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的倔强
卫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背景是:①经济发达国家卫生费用的急剧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医学科研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诊疗手段和卫生设施、设备的现代化,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病的剧增和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水平的提高等等原因,造成医疗卫生费用的大量增加。例如:欧洲许多国家的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50年代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70年代末,已上升到8%。从增长率来看,50年代,许多国家卫生保健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增长了1%;60年代增长了5%;70年代增长了 2%。高额的医疗卫生费用对政府、企业主、劳动者个人和家庭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客观上要求分析卫生费用迅速增长的原因,寻求抑制卫生费用增长的途径。②卫生事业的社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卫生事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装备越来越先进,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发展成占用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力的“卫生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卫生部门经济问题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1952年《世界卫生组织纪事》上发表了美国人马尔达的论文──《卫生的经济方面》,被认为是卫生经济学的第一篇著作。1958年,SJ麻希金在华盛顿出版的《公共卫生报告》上发表了题为《卫生经济学定义》的论文,明确提出卫生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健康投资的最优使用的科学”。60年代以后,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在欧美国家进一步开展起来,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的卫生经济学讨论会,出版了论文集《健康与疾病的经济学》。此后,卫生经济学进入更为广泛发展的时期。医疗经济问题,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谈到农民和医生之间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关系。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W配第在《献给英明人士》(1691)一书中指出:花在工人身上的医疗保健费用会带来经济上的收益。1940年,HE西格里斯特发表了《医疗经济学绪论》一文,认为医疗经济学应该阐明阻碍现代医学应用的各种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贫困与疾病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解决医疗价格与患者的经济负担能力之间的矛盾 
1958年,SJ麻希金在华盛顿出版的《公共卫生报告》上发表了题为《卫生经济学定义》的论文,明确提出卫生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健康投资的最优使用的科学”。所以研究通常包括: 卫生事业的经济性质和经济作用、 卫生事业的经济管理体制问题、卫生保健制度的经济问题、卫生费用的构成和发展变化的趋势、卫生技术经济分析等等
主干学科:管理学、预防医学、卫生经济学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卫生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管理心理学、卫生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法学、流行病学、社区预防与保健、卫生监督与法规、社会医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诊断学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预防医学及相关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卫生行政部门、社保机构、医院、卫生防疫与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医药企业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知识要求:1、掌握与卫生事业管理有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管理学专业核心课程,掌握预防医学及卫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3、受到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4、熟悉政府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医保机构的业务流程。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医疗卫生制度和政策法规。6、熟悉临床治疗过程、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7、了解医院经营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扩展资料:专业技能要求:1、具备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2、具备从事卫生监督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3、具备参与卫生管理决策与操作以及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践操作的能力。5、具备独立获得知识、信息处理、科学研究和一定的创新能力。6、具备可以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7、具备了解病人住院诊疗的步骤、流程、方法及病历书写要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