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3

北冰洋041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环境与发展作文800字议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生物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余歌一一

已采纳
环境决定命运不管什么样的水,只要它到达海洋,它就是海洋了;不管是什么样的水,只要它到达阴沟,它就是阴沟了。本来是这样的,却成了那样。人,简简单单的一辈子,有的扮演的轰轰烈烈,有的默无声息;有的演义得名垂青史,有的臭名远扬。于是一代代人便潜识的认为:命乃天定。而我认为人一辈子是由自己决定的,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蜀国先主刘备先生,出身寒门,父亲早故,和母亲靠贩屦织席相依为命。可以说要地位没地位,要权势没权势。然而他却有一个很好的“再造”环境――汉朝宗室后裔。其父祖还曾做过小吏,只是轮到他时家道中落了,但按辈份他还是当朝天子的皇叔。后来也正是因为这个条件,刘备身边聚集了一堆风流人物,建立了政权,促使三国鼎立的出现。所以说:命运非天定。〈孟子〉中讲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是指环境但怎样把握创造,改变在依靠人,只有把握有利之环境因素,改变不利之环境因素,并充分利有用就会改变自身。偶尔听到一些人在叹息命运不济,于是信心全无,沉浮在一些撩倒的场合,从此一蹶不振。但若要是反过来思考,命运越苦就越坚强,努力营造脱“贫”的门路,使每一条门槛都是活著的,这也是考验我们心理环境的一面。其实人在改变自身和改变命运的途中,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很重要,要心理教育界有一句很好的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和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心理环境与命运的关系。人生活的环境是一种外部环境,往往外部环境不好,会影响心理环境,因为人的心理往往是薄弱的。明末万历年间,明神宗执政,由于在首辅大臣张居正的辅佐下,战战兢兢,对朝政末有丝毫懈怠,而在万历十二(公元1584年)张居正故去之后,由于神宗身边的人由原来的首辅变为了外戚和宦官,他开始疏远朝政,实施不上朝,不面臣等“六不”政策由些导致了明王朝的日益衰亡。后来史评家认为明朝之所以灭亡不是亡于崇祯皇帝,而是亡于神宗。这就是一个皇帝的命运,一个王朝的命运。所以,我还是要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心理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影响的是人的命运,当我们在典籍中掠过,环境改变命运的案例数不胜数。虽然如此,但在多数情况下,当人遇到环境不顺时,便会怨天尤人,从来不去从实际出发,寻找改变环境,改变命运的方法,而是一味的逃避:逃避环境,逃避命运,而往往这些逃避者就被历史的烟云覆盖了。

环境与发展作文800字议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生物

115 评论(8)

wl960124

2012-11-23 12:16chriswu116| 十四级环境与保护;环境与和谐在地球上,人类作为动物大家族的一员,占有着对这个世界的绝对统治地位,这是因为我们人类拥有着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独特能力——智慧。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人类在整个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同时拥有了与其它动物不同的行为——对资源的利用,正是我们人类的这种行为在一天天的加剧着地球环境的恶化。 如果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回眸人类成长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史和对环境的破坏史。 从原始人类被动的接受地球母亲的恩赐,到早期智人学会使用工具开始,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破坏便开始了。原始人类学会了用火,森林火灾就伴随人类直到今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百分之九十九的森林火灾都是人为造成的,所毁灭的林木资源和对环境的破坏无法估量。为了获得食物人类不得不大量的垦荒和放牧,致使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如今地球植被的急剧减少以威胁到了所有生物生存。 随着人类活动地域的不断扩大,大量的生物物种相继灭绝,生物链的断裂将会导致地球生态的严重失衡,将进一步恶化地球的生态环境。近现代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冶炼技术、矿物开采、能源利用),人类对物质需求的欲望也极度膨胀(住高楼、开汽车、乘飞机),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的提高的同时,各种威胁也随之而来。环境污染,空气、水、食物的污染使人们的生存空间不在洁净。 全球变暖,最终有可能导致两级冰川融化,使人类遭受灭顶之灾。臭氧空洞,预示着天然屏障已被破坏,人类将有可能暴露在无情的宇宙射线之下。战争是人类对地球环境破坏和资源掠夺的另一罪魁祸首,无论是何种原因爆发的战争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种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需求,归根结底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的占有。战争使地球母亲偏体鳞伤,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各种优质的地球资源。 凡此种种皆是人类只重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结果,如今人类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种种威胁,也是人类对地球资源掠夺应得的惩罚。地球之于人类如同母亲哺育儿女,婴幼儿的确需要母亲的呵护与赐予。换言之婴幼儿期的子女对母亲的“掠夺”也是正常的和可以理解的。问题是今天的人类长大了吗?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有能力回报母亲的给予和恩赐?赞同0|评论
35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