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_可乐
天津社科院院长张健主编的《当代日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8月版),这本书全面而综合性地概观了当代日本的全貌。 
黄升民:广告学院院长。是中国广告学术界和传媒学科的代表人物。此人是一个拿破仑式的领袖。胸怀大略,指点江山,观点颇为前瞻,如长江之水泰山之巅。黄升民作风犹如平地惊雷,对学术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声如洪钟,批评学生毫不留情。黄升民现在通常不直接带学生,和学生的交流一般通过项目组的工作来进行。但是他对论文审核极严格,一般开题都会有1/4的人被pass。黄老师还明确不要2年制的研究生。 黄老师主要从事广告理论、媒介、广电问题、数字电视、内容产业等问题的研究。丁俊杰:除了老黄,就是丁老师,但是丁老师关系现在不在广告学院,而是校长助理,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但其是黄老师最久的搭档,更是广告学院最为主要的老师之一。丁老师目前仍然主持着广告学院的很多项目。丁老师人称“老勾”,风格与老黄截然不同,老勾对人和风细雨,哪怕是批评也是面带微笑的。张树庭:阿张,祖籍福建,本科是浙大中文的,至今仍有浓厚的福建口音。阿张是正宗黄门弟子。张老师年轻力盛,不仅教书,还居学校要职。张树庭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待学生非常认真负责。讲课认真,几十人的作业都要一一认真批改,带的研究生也是严格要求。张老师对学生有时近乎苛刻。阿张主要从事策划、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研究。钟以谦:钟以谦被公认为是广告学院最帅的老师。看着也是可圈可点,不过个人魅力就比不上老黄了。钟以谦相对较为低调严肃。因为事务较多,所以带的研究生也不多,但是基本上也是要三年的。钟老师说话声音沙哑,喜欢挤眼睛,由于没有直接听过其讲课,所以印象不多。钟老师主要从事广告媒介的研究。初广志:最近几年才开始带研究生,学生不多,多为调剂,但是初老师也有丰富的广告操作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讲课内容充实全面,就是在个人风格上还缺乏激情,所有有时容易睡着。初老师说话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应该和自己的研究生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初老师的领域与阿张相似,以广告实务为主。黄京华:首先黄京华是女性,年近不惑。为了与黄升民区别,一般是称大黄和小黄,小黄工科出身,所以摆弄数据,主要研究消费行为,主持多年的《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的编写工作。此项工程浩大,做过的人都对此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同时还有其他很多的调研项目。黄老师说话语速不快,语调平缓,应该不是那种疾风骤雨式的人物,只要踏踏实实干活就可以。齐小华:公关方向的导师,同时负责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喜欢两年的,所以报了两年制的一些同学都到了那里。陈宏年和肖虎,两位是设计方向的导师,前者国画出身,年龄稍大,后者油画出身,两人均为彪形大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型人物。与学生推杯换盏是常事。肖虎老师在广告学院的楼顶上自己搭了个工作室,犹如世外桃源。何辉:此人应该是阿张当年同学,一付儒生模样,绝对的知识分子。何辉平日非常用功刻苦,主要从事广告作品的分析,国家形象、攻关等研究,相信他带研究生,也是可以给学生传授很多真经的。何辉还有自己的武侠小说出版,名为《龙吟记》。
政治 | 经济 | 中日交流 | 科技 | 文化 | 社会 | 评论 | 中日论坛 | 图片库 | 日文版 日本频道 >> 笹川日中友好基金 >> 出版物笹川日中友好基金通过支持多种以及自身策划的大量研究活动,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和技术信息,并面向社会出版相关书籍。出版书籍如下。今后我们还会更广泛地公布基金活动所获最新知识。■《日本文化的历史》 尾藤正英著/彭曦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近年,一些关于日本人的论调持续走热。作者认为部分言论缺乏事实和历史根据,为阐明日本文化的精髓及其历史渊源而著此书。作者为揭示日本人的价值观和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主要着眼于宗教和思想的历史变迁,描写了日本社会固有的民族精神,并展现了充满活力的日本社会如何在国家和社会组织存在方式的不断变化中形成新时期的本国文化。作者视角独特,结合近年来日本文化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诸如“日本的双系家庭与中国的父系家庭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等课题展开了独特的探讨。正如作者所述,长期以来,很多中国人和韩国人都认为日本社会缺乏独有文化。随着本书在中国翻译出版,相信能够加深人们对日本文化及日本人民族性的了解。■《战后漫画50年史》 竹内长武著/李斌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日本的大众文化在中国年轻人中人气颇高,据说不少人是在接触了日本动漫以后才开始学习日语的。至今为止日本的漫画作品大量涌入中国,但鲜见关于漫画理论的译介。本书以跟漫画有关的各种事件为线索,回顾了日本战后最普及的大众文化---漫画自诞生以来50年间走过的历程。作为了解日本战后漫画发展状况的入门书籍,相信会有助于改善目前“漫画热”与“漫画历史冷”之间的不平衡局面。■《战后日本大众文化》 鹈饲正树、永井良和、藤本宪一编/苑崇利、史兆红、秦燕春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作者并非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何为大众文化”,而是着眼于“战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阐述了该时期下日本社会的特点。针对战后日本社会中普及面最广的事物,作者试图从文化角度进行解读,并以此为切入点剖析“大众文化”。本书大体分为“生活”、“家庭”、“身体”、“娱乐”四个部分,具体而言,就“学校午餐”、“冰箱”、“家庭餐厅”、“婚礼”、“宴会”、“儿童房间”、“黄金周”、“宠物”、“健康保险法”、“化妆”、“棒球”、“出境游”、“街头表演”、“摄影”等十多种文化事物和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到大众文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电视、漫画、电影等事物,本书则通过关注与普通人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事物和现象,为我们揭示了大众文化的真面目。这样的视角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可谓新鲜。仅以“学校午餐”为例,不仅能让人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了解日本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透过这一事物多少也能窥探日本文化的深层内涵。■《日本地方自治》 礒崎初仁、金井利之、伊藤正次共著/张青松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本书是有着很深造诣的研究者们共同执笔撰写的关于日本地方自治体的最新书籍。在内容上,从日本地方自治的制度构成到历史、政策、管理应用、民主参与、近代改革等,覆盖面广、言简意赅。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条了解日本地方自治知识的快速通道,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书籍。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被称之为是地方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地方制度的整顿及协商民主机制的完善依旧是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相信本书中文译本的出版能够对中国今后的地方制度的整顿及改革产生积极的作用。■《富士山与日本人》 青弓社编集部编/周以量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众所周知,富士山是日本引以为傲的象征,但真正了解它的历史及相关文化的人却少之又少。本书会给您呈现一个完整的富士山,例如富士山图像与日本人性格的分析、富士山画作在美术史上的意义、近代日本教科书与富士山的关联、富士山在登山史上的地位、富士山的宗教含义、有关富士山的文学描写、外国人眼中的富士山等等。专家们各自不同的论述可为您展现一个完整的富士山全貌。通过对富士山整体的把握,读者不仅能够获取日本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挖掘出隐藏在日本文化深处的奥秘。■《手机小说的秘密》 速水健朗著/汪平、陈乐兵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我们尚且不谈日本的“不良男女”是否能够被称之为是一种文化,但手机小说可以算是一种对由手机形成的人际关系进行描写的小说。本书以敏锐的视点准确捕捉手机小说诞生的背景,成功展现了当代青少年生动而真实的生活现状。同时,书中关于地域社区的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代日本年轻人文化及生活现状的独特视点。 当今时代,中国的年轻人同样热衷于手机、MSN、博客等网络文化。这些虽然属于文化中的一种,但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这些则被称之为“非主流文化” (alternative culture)或“反文化” (counterculture)。孰好孰坏,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如何去对待新时代出现的这些新型文化,是当今社会的重大课题之一。 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对由社会构造的变化及手机小说产生的背景相结合而产生的当代“不良”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的读者也可以此书为契机,重新正确认识中国的“不良”文化。这是一本能够从全球化视点拓展到文化论研究、能够为大家提供机会,以及探讨共同构筑多文化共存社会的不可多得的好书。■《日本经济史 1600-2000》 浜野洁、井奥成彦、中村宗悦、岸田真、永江雅和、牛岛利明著/彭曦、刘妹含、韩秋燕、唐帅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日本经济史1600-2000》一书着眼日本近代经济遗产对近代工业化所发挥的作用,以历史比较性的观点,叙述了1600年关原合战至2000年间的日本经济史。长达4百年的时间跨度可能会使读者认为本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著书,其实,由于江户时代资料的匮乏做不到对这段历史中的经济发展进行详细论述,内容倾向干脆简练,所以对希望概括地了解日本经济进程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的教科书。 目前,本书已被选为日本图书馆协会的既定图书,并被庆应义塾大学、关西大学等日本各地名牌大学用作最新教科书。 即使中国读者没有日本经济史相关知识背景,通过本书的中文版也可达到同样的理解效果。且书中对日本战后经济结构作了详细介绍,对有兴趣了解日本经济史的读者来说,无疑会是一部趣味性、可读性并重的读物。同时将其推荐给中国的大学做为教科书使用。■《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 加藤周一著/彭曦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作者加藤周一生于1919年,2008年12月逝世,是战后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评论家之一。本书是加藤周一先生一生探究日本思想史的集大成之作,封面的介绍中写道:“作者以时间和空间为主轴线,对‘何谓日本文化的特质’这个大命题进行探究。作者在书中列举丰富的文学•绘画•建筑作品来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和对照,以诠释贯穿于日本文化中独特的时间•空间概念,并将日本人的时间•空间意识总结为“现在”和“这里”。本书文笔锋利,内容涉及日本的宗教观和自他意识,是作者探索日本文化的本质及其可能性•界限的最新作品。” 加藤周一对日本文学史的研究、及提出的日本文化杂种论等观点在中国享有广泛知名度。2008年,他的作品《何谓日本人》(讲谈社出版)的中文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中文版,对中国读者了解日本人的思考行为方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超越国境的历史认知—来自日本学者和海外中国学者的观点》 刘杰 三谷博 杨大庆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本书介绍了2001年—2005年年召开的题为“日中青年历史研究者会议”的会议讨论成果。■《公益项目的评价 Public Benefit Project Evaluation》 邓国胜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这套书介绍了2001年—2003年实施的名为“中国公益事业评价体系的构成”的工作成果。■《日本与东亚经济的合作》 高僧杰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年■本书介绍了2000年召开的题为“21世纪日本青年研究者研讨会”的成果。■《当代日本社会的思潮》 蒋立峰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年■本书介绍了2000年召开的“21世纪日本青年研究者研讨会”的成果。■《对非盈利组织机构的评价 Non-Profit Organization Evaluation》 邓国胜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本书介绍了2001年—2003年实施的“中国公益事业评价体系的构成”活动成果。■《中国NPO 社会改革之门现已打开》 王名、李妍焱、冈室美惠子 第一书林 2001年■本书介绍了2001年-2003年“构筑中国公益事业评价系统”活动的成果。■通过完备中国非营利部门的组织活动的评价基准,以非营利部门的发展为目标进行的“构筑中国公益事业评价系统”取得了相应成果。此书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作出版。它清楚地向日本国民展示了他们所不知道的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实际状况。■《果树栽培新技术》永田荣一编著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1年■此系列图书介绍了1995-1999年“中国农村领导人养成”的活动成果。■《50项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冯渝生等编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年■此系列图书介绍了1995-1999年“中国农村领导人养成”的活动成果。■《山羊养殖技术》李云龙 编著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年■此系列图书介绍了1995-1999年“中国农村领导人养成”的活动成果。■《食用菌栽培技术》张渭 编著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年■此系列图书介绍了1995-1999年“中国农村领导人养成”的活动成果。■《种族中国:他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游仲勋编著 东京:日本时报有限公司 2000■本书介绍了1993-1994年“中国华侨动向调查”的活动成果。■《21世纪华人华侨 启动世界的经济力量》游仲勋编著 日本时报 2001年■本书介绍了1994-1994年“中国华侨动向调查”(061、076)的研究成果。■《21世纪的日本-政治外交发展趋势》蒋立峰 主编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年■本书介绍了1999年“21世纪年轻的日本研究人员论坛”的活动成果。■《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林红 主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年■本书介绍了“21世纪都市生活环境综合开发研讨会”的活动成果。■《四个半世纪的中日交流》 天儿慧、园田茂人 东洋经济新报社 1996年■本书介绍了1995-1996年“中日交流实况调查”(103、116)的活动成果。■1998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6年,同时也是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因此我们出版了《四个半世纪的中日交流》一书。5位研究人员(天儿慧、园田茂人、冈崎雄儿、张记淳、赵宏伟)分别从政治、经济、人员流动、彼此印象、国民交流等视角展开了颇有远见的讨论。■《中日交流团体名鉴 1995年》笹川和平财团中日友好基金 东方书店 1996年■本书介绍了1995-1996年“中日交流实况调查”(103、116)的活动成果。■中日交流日趋频繁,我们着眼于越来越多的团体和组织活动,希望阐明其活动实况。因此针对公益性较强的中日交流活动团体进行了问卷调查。本书介绍了此项调查结果。其中刊登了日本国参与中日交流的友好团体、自治体、政府机关、企业、大众传媒等约900家单位。■《中日两国的互相认识》 蒋立峰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本书介绍了在2000年召开的题为“21世纪日本青年研究者研讨会”的成果。■《21世纪的中日关系的发展构想》 蒋立峰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年■本书内容是源于在2000年召开的题为“21世纪日本青年研究者研讨会”的会议讨论成果。■由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合作连续5年召开了日中青年研究者系列研讨会。系列研讨会的议题分别是:1999年以“日本的政治外交”为题、2000年以“日本的社会思潮”为题、2001年以“日本和东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为题、2002年以“中国人的日本观和日本人的中国观”。还有,2003年时该系列工作的最后一年,与2003年12月20日—21日在北京的和平宾馆召开了题为“从全球出发考虑中日关系(21世纪的中日关系的发展构想)”的研讨会。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来自日本方面的11位青年研究者和中国方面的23位青年研究者,两国青年研究者热情的交换了各自论文思想。本书将会以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整理归纳为论文集,收录了34篇以直面日中政治经济领域为中心思想的论文。图片更多2010年度项目更多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与人民大学共同举办应急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 日中校级军官互访交流(2010年度) 2010年度地方大学日语学习者赴日研修名单公布 第10次自卫队校级军官访华交流活动9日启动 关于基金会更多基金会简介 基金会运营委员 基金会活动指针 如何申请项目资助 基金室工作人员 业务咨询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E_mail: 新闻线索: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京ICP备05059934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1997-2008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