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0

lxd19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我国的民族政策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ueximoni

已采纳
民族问题的性质和内容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问题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不论是国际范围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的问题。要解决这种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必须推翻阶级压迫制度。而在业已消灭了阶级剥削,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则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造成的各民族在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见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仍然存在民族摩擦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国家和先进民族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帮助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更快地发展、繁荣、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些任务只有随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才能解决。所以,在民族问题存在的全部历史中,不论任何时期,它的发展变化及问题的解决,都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进程及改造社会的总任务联系在一起的。  民族问题的产生  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民族差别的存在。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别通常是指每个民族在四个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这些差别在民族社会中普遍存在,一旦有条件,它就会在民族之间交往接触过程中,成为产生民族问题最直接、最基本的诱因。二是人为因素。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内部存在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延伸到民族之间,导致民族问的压迫剥削和矛盾斗争,进而形成为民族之间的对抗关系;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执政党和政府由于某些主观认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有关民族政策、措施不当,而出现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的历史发展  民族是在人类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也已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  奴隶制、封建制时期  在古代,从人们开始由部落发展成为民族的时候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问题就已有了自己的早期雏形。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特别是奴隶制度确立之后,由部落联合而成的各个小民族或民族集团,为了占有最好的土地和掠夺家畜、奴隶和财富,彼此之间不断地进行战争。到了封建社会,这种掠夺战争不但规模更大,而且进一步发展成为民族征服战争。一些较强大的民族中的封建统治者为了扩展其领土,奴役更多的人口,不断发动征服异民族的战争。这种战争除了掠夺财富,还具有民族压迫的性质。有的征服者甚至使用暴力手段,对被征服民族实行强制同化,其民族压迫性质更为明显(见民族同化)。总的说来,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中,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掠夺与被掠夺、征服与被征服、同化与被同化的关系。尽管各族人民间也发展着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通过曲折的途径实现的。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资本主义的发展冲破了中世纪的沉睡状态,民族的面貌和民族问题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随着封建制度崩溃,统一的民族市场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建立,资本主义的现代民族(见资本主义民族)开始形成。这种民族的形成过程,从西欧的情形来看,是和他们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过程相一致的。例如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等民族,同时也就是英、法、德、意等国家。但是在东欧和其他一些国家中,由于封建制度尚未消灭,资本主义发展较弱及其他种种条件,则形成了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时期,民族问题主要是觉醒了的民族资产阶级反对本民族封建阶级的封建特权和异民族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君主制度的民族压迫政策,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权利的问题。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民族的旗帜,吸引本民族的各个劳动阶层参加民族运动,与统治民族的地主、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斗争的焦点,从经济上说,主要是围绕着争夺市场进行的。斗争的目的是资产阶级为了取得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利条件。这时的民族运动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的解决,是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的。1775~1783年北美殖民地从英国殖民统治下取得独立;1810~1862年南美殖民地获得解放;以及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民族从土耳其统治下得到解放,并成立了相应的国家,都是这个时期民族运动的胜利成果。  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但没有消除民族压迫,而且继承了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的民族压迫政策的遗产。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民族问题更加尖锐。各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 不断进行瓜分世界的斗争。 他们凭借武力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约占世界总人口70%的弱小民族,被置于它们的殖民统治之下。世界被区分为少数几个统治民族和大多数被压迫民族,是帝国主义阶段的重要特征。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已经超出局部的范围,从反对民族压迫,成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问题,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民族殖民地问题,即广大被压迫民族从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役下,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问题。这时的民族运动,就其本身的要求来说,虽然仍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但由于它反对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目的是要推翻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所以它在客观上就不能不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并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就是根据这个时期民族问题的新情况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民族问题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民族间的对抗已为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所代替。这就为过去的被压迫民族的复兴和各民族平等自由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民族问题的彻底解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民族问题的最终消失,不断创造着有利的条件。但是,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民族问题还不可能消失。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存在及民族差别的存在,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例如在中国,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些民族和有的民族的某些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还保留着农奴制度、奴隶制度、甚至原始公社制度的残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虽然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实现了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但那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在享受民族平等的权利时,实际上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仍是产生民族摩擦的根源。对于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逐步克服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状态,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长期任务。而解决这个时期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有效措施,特别是在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大力促进和帮助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逐步缩小民族间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同时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此外,还要经常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残余进行斗争,特别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大民族主义(在中国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地方民族主义;随时随地警惕和打击国内外阶级敌人在民族关系上进行挑拨离间及其他各种破坏活动。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各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它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关系。这种关系随着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将不断巩固和加强。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  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可以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方法加以解决。但是,由于国际上还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国内的一定范围也还存在阶级斗争,国内外的阶级敌人总要千方百计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所以在民族问题上也还有敌我矛盾存在。此外,如果执政党在民族政策上背离了马列主义的路线,或者处理民族问题时采取了错误的方法,也会在一定时间内,在局部地区或个别问题上,使民族关系的矛盾激化,甚至发展为对抗。  编辑本段民族问题的存在是长期的  民族问题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可概括为两大历史阶段,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条件,一种是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另一种是消灭了阶级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两种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的根本区别是不容混淆的。当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后,那种因阶级对立而产生的民族问题虽已解决,但因民族差别的存在而产生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而民族差别,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胜利以后,在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之后,也还不会立即消失。因为民族是个非常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即使在民族的其他特征已经消失之后,人们的民族自我意识也还会保留很长时间。因此,只要还有民族差别存在,就还会有民族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民族问题的最终消失,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我国的民族政策论文

341 评论(8)

spider1210

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只有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的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的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一曲优美动听的《新疆好》,唱出了两千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团结月”凝铸兄弟情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从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 每年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的农村牧区、工厂矿山就荡漾起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之风和政策之风,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报刊、广播、电视宣传,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带到各族干部群众的身边,团结互助蔚成风气。 20年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月促年,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使他们懂得了“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的道理。针对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的活动,自治区党委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使破坏民族团结的极少数人无处藏身。民族团结教育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密切结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普遍尊重。同时,一大批德才兼备、立场坚定的少数民族干部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已达34.8万人,占干部总数的51.8%。随着少数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少数民族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的第20个年头,各地不仅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报告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而且举办了一系列的电影周、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自治区各家新闻媒体通过对20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回顾和评论进行宣传,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 1963年,一名刚从扬州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 来自江南水乡的吴登云没有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孜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履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鲜血,累计鲜血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作“白衣圣人”。 吴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回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多次获得各级政府颁发的民族团结模范称号。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党中央表彰了一批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这位始终如一、扎根边疆缔结各族人民兄弟情谊的人民医生也名列其中。 在并肩建设社会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当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像吴登云这样无私奉献的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从1982年至今,新疆共表彰奖励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748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273名。 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一位普通工人,今年夏天为了抢救不慎落水的汉族儿童,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他不止一次地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在各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杨忠贤,巴里坤草原上的一名乡村医生。他为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妇女接生3000名婴儿,挽救了数百濒危病人的生命,培养出上百名弟子在草原上救死扶伤。在他死后,哈萨克牧民破例第一次用自已的风俗接纳了这位汉族兄弟,将他安葬在雪山脚下的哈萨克族部落墓群中。 阿布旦,阿勒泰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1996年冬天,阿勒泰地区遭受3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上百名汉族矿工被大雪围困在离阿布旦家毡房不远的地方,随时有生命危险。阿布旦毅然把自家储备的面粉分给断粮的人,把自家正在怀胎的8头奶牛宰杀,将牛肉分给饥饿的汉族弟兄。他让冻伤的矿工住进自己的毡房并让儿子冒着被大雪埋没的危险踩着雪橇下山送信。他说:“为了挽救汉族兄弟的生命,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和危险,也要把信送到。” 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树立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在全区营造出一种人人讲团结、个个争先进的氛围,推动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新疆各族百姓的心中。热爱民族团结的无数群众,在生活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地贯彻民族团结的精神,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默默付出。 团结稳定促社会发展 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形成了建设合力,为新疆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新疆的发展。20多年来,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000多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占60%以上。这一时期,新疆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立起以农业为基储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一批大型骨干项目的完成和生产能力的实现,使新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大加强。 棉花和石油是新疆两大优势资源,在中央政府和兄弟省市的支持下,这两项资源已经变成新疆的支柱产业。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的三分之一,这几年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下到田间地头,帮助各族群众掌握生产技术,使得棉花连年高产,棉农收入稳步增长。随着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两大油气田不断探明新的储量,新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资源战略接替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也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巨大实惠。伴随石油开发进行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南疆人民的出行不便和照明问题,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世居高原和沙漠边缘,尤其是南疆地区的各族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特别艰苦。解决这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始终是自治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工作。去年,新疆30个贫困县市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138元,比“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前增加了570多元,农牧区的贫困发生率从1994年的20%下降到目前的4.4%左右,贫困地区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了新疆对内对外的经贸合作,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无论是首府乌鲁木齐,还是南疆重镇喀什或西部边城伊宁,到处都是一派和睦安宁的景象,吸引着国内外的投资者。 在新疆这片祖国西部的热土上,各族人民正团结一心,共同营造着团结、稳定、繁荣的美好家园。  选择性的摘录吧,这种文章段排列不是很重要,首段尾端除外
251 评论(9)

sunwenjin086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如联邦制、邦联制、民主自治等,中国采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25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