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_Y_D
从未去过丽江,也未有去丽江的冲动,只因网络上有太多关于丽江的负面新闻,这座城,在我心中并没多大的分量,没未觉得它有多美,直到遇见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如果说网上的负面新闻给丽江带上了一个狰狞面具,那么阿来的这篇文则让我看到了丽江温情的内心。 
“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曲水辉映得五彩斑斓”表示作者对丽江的赞美。
写作思路:可以写《一滴水经过洛河》,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写成是一滴水,然后经过了洛河,将自己是怎么经过洛河的过程详细地介绍一下。正文:我是一滴水,欢快地落入了黄河之中。从此我成了黄河千万亿滴水中的一员,一路走来,从青藏高原的卡日曲开始征程。在这片天荒地老的时空里,似乎一切都变得简单而纯净,五彩石环绕着女娲,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卫鸟在蓝天里歌唱,澄澈的青天绿水,无边的林莽沼泽,山也巍巍,水也悠悠。冰川雪山的浩然洁白,高山绝壁的雄伟巍峨,小桥流水的柔情美丽,这些都是未经雕琢的自然模样。在这场漫长的旅途中,我随着大江大浪一同涌入了河南的边界。一个激流拍在身上,一阵翻天覆地之后,我流入了黄河的一条支流――洛河。晕头转向中,我缓缓舒展身躯,好好瞧见了周围一番景色。沿着洛河,我来到了洛浦公园的小渠里。岸边的老人悠闲的垂钓,小孩子们在绿草坝上放风筝,欢快的笑声传出了很远,一直到我的耳中。杨柳依依春风和煦,人与自然美好相处的样子是那么的动人。突然一下子,一只鱼儿游过我身边,把我撞开了许多。池底的水藻摇摇曳曳,开心的冲我挥挥手,打着招呼说“你好,朋友!”。我望向蔚蓝的天空,清澈的颜色倒映在水面上,随着水波一起一伏,一明一灭。阳光照耀下来温柔和煦,清凉的触感中,我阖上了眼睛睡去。再次惊醒,却是因为浑身一凉被托出了水面,我随着河水一同涌到了龙门石窟的前面。五湖四海而来的游客们聚集在这里,用生疏的中文相互交流,景区中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忽然一个激流打过来,使我跃出了水面。我慌忙挣大了眼睛,想好好看一看所谓的鬼斧神工。虽然那一刹那只是很短的时间,但是我却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画面。不同于从前的冰川雪山,黄土峡壁,也不同于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千万种形态的美,以石为基呈现出来,给世界观赏。这使我想到了从前听白发苍苍的老者们所说的平地而开的龙门掌故,实在眼前,却犹如梦中。巨大的佛像高达数十数百丈,千姿百态的座落其中,巍峨又壮观,颇有一番拔地而起的恢宏之势。我不由得惊叹出声。天空慢慢黯淡下来,我仍在洛河中流着,流着。流过了万花盛开的牡丹丛,仿佛见才子佳人低眉回首,在从丛中笑;流过了大唐不夜的明堂前,仿佛见到千余年前,大唐盛世的华丽氛围,遥遥处武皇站在上面,日月当空,以曌天下;流过了白云山的脚下,被半山腰截开的朵朵白云,流淌中好像掠起却回头。云雾之中,太阳终于黯淡,余光收走了最后一缕橘黄。我轻轻地闭上眼,江流中走过了千年的古都洛阳。作为一滴水,我回到了奔涌喧腾的黄河中,一浪一浪向前涌去;作为一滴水,我似乎深深的爱上了这座城,不止是因为它坐落的地方,更是因为它美丽的传说;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游过了洛河。
在今年春季开学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由著名作家阿来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出现在了人教版的八年级语文课本上。怀揣着喜悦和自豪,我一遍遍品味这些珠玑之语,作家笔下熟悉的故乡,再一次向我走来。 一滴水从雪山之巅醒来,它看见了时间之流上的丽江:距今600多年前的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开始带领老百姓在狮子山脚下修建四方街,“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从此,纳西文明开始在玉璧金川大地上孕育。这滴水看见了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从遥远的东方走来,把悠久的中原文明和年轻的纳西文化连在了一起。玉龙雪上,丽江古城开始向四处流传。这滴水还看见了1997年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逐渐融入世界的丽江:“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见的人”都来了。在21世纪蓬勃发展的旅游大潮中,丽江这个封闭的边疆地区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它正张开双臂拥抱现代文明。 一滴水从玉龙雪山漂游而来,它看见了空间格局上的丽江:丽江坝的北面是海拔5596米终年云遮雾绕的玉龙雪山。山上有高大挺拔的云杉与松树,有春天开满鲜花的杜鹃和山茶。坝子的南边有象山、狮子山、笔架山。群山环拱,丽江坝就就像一块翡翠镶嵌在云贵高原的深处。 一滴水在丽江坝中旅行,它看见了因水而“秀”的丽江:水道在地下蜿蜒曲折,清澈的水挟裹着岩石的味道在寂静中流淌。在象山脚下,水冲破了岩石和地表的束缚来到了地面,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黑龙潭。潭边有树,潭中有亭。清澈的潭水倒影着洁白的玉龙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潭水流经玉河在古城口被大水车的转轮高高扬起,又哗的一声落下,水雾在阳光中行成一道道彩虹。潭水分三路穿过古城,形成了“家家门前流水,户户屋后垂杨”的诗画图。潭水被万千游客当做摄影留念的背景带到了四面八方,潭水用来冲洗黄昏的街道,潭水被装在壶中浇淋有隐约香气的兰花,潭水在古城的河道中辉映五彩斑斓的灯光,潭水穿越古城灌溉了古城外的庄稼和果树,潭水融入了奔腾的金沙江,奔向了辽阔的太平洋。 一滴水在丽江坝中旅行,它看见了因文化而“奇”的丽江:在古城的一些院子里,“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这里有至今依然还活着的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这里有体现纳西族和谐共荣文化精髓的城市布局,有“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有“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有“顺水而去的蜿蜒的老街”。 一滴水在丽江坝中旅行,它看见历史的丽江,现代的丽江;它看见了自然的丽江,文化的丽江;它看见了流动的丽江,静止的丽江;它看见了寂静的丽江,热闹的丽江;它看见了白天草甸上放牧着牛羊的丽江,它看见了夜晚满天星光下的丽江…… 文贵新,文贵特。丽江作为知名旅游地,写丽江的文章自然很多很多。但唯独这篇《一滴水经过丽江》能入选中学教材,我想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它精巧而独特的构思:从一滴水的视角来展示丽江美。一滴水从北到南经过了丽江,在一滴水画出的轨迹上,中国发现了丽江,世界发现了丽江。 一滴小小的水,映照出了一个斑斓的丽江。我愿意是那滴水,无论走到哪里,都以一颗一尘不染的心,拥抱不一样的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