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y09172
我在网上帮你找了一篇,希望能够帮到你 百日维新历史论文(题目自拟,可以从中摘抄800左右非常简单)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希望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不要以为我打错了,没错,是“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维新”失败。 百日维新[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自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起,至同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毅然颁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变法,自是日起,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时任工部主事的康有为,这是他们君臣初次会见。康利用这次面谈机会,重申其全面变法的主张。首先陈述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到了生死关头,非尽变旧法不能自强。光绪同意,表示:今日诚非变法不可。康又指出,近年来并非不言变法,然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结果必至无功。认为欲变法必先改订制度法律,否则只是变事,不是变法,要求光绪帝“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并说他研究过各国变法的情形,西方各国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三十年而强,相信中国只要认真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光绪帝认为他讲的条理很详备。康又问:“皇上既知非变法不可,为何久而不举,坐视国家危亡?”光绪嘘睨帘外,叹道:“奈掣肘何!”康领会光绪帝是顾虑慈禧太后阻挠,故此建议“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尽变,而扼要以图,亦足以救中国”。指出,现在当朝大臣多老朽守旧,不懂世界大势,皇上若欲变法,不能依靠守旧大臣,只有擢用有才干的小臣,给以官职,准许他们上条陈,若有真才实学,予以破格重用,令其办理新政。至于守旧大臣,可保持他们原来的俸禄,使其无失位的恐惧,他们便不会阻挠新政了。这是康有为在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为光绪皇帝设计的一种带有妥协性的变法策略。康还建议,以后凡变法之事,请皇上多下诏书,“示以意旨所在”,则大臣虽守旧,亦“无从议驳”。为了选拔和造就人才,康又建议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强调翻译西书和派人出国游学、游历;并对答了如何筹款以解决财政困难等问题。对康所言,光绪帝均表同意,最后又表示:“汝尚有言,可具折条陈。”康有为大为兴奋,在这不同寻常的百日之内,他和其他维新人士一起,忧国阽危,呕心沥血,屡上新政奏议,频呈自撰之变法书籍,对变法维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光绪皇帝亦“深观时变,力图自强”,“政厉雷霆”,“令如流水”,发布了180条新政诏令,使这昙花一现的百日,曾是一个“谕旨雷厉风行,人心为之一振”的时刻。主要内容有: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新课改推行数年之后,成果巨大,但是对于普通初中来说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难题。本文在对初中历史新课改中教师、学生、理论工作者情况的分析基础上,对提出历史新课改提出了几点建议,思考使普通中学在推进新课改的道理上进入良性循环的方法。
关键词:普通初中 推进 新课改
新课改的推行已经有数年了,整体的运行情况是令人欣喜的,新课改的理论在教育工作的各个层面推广开来,已经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数量巨大的成功范例。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在新课改潮流不可动摇的今天,理论界与实践界都认为现今新课改的推行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有部分理论工作者认为,部分教师固守旧有模式,对推行新理念缺乏热忱。相当部分的教师则认为,理论界层出不穷的理论看似先进却不具可操作性。这种争论在初中历史科的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是同样存在的。双方之间的这种分岐已经成为当下新课程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必须优先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1、对教师的分析
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在交流教学经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发出一个慨叹,对新课改是有心无力啊。这说明无法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仍然是比较普遍的情况,这一点在普通初中的历史教师中,意见更为集中。新课程改革历时已有几年,教师们对这一改革的理论已有所了解,虽然各人理解程度深浅有所差别,但是相信每一个负责任又有进取心的教师对是作过一番思考与尝试的。但是现实却并不如理论中所描绘的那样美好。对于教师来说,新课改既是给学生减压,也是给教师减压,过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实并不是教师对这一方式有偏好,而是教育体制使然。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和一堂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相比,并不能使教师感觉到更轻松。但是不少教师在试行了新课程理论之后,又迅速的回到了旧方法上,为什么呢。笔者接触的一个资深优秀的教师说,新课标只适合于作秀,要解决问题还是要*老办法。
2、对学生的分析
与重点中学相比,普通初中在推行新课改的道路上明显走得更加的艰难,因为他们接触的生源素质更差,虽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但是学生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东莞地区,情况更为特殊,东莞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区的发展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了,但是在镇区仍然处于明显的过渡期。虽然学生普遍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是他们的父辈多数刚从农村转向城镇,镇区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对这种提高的速度都不可能予以过高的要求,再加上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再次漫延,他们不像山区的学生那样有很强烈的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信念,更没有自觉的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需要,因而普遍存在厌学,怕苦怕累的被动型学习情绪。历史又从来都不是一门可以立竿见影的学科,也不需要参加中考,在学生的心目中,成为可有可无的科目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思想上的不重视,必定带来行动上的忽视,表现出来的是镇区学生缺乏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