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季候风
(一)课题1.主研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地方恶势力犯罪问题研究》(已结题)。2.主持(第二主持人)重庆市“十五”哲学社会科学《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对策研究》2001 年度规划项目(已结题)。3.主研重庆市教育科研课题《家校合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2年)。4.主研教育部规划项目《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2年)。5.主持《黑社会组织与恐怖组织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5年横向课题)6.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2007年)(二)专著和教材1.《新编经济法概论》;专著;独立撰写;西师出版社(1998 年4月)2.《合同法学》;教材;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3.《合同法学》;教材;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4.《民法学》;教材;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8月)5.《民商法研究》;专著;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法学教程》;教材;副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7.《经济法学》;教材;参编;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 年8月)8.《法律基础》;教材;参编;西师出版社(1992年)9.《道德与法律》;教材;参编;西师出版社(2000年)10.《合同法理论与实务》;专著;参编;重大出版社(2000年)11.《现代企业经济法》;专著;参编;西师出版社(1996年)12.《行政诉讼法实用指南》专著;参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13.《青年生活方式》;专著;参编;西师出版社(1993年)(三)论文1.《国家赔偿法对人权保障的特点初探》;论文;《西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2.《地方恶势力犯罪若干问题探析》;论文;《现代法学》1998年第1期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党的建设》;论文;《青年思想家》1995年第4期4.《试论加强教育法制建设》;论文;《西南师大学报》学术丛刊1994年5.《稳定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前提》;论文;《西南师大学报》教育丛刊1995年第4期6.《对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思考》;论文;《重庆税务》1999年第6期7.《我国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犯罪探讨》;论文;《西南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8.《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趋势及其预防措施》;论文;《社会》2001年第10期9.《完善立法,提供保护─试论我国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趋势及其预防措施》;论文;《当代青年研究》2001年第5期10.《见义勇为:道德与法律的互动》论文;《重庆日报》2002年7月20日11.《恐怖组织与黑社会组织的区别》;论文;《重庆日报》2001年11月12日12.《恐怖主义离我们有多远?》;论文;《重庆法制报》2001年10月30日《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对策研究》;论文;《西南师大学报》2004年第5期14.《论区分原则---对我国物权立法的一点建议》;论文;《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期15.《论可预见性规则》;论文;《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16.《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不良因素影响及预防对策》;论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7.《论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文;《西南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18.《父母利益与青少年犯罪问题探讨》;论文;《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19.《对见义勇为人员的保护及立法思考》;论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20.《试论我国合同信赖利益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论文;《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四)获奖情况1.所写论文《地方恶势力犯罪的若干问题探析》由《人大复印资料》99年第五期全文转载,并入编《中国当代社科研究文库》中。2.《对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思考》一文获99重庆市个人所得税学术研讨会三等奖。3.专著《现代企业经济法》获重庆市第一次社科成果优秀奖。4.论文《当代恐怖犯罪特点、趋势及刑法对策新论》获2004年中南、西南十省区市法学会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在学校《教师法》知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被学校评为2000─━2001学年度、2002――2003学年度、2004--2005、2005--2006学年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司法实习)。2006年西南大学优秀党员。积极参加校、系工会活动,多次被评为校系工会活动积极分子、体育先进个人。 
《中国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独特道路——论毛泽东群众办学思想》(论文),获“重庆市教育学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00周年,毛泽东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奖排名第一(1993年12月)。《论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改革》(论文),《中国教育学刊》1993年5期。获四川省第六次普教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1994年)。主编《教育社会学》(专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获重庆市第五次哲社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1996年)。副主编《高师学生实习指南》(工具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获重庆市第五次哲社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排名第三,(1996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转型》(论文),《教育科学论坛》1994年3期。获四川省第七次普教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1996年)。《西南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专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获四川省第七次哲社科研成果优秀奖,排名第三,(1996年)。《严格考试管理,确保高素质师资的培养》,(教学科研报告),获四川省普通高校第三届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1997年)。《中学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实验报告),获国家教委“全国首届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与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排名第二,(1997年)。《教育现代化:传统与现代整合》(论文),《教育研究》1997年6期。获重庆市(直辖)第一次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排名第一,(1998年)。《论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论文),《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3期,获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二等奖,排名第一,(2000年)。《建构师范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教研报告),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01年)。《创新教育学》(专著)获重庆市2002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培养高师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获重庆市2004年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重庆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获重庆市2004年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突出区域文化特色,融合人文与科学教育——重庆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获国家教育部2005年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西南少数民族现代化与文化变异》(专著)获重庆市2006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