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9

avery12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钢琴演奏与教学论文范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就是我hit

已采纳
秦老师这里有很多钢琴曲谱的方法,对你学钢琴有有很大帮助,参考资料您可以看一下!→更多学习钢琴教程,非常好用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将钢琴演奏技巧与即兴伴奏理论融于一体的技能。它是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伴奏者临时根据歌曲的内容,风格特点等,在短时间内有逻辑的配以恰当的和声与音型,边创作边用钢琴完成伴奏的一种创作与表演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汇报,歌唱表演活动及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即兴伴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即兴伴奏可充分调动学生演唱歌曲的热情与积极性;可以丰富歌曲的二度创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一些演出中精彩的即兴伴奏能够带动歌者的演唱激情,能够渲染演出的气氛,从而使演出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高师的钢琴教学多侧重于技能的训练和传授,所以很多同学都缺乏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原因之一是自身的钢琴弹奏水平有限;其二是注重技能的训练,按部就班地弹奏教材曲目,没有伴奏实践。尽管这对于提高演奏技能打好演奏基础是有必要的,但却替代不了即兴伴奏的运用,实际上两者之间还有严重的脱节。如有的人具备了演奏高难度乐曲的能力,却不能为一首简单的歌曲即兴配弹,因为弹奏谱中是已经清楚的为伴奏者写明了所要弹奏的音符,速度,力度,乐句,表情等各种记号,伴奏者仅需尽可能的完善的将它们“朗诵”出来[1]。而即兴伴奏则是仅提供一个歌曲的旋律谱,伴奏者必须根据内容,风格,调式,结构,以及实际的演唱形式和要求,即刻创作出并弹出恰如其分的钢琴伴奏。所以在培养适应音乐教学人才的过程中,练好钢琴即兴伴奏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要具备较好的钢琴演奏能力,又能在各种演出场合进行即兴式的钢琴伴奏,这样的教师常常受到学校师生的格外欢迎。那么要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须具备那些条件呢?下面笔者通过自己在即兴伴奏方面的经验谈几点体会和建议。一、 扎实的钢琴演奏基本功是学好钢琴即兴伴奏的先决条件钢琴即兴伴奏是通过钢琴弹奏旋律或织体进行创造性的伴奏过程,因此较扎实的钢琴演奏技术自然是必备的条件。一切正确的钢琴演奏方法都是需要认真掌握的,如手形的要求、手指的站立、手腕的运用、指法、读谱视奏能力等等。首先要重视练习曲的弹奏,至少要掌握车尔尼作品599至299以上的各种技巧,加强左右手配合弹奏以及速度和颗粒性的不断提高。不少学琴者把弹练习曲不当一回事,其实练习曲不仅是光练技术,也同样可以使乐感得到培养,因为练习曲有一定的音乐形象,也有很多丰富的伴奏织体和声需要我们去体会和表现。其次要加强左手的训练。左手功夫很重要,多数学琴者忽略了左手的训练,要知道伴奏音型大多是用左手弹奏的,如车尔尼的练习曲左手就包含了大量的伴奏型。第三是在键盘上熟练地弹奏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及和弦连接,并能快速移调,这是钢琴即兴伴奏一项必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这些练习在弹奏时虽难免有点枯燥,但是决不能轻视,必须对每个调非常熟悉,这样才能体现伴奏的“即兴”特点。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开始练的时候应心静而稳,不可反功近利操之过急,笔者的经验是一星期练熟一个调,不行就两星期,或者一个月,做到“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在调上做和弦连接可先练习正三和弦(Ⅰ、Ⅳ 、Ⅴ级),然后逐步加入副三和弦、七和弦等。建议可做如下基本的和弦连接练习:Ⅰ—Ⅳ四六—Ⅴ六—ⅠⅠ六—Ⅳ—Ⅴ四六—Ⅰ六Ⅰ四六—Ⅳ六—Ⅴ—Ⅰ四六Ⅰ—Ⅲ—Ⅳ—Ⅰ四六(Ⅱ大)—Ⅴ7—Ⅰ这几种连接方式是伴奏中最常用的和声进行,要在每个调上反复练习,要能做到在任何一个调上快速弹出任何一个和弦,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熟悉键盘”。第四,要循序渐进的多弹中外乐曲。不同的钢琴曲都有不同的技术难点与特点,通过弹奏,可以掌握练习曲中没有学到的技术。更重要的是熟悉各种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古典的、民族的、现代的等等;还可以增强乐感,扩大音乐视野。打好了扎实的钢琴基本功对学习钢琴即兴伴奏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二、音乐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好即兴伴奏的核心与关键即兴伴奏本身就包含多种音乐理论知识,要学好即兴伴奏,必须有良好的乐理和和声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复调水平及作品分析的能力。第一,和声是钢琴即兴伴奏中的骨架,和声设计是伴奏中具有“灵魂”地位的重要部分,和声配置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歌曲伴奏处理的目的性、合理性与完美性。我们要把和声的理论知识和和声的实际运用相结合,冯德钢在他出版的《歌曲钢琴即兴伴奏》中这样说道:“离开了实际的音响感受,和声学习便似乎成为一种沉闷的音符排列组合游戏。”在一般的歌曲旋律中,正三和弦的运用基本上可以完成编配,只要不出现过多的和弦外音,整个歌曲会产生和谐、流畅以及织体的丰满效果。但是在一些较复杂的歌曲高潮部分或结束部分,和声手法的处理就要求体现特定的效果。例如:歌曲《长江之歌》是一首宽广雄伟的赞歌,通过坚定有力的节奏,歌唱与赞美长江。歌曲的高潮部分在: “4 、32 22 6 │5 — — 3 4∣” Ⅳ Ⅱ大 Ⅴ如将这里的和声设置为“Ⅳ、Ⅱ大、Ⅴ”,Ⅱ大 和弦的运用就能增强和声的倾向性,加大和声力度,从而有效地推动歌曲向着激昂、辉煌的情绪发展。再如歌曲结束部分,如果用一个不稳定的变和弦降Ⅵ级就可以产生“阻碍”的效果,再进行到主和弦结束,由不稳定到稳定,这样使歌曲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因此弹好即兴伴奏一定要多弹和弦及其连接,加强键盘和声的训练。笔者在前面介绍的常用的和弦连接,必须经过长期磨练,才能使即兴伴奏“信手拈来” !第二,对歌曲分析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即兴伴奏的质量。作品分析能力的高低对于即兴伴奏整体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差异。能更好地把握歌曲的结构和风格。如分析曲式结构,明确歌曲的调性、节奏、速度、风格特点等,这些要素直接影响到即兴伴奏的伴奏音型和手法的选择。如儿童合唱歌曲一般以二部曲式居多,钢琴伴奏要注重对比性的效果,要运用引起儿童听觉兴趣的手法,如果是节奏欢快的旋律,则采用半分解的音型较好;如果是抒情的旋律,则用全分解的音型或琶音来弹奏,而且不需太过复杂,手法简单清晰即可。对于进行曲风格的歌曲,一般采用节奏感鲜明的柱式和弦音型,以突出坚定的行进特点。另外像民族歌舞曲(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欧美现代歌舞曲(探戈、伦巴、爵士音乐等),这些音乐风格有其独特的节奏特点,而且都有较固定的伴奏音型,这要求我们多接触与了解这一类歌曲,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为许多现代通俗歌曲进行伴奏,而且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实用。三、较好的乐感和丰富的音乐素材积累是即兴伴奏灵感发挥重要的源泉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正在于“即兴”,是伴奏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歌曲即兴编配伴奏的一种能力,也是伴奏者的智慧与灵感在极短的时间内显现的一种音乐表现。选择适当伴奏方案,保证演唱的顺利进行,渲染音乐表现情绪,丰富音响效果是即兴伴奏的任务。往往好的即兴伴奏能弹出比正谱更精彩的效果,因为智慧与灵感的碰撞,有时能将音乐的灵魂表现的更加完美。这样说来好象有些神秘,似乎只有少数“音乐天才”才能掌握,其实不尽然。除了以上所讲的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演奏技巧外,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也很重要,当然乐感要通过长期的积累与磨练,如听歌曲时,除了熟悉旋律外,还要能听出伴奏部分的和声进行与织体结构;多听别人弹奏,积累好的伴奏织体;多分析正谱伴奏是一种典范式的学习方法,因为正谱伴奏是作曲家精心构思的,手法精湛,感染力强,我们可以借鉴正谱伴奏丰富而规范的表现手法为我所用,并适当加以灵活变化,这对于提高即兴伴奏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多为不同风格的歌曲伴奏,在实践中不断积累音乐素材,从而积累自己的伴奏经验钢琴即兴伴奏的思维与动作都是在瞬间发生的,这就要求伴奏者要练出一手又快又准的硬功夫,但又不能急于求成。伴奏者应该用自己的演奏来激发伴奏对象的音乐想象力与演唱激情,使对方默契相融,歌声与琴声合二为一,完整表达音乐作品,创造出和谐美妙的艺术氛围

钢琴演奏与教学论文范文

162 评论(8)

shyrainxy

无论学什么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学钢琴究竟需要什么方法呢?翻看一下钢琴教法的书籍,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甚至连手臂的X光照片都有,钢琴弹法的技术要求几乎上百条、上千条。可我们培养出几位优秀的钢琴家?反观十八世纪,那时,科学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但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钢琴大师,如果说他们是天才,那么,为什么那个时期出现的天才那么多?这就涉及教育方法的问题。实际上演奏钢琴有技术,也没有技术。这就看你以什么角度去看了。没技术,就是说没有针对手的技术。要说有技术,就是说只有针对人的技术。一个人弹琴技术的好坏,与乐谱没多大关系,与钢琴没多大关系,主要与弹琴的人有关系。因为弹琴需要的是手和手臂,所以现在的钢琴技术基本上就是训练手和手臂的技术。可是我们大家想一想,控制手和手臂的是什么?是人的大脑、思维、意识、神经、心理等等。如果我们只注意手和手臂的训练,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寻求更深的根源,什么东西可以影响思维、意识、心理呢?那就是人的性格、情绪和教育环境等因素。钢琴技术训练的根源是同人的性格、情绪和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学习钢琴的训练总体可以分为:肢体(动作、神经)控制、情绪(性格)控制和思维意识(注意力、心理)控制三个方面。  一、肢体控制 :弹奏的本身需要手指、手臂、身体等肢体进行一定的动作,弹奏动作的训练就是对这些肢体控制能力的训练。实际上弹琴所需要的动作,只要是正常人都可以不用经过训练就可以做到。连奏中的抬、落指的动作就像平时我们拿东西时张开手的动作,断奏的抬、落手动作就像平时我们懒懒的坐下时手的自然垂落,跳音的抬起动作就像是我们受惊吓急速抽回手的动作。唯一的差别是我们平时是无意之中做的,现在有意的做动作时会有一些不自然。在速度练习方面也是如此。我们在教学之中应该有明显的感受,学生越快练就越弹不快,反而由于快速的练习会使手变得很僵硬。即使速度能够快,大多也是连滚带爬、乱七八糟的。如果进行一定时间的慢速练习,反而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速度。其原因就是,在超过一定速度时,由于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会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心理紧张的原因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不够熟练造成的,另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情绪和心理上的稳定性差造成的。这种紧张的情绪会造成肌肉的僵硬,使动作失去协调性。所以通过慢速练习可以使动作更协调,从而达到提高演奏速度的目的。(有关心理的问题,将在后面加以论述)我们要清楚的是,弹琴动作的训练,不是为了取得手指前所未有的动作幅度,也不是为了练习肌肉的收缩速度。肌肉的功能是具有动作的收缩能力,而收缩的速度取决于神经的反应速度,同肌肉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肢体的控制实际上就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应,来刺激肌肉进行运动。而反复练习的作用就是使肌肉具有动作的自然性、习惯性和记忆性,使你的肌肉能够完全真实地展现神经系统传递的信息。所以,肢体训练的基本原则就是:"有意的自然"。 关于弹琴的动作,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虽然乐谱上有各种各样的标记,但归纳起来就只有三类。一类是连奏,二类是断奏,三类是跳奏。连奏指音符之间有连线的弹奏方法。断奏指音符之间没有连线,也没有其他标记的弹奏方法。跳奏指音符之间没有连线,但有跳音、顿音标记的弹奏方法。乐谱上就只有这三种奏法。例如:倚音、波音等等的感情标记都可以归纳为连奏和断奏两种弹法,主要的分别就是音符之间的连线。相信只要认真分辨,很快就可以区分所有乐谱的弹法了。下面我在介绍几个弹琴动作的要求:  1. 手型:先把手自然下垂,然后小心的保持手下垂时的形状并抬起来放在琴键上,这就是弹琴要求的手型。也就是说弹琴的手型就是要把手处于最随便、最自然的状态。而这时的手型,也符合手心空的、手腕平的、手指能立住的手型要求,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五个手指分别放在五个琴键上。因为弹琴的状态就是保持自然的状态,在弹琴的过程中,无论多难的乐曲,多复杂的谱例、多大的跨度,都要看作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考验。演奏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持手的自然状态不变。如果学生的手比较大,放在琴键上自然就是五个琴键的位置,不用特别要求。如果学生的手比较小,而非要将手指分给五个琴键,就必然造成手的僵硬。结果是没开始弹琴手就已经先僵硬了,这等于是人为的给弹琴制造障碍。而且如果保持手的自然状态,就可以让手指随着重心的方向落键,就不存在重心移动的问题。实际上重心移动的本身就是要手找到最自然的状态  2. 断奏:在保持手腕、手型不变的状态下,将手从琴键上抬起,并匀速落下。断奏的弹奏要领关键是要保持手腕和手型的不变,尤其是手腕,要绝对保持稳定的状态。(动作中较易出现加速下落和落至琴键时突然减速的问题,这是由于心理紧张造成的。)  3. 连奏:在保持手腕、手型不变的状态下,只运动手掌关节,将手指抬起,并匀速落下。注意的是手指的关节是保持不动的。同时要格外之一手腕保持绝对稳定的状态。(连奏的落键也容易出现同断奏一样的问题)  4. 跳奏:要领与断奏相同,只是动作相反。在手腕保持绝对稳定的状态下,弹奏琴键,并快速抬起。  二、情绪控制: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所体现的就是无论是人类从事何种行为,都带有一定的情绪和情感色彩。情绪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肢体的行为方式,在情绪和情感具体表现上的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而这两种性格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格开朗大方,情感易于外露。在弹琴的表现上,动作偏大,容易用力。内向型性格的人,性格温和稳重,情感比较内敛。在弹琴的表现上,动作偏小,容易懒散。这仅仅是性格对弹琴的影响。同时影响弹琴的还有个人情绪的问题,人是生存在一个社会环境之中的,每个人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事情,有自己喜欢的,也有自己不喜欢的,于是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遇到喜欢的就高兴,遇到不喜欢的就沉闷,这些情绪也直接影响弹琴的效果。无论是感情还是情绪,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在影响弹琴,一是弹琴的动作,另一个是音乐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情绪和情感通过影响弹琴的动作变化,来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力。情绪的不稳定,会造成弹奏速度的不稳定和音量、音色的不平均,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对乐曲内容和风格的正确演绎。那么如果稳定了弹琴的动作就等于控制了情感和情绪对弹琴的影响。对于情感和情绪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整:  1. 通过对情绪和情感的调整达到使性格发生变化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无论怎样变化,无非就是急躁、兴奋、激动或是懒散、低沉、麻木。在学琴的初期,可以通过慢速练习和大声数拍子来达到调整的作用,慢速练习的目的就是要稳定情绪,而大声数拍子的目的就是要提起精神,使人的状态兴奋起来。大声数拍子的要求不是大声,而是用兴奋的情绪来数拍子,只是在大声数拍子时人容易兴奋。在最初练习时要通过不停的调整来达到稳定情绪的状态。情绪过于兴奋就通过慢速来稳定情绪,情绪过于低沉就通过大声来提精神,最终的状态就是平和、稳重、积极、注意力集中。而且弹奏的音色同人的平和心态有一定的关系,人越静,声音越深远,越纯净,人越温和,声音越有共鸣。如果学生每天坚持这样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后,不仅会稳定弹琴的状态,而且长期的练习还会对学生的性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2.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控制达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既然情绪和情感的变化直接影响弹琴动作变化,那么如果统一动作标准,无论何种情绪和情感,都是固定幅度的动作,不仅会统一演奏的声音,还会起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动作标准指的就是把连奏、断奏、跳奏的动作固定化,抬落的高度要固定,抬落的速度也要固定,这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比较艰苦的练习。  三、 思维意识控制: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意识来计划和实施的,高度集中的思维意识,可以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意志力,为其行为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而不集中的思维意识,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紧张情绪,会严重影响和削弱人的意志力。人不仅分为内向和外向的性格,还存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差别。而这两种人也是存在极大差别的。偏于理性的人,逻辑思维较强,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强,但感受能力较弱。偏于感性的人,情感较丰富,做事易情绪化,逻辑思维和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差。偏于理性的人由于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强,所以初学钢琴时认谱较快,动作也容易做标准,较容易入门,但学到一定时期涉及到音乐感受时就比较费力。而偏于感性的人由于肢体的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初学钢琴时认谱较慢,动作也极不容易做标准,学习的进度也比较慢。但学到一定时期涉及到音乐感受时就比较容易。思维意识的差别造成了人对感性和理性不同的偏向。而感性和理性对弹琴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动作时注意力的集中和弹奏的精气神上。思维意识的问题对弹琴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就会使弹奏出的声音失去靓丽的色彩下面就对注意力和精气神的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1.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训练达到使注意力集中的效果。实际上每个人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只是因为不太严重,没有形成严重的问题,使我们没有太关注。而事实上,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形成严重的病理状态,是造成许多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比如常见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多动症》等等,最初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比较差,在严重就是情绪控制能力差,长期的情绪控制能力差又会形成心理疾病,再严重就是失去注意力、情感、肢体的控制能力,形成较严重的精神病态。对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是弹琴中最重要的内容。如何进行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呢?人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主要会在其行为中体现出来,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司令官一样,对人体所有器官的命令和所有器官之间的联系都是由大脑来完成的。我们所说的注意力集中就是指大脑对所有器官具有控制和管理的能力,而如果大脑对所有器官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减弱就是我们所指的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眼睛看到一个东西,并希望手和鼻子去配合,就先把信息传给大脑,由大脑分配给相应的器官,这样由大脑控制的动作,不仅具有记忆能力,各器官的行为也是协调和同步的。如果大脑的控制能力减弱或者器官之间就没有经过大脑去协调动作,那么这个行为本身记忆效果就比较模糊,甚至是没有记忆。而且各器官的动作也不够协调,使不同步的在进行。在弹琴的动作中,需要参与的器官主要是手臂、眼睛、嘴(数拍子),如果这三个器官是同步的运动就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所以弹琴时要求,眼睛盯住手腕使其保持不动、嘴数拍子的同时手才能动。前面在谈到演奏动作时一再提到要保持手腕的稳定,手腕的稳定究竟有何作用呢?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注意力集中,要认真,要细心。可怎样才能认真和细心呢?实际上我们通过手腕稳定的训练,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手腕的稳定来杜绝弹琴中用力砸琴的问题,二是通过手腕的稳定来寻求注意力集中的情绪状态。实际上注意力集中、认真和细心都是一种情绪状态,概括地说就是即小心又兴奋的状态。如果能够在弹琴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腕的稳定,就必须极其小心的、甚至是提心吊胆的去控制手腕的稳定,这就达到了寻求注意力集中一点的目的。当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使这种状态稳定后,弹琴时就不必保持手腕的稳定,只要能找到小心的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就可以。  2. 通过对精气神的训练来减弱心理问题对弹琴的影响。人体的神经和肌肉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情绪的变化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力量的变化是通过肌肉系统来完成的。两个系统不仅是各自独立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的。肌肉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神经系统的兴奋,而肌肉的松弛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神经系统的放松。反过来,神经系统的兴奋也会造成肌肉一定程度的紧张,而神经系统的松懈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肌肉的放松。在弹琴时紧张的肌肉会使弹出的音色尖利刺耳,而松弛的肌肉会使弹出的音色柔和。就像是用硬物敲击和用软物敲击时声音的差别一样。而且肌肉的紧张会造成弹奏速度和灵活度的下降,所以我们强调肌肉放松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柔和、优美、灵活和快速的声音。如果弹琴不用力,仅仅是依*手臂的重量来取得的声音音量又会很小,至少失去了音乐的震撼力。从这个角度讲弹琴时必须恰到好处的去用力。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呢?既然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又相互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解决。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兴奋来造成对肌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兴奋也是弹琴所必需的。人越是注意力集中,就越能凝神贯注,精气神也就越强,神经系统也就越兴奋。而这时弹奏的力度就会随着神经系统的兴奋而逐渐加大,如果神经系统逐渐放松。弹奏的力度就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放松而逐渐减小。  四、总论: 以上是我对钢琴训练内容的基本分析,另外,我在前面曾经提到过感情标记演奏法和真实音乐情感表现的问题,比如说渐强吧,就是某种情绪逐渐激烈的表示记号,如果我们只是在手上增加力度,音量是加大了,但情绪的变化却没有,造成了没有情感的弹琴,然后又让学生费力的去找音乐感,先不说这样找有多难,就即使是找到了,音乐感和演奏之间也是脱节的。目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存在这个问题。许多出国参加比赛的学生,经常得到外国专家:"技术一流,情感不真实,缺少个性"的评论。 所有的感情记号,都表达了作曲家一定的情感内容,我们不能仅从演奏方法上来划分,要明确其情感内容,并让学生直接的去通过情绪的变化来产生演奏的效果。在没有明确情感之前,只是按照连、断、跳的动作进行简单的划分,而不用特意去划分手指跳音、手腕跳音和手臂跳音的区别,当动作熟练和稳定和稳定后,就直接让学生以情绪的角度、以声音的角度来演奏,只要能够表达正确的情感,弹出正确的声音,其演奏方法一定是对的。 关于手臂协调性的问题也是如此,如果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同乐曲是一致的,那么情感的变化自然就会带动演奏者作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并且和音乐的语气是相吻合的。
12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