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r媛
浅议企业内部审计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赵海英 近年来,我国的内部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内部审计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 应看到,我国的内部审计从机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范围、规范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内部审计监督尚未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内在需要。一些企业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人员,但因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因而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对开展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缺乏全面认识,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从整体上看,内部审计还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内在需要。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西方国家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其他部门无权干涉,独立性较强。而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表面上也是对董事会负责,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独立性差,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及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专业人员配备不全,限制了审计工作开展。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审计、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保证执业质量。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有的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更有甚者对审计业务一窍不通,难以深层次的发现问题。 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相适应。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大多是以已发生的事项为被审计对象,重点审查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目的是防止、检查财务收支的错弊,这样使内部审计工作仅仅局限于事后审计。 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不健全,局限于企业内部环境的条件限制,缺乏政府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缺乏有效结合。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的对策 转变态度,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努力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树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检查、鉴证、评价等职能作用。 在机构设置上,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审计部应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审作用的充分发挥。 在内审队伍的构成上,应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组织结构发展。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使内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前及事中审计,将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审的作用将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体制,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建立健全政府审计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体系。 内部审计应从单一靠内审机构人员的力量向与外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另一方面与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机构签约,由其提供职业内部审计服务,从而提高内审的效率与质量。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论文大纲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1上市公司的界定与特征 2 内部控制的涵义与内容 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涵义、特点与内容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 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4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5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五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的对策思考 结论 研究综述 (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通常,人们将西方内部控制演进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20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被称为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在该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以职责的分工和业务的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为着眼点。到了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社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内部控制开始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在此期间推行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其目标在于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提高经营效率。到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审计理论的推进上有大量的举动,这使得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是该阶段的重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内部控制多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的。政府在内部控制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COSO报告)。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做出严格规定。 (二)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所导致的。而在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步伐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才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该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于1997年年初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 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规定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律要求的法规是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