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da115
这个题目太大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主要涉及人口与土地两方面。人口就可以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等的转型,土地的研究范围更广,包括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土地用途的变迁,土地监督等等,在城市边界的土地纠纷争议特别突出。在城市化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虽然“城市化”经常挂在嘴边,但由于字数才8000,建议你还是将题目范围缩小一点,针对某一个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去探讨,简洁而有针对性。 
试论城市规划要点 引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宪章》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头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群是雅典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雅典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国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专为荣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权。这个时期建造的卢浮宫东立面、旺道姆广场、凡尔赛宫及园林,都体现了路易十四“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风格”。建筑语言常常是民族的语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大楼,他以“中文的构思、英文的设计”,使这幢大楼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含义:塔身,象征着雨后春笋;风格,体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楼的外表面,展示出宝石图案。有学者说,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语言场教养、熏陶和塑造出来的。维也纳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大师;德国的一批具有艺术特色建筑群和浓郁人文精神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个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广大居民,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使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发展的推动力。
如果你关注时政,每天都看新闻联播的话,那么在过去一年你一定会时常听到“国家出台政策帮助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一类的话。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很长时间了,在材料生产加工甚至创新等方面都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外贸金额不断刷新,甚至金融危机都没能阻挡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但毕竟这种利用有限资源获得利益的方法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为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和国民的文化程度,国家开始注重起文化,并已经将其作为产业发展。那么,我国现在的文化产业究竟是怎样的呢?先从最简单最近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起吧。春晚举办了30年,每年的除夕夜都会为中国人送上最丰盛的“文化大餐”,可以说春晚聚集了国内最优秀的文化形式,文化内容和艺术家。但近几年的春晚却被不断抱怨,且每况愈下,观众抱怨没有创新,笑点乏味。似乎春晚已经远离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今年的龙年春晚虽说没有植入广告,没有大合唱,但其总体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就说语言类节目,诸如小品、相声,这本应该是中国的特色,今年却仅仅有7个节目,相较于去年14个整整减少了一半。龙年春晚的导演说“小品、相声在国内已经没有市场了。”这句话乍看之下觉得匪夷所思,但仔细想想也是事实。小品、相声本来就是在庸俗的文化之上所建立的,它的任务不仅仅是让观众一笑了之,而是要在这笑话中讽刺现实的种种,在笑声后要让观众思考。但现在呢?内容匮乏,缺乏创新,都是些没营养的笑点,观众看完是笑了,但他们在笑什么?谁也不知道。就算是春晚这样的舞台,搬上来的也仅仅是绕来绕去的那么几个内容而已,小品、相声已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其目的也不过是让观众在除夕夜多笑几声。毕竟,让观众笑总比让观众哭好吧。再加上网络的普及,表演出很多段子都不免有抄袭之嫌。该说广大网民的想象力强还是众多文化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匮乏呢?应该是后者更多一些吧。如此一来,语言类节目确实已经不能迎合现在观众的胃口,而且其本身也在偏离原有的宗旨。这样的作品到底有什么可看之处呢?还不如到网上去搜帖子的好。再说说为文化产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电影市场。2011年的电影市场票房破130亿,总计国产片200余部,引进电影50部左右。但我相信那130亿中至少有一半是属于引进的50部的。年底很多电视频道,报纸,网络媒体都在盘点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种种。除了CCTV那中规中矩的点评之外,其他媒体都不约而同的批判去年的国产电影。题材无创新,剧情太烂,技术不到家都是国产电影获得差评的原因。请着大牌明星,用着3D技术拍摄,耗费上亿制作又有什么用?剧情上不去,其他一切都是浮云。但无奈有着明星、导演的名气和天花乱坠的宣传撑腰,这些剧情简直就是在敷衍观众的片子也能赚的盆满钵满。其实应该是大多数人花了钱,看了片子之后在大呼“上当”吧。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谁也不愿放过。为了赚取最大利润请了明星胡导一气的不在少数,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这句话仿佛就在各大导演和演员身上上演着。没有用心去写剧本,没有用心去导,没有用心去演,中国的电影怎么可能能打败强大的好莱坞呢?2011年票房前三甲很遗憾没有中国影片的身影,到国际电影节上的中国影片也不过是展映。看过一个数据说国产影片90%都是处于亏损状态,我不懂了,既然已经有了亏损,为什么导演,编剧还是没有任何改观?大家还是乐此不疲的上演“我导烂片,观众买单”如此对观众不负责任的事情。难道非要等你被观众唾骂才可以?不过,我想那时导演已经卷完钱去夏威夷安享晚年去了。国产影片急需矫正观念,走上正轨。以上举的两个例子不过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两个,不过,这也不是个例。其实,早在文化被作为产业受国家关注以来,文化就已经开始扭曲。不为什么,因为在中国这个大多数人都是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的国家,只要一涉及金钱,人们就会不择手段去获得。再加上国家的不断扶持,这些人更是为所欲为。以前是工业,食品,制造,现在又多了一项文化。这些东西都已不是纯粹的了,人们已近很难再找到真正的艺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大国,没有真正的文化可以支撑,难道这不可悲吗?有一个笑话说的很好,说有人问德国总理撒切尔“中国的电视机大量销售到德国,我们该怎么办?”撒切尔一笑说“那没什么,要是有一天中国的电视节目大量输到德国,我们再来讨论怎么办。”这个笑话已经充分说明了当今中国文化的扭曲程度。我们再不端正我们的价值观,再不注重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终将会遭受外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