并且已烂熟了,老师出一道题,我马上就打出来了,并且结果是百分之百地正确,老师感到很吃惊,同学们就更不用说了,当时我在班上被称为“神算子”,那个高兴劲没法形容,当时跟着父亲学算盘吃的那些苦都已不复存在。这都是父亲的一片苦心,如果没有当年父亲的“严”就不可能有我之后的方方面面的过硬的功底,也为我适应社会,做好所从事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只能发自肺腑地向父亲道一声:父亲,谢谢了!您老保重!

关于启蒙教育的议论文

337 评论(13)

ft8181

我喜欢读书,那么我爱读书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养成的呢?那我还得从我的启蒙老师任老师说起。  任老师是我学前班的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温和慈祥的老奶奶。她有着一双严厉中隐藏着爱抚的眼睛,宽阔的额头上留下了岁月施过的皱纹。岁月染白了她的头发,银丝似的白发上卷曲着,让人觉得和蔼可亲。  上课了,任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红色小盒子走进教室。同学们好奇地睁大眼睛,议论纷纷。  任老师对我们笑咪咪地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做个游戏——猜字谜。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到盒子里面抓字谜,猜对的同学会有机会得到小礼品。”同学们都欢呼起来。  游戏开始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到前面抓字谜,可是,他们都没有猜到。终于轮到我了,我的手在盒子里摸来摸去,摸到一个小纸团。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八九不离十(打一字)。  我急中生智,在脑海里紧张地想着我曾学过的字。我灵机一动想起来了:“老师,是杂字吗?”“恭喜你,你猜对。”老师把一个精美的书签和两块巧克力递给我,作为我的奖品。同学们都羡慕地鼓起掌来。我一边吃着巧克力一边欣赏着那漂亮的书签,只见上面写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接着任老师又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了这个名言的作者杜甫刻苦读书,成为唐代着名诗人的故事……我听得入了迷。  任老师就是这样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我爱上读书的。我非常感谢她。
229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