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50

wj_tulip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少数民族论文发表时间

7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ssie7744

已采纳
总计发表180多篇论文,主要有如下:《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城市研究》《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优先战略选择— “零失误城镇化战略”的理想类型与模式》《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再论中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国名城》2014年第1期。《文化产业深化改革的切入点与行动逻辑》《新华日报》2014年7月1日《中国新型城市镇化理论与战略实践创新》《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3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 第9期全文转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市长》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十大难题及对策创新》《探索与争鸣》2013年 11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自觉”与创新——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城镇化与城市功能转型——以江苏的城镇化发展为例》《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4期《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功能转型与实现途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率先基本实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江苏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全球化语境中的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解构”与“结构”——新城市社会学的视角》《社会科学》2012年10期(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1月《社会学》转载)《西方城市社会的文化进化规律及社会问题研究—新城市社会学属性的认知视角与创新》《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中国特色文化城市的理论与模式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城市化理论模式的建构》上海《学术月刊》2012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论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中国名城》2012年第12期《全球城市价值链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论——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战略》《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西方城市化理论反思与中国本土化城市化理论模式建构论》《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09期 (1、《新华文摘》2012年第02期全文转载。2、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以江苏省为例》《城市问题》2011年第07期《深圳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批判研究:中国改革试验场再创新(下)——从传统创业城市到创新型创业城市的转型》《中国名城》2011年第05期《深圳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批判研究:中国改革试验场再创新(上)——从传统创业城市到创新型创业城市的转型》《中国名城》2011年第04期《上海文化核心价值的缺失批判与”新海派文化”的建构研究——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战略纠谬与创新》《中国名城》2011年第3期《被长三角结构空洞化的南京城市定位批判研究与建构——中国城市“十二五规划”雷同化纠谬与创新》《中国名城》2011年第2期《北京城市形态空间发展战略与定位批判研究——十二五规划前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纠谬与创新》《中国名城》2011年第1期。《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反思与建构——中国城市化本土化理论建构与战略创新》《城市问题》2010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1年第04期全文转载)《中国“非典型现代都市病”的社会病理学研究》《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都市转型病”能否避免》《解放日报》(理论版)2010年7月12日。(2010年获第十八届全国副省级党报一等奖)《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治理与控制论 ——城市管治与客户服务型城市政府的理论与行为创新》《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01期。《文化差异与科技文化创新——杨振宁教授访谈录》《中国名城》2009年第09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合理性危机”论》《城市问题》2009年第03期。《欧洲中世纪城市文艺复兴启示录——从再造人类“集体记忆”与“城市文化资本”论起》《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03期。《“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与城市社会来临——从胡适的文艺复兴观的论起》《南京社会科学》2009第03期。《“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新论——布尔迪厄“社会炼金术”的启示录》《社会科学》2009年第03期。《“嵌入性”城市定位论——中式后都市主义的建构》《城市问题》2008年第10期。《城市定位的本土化回归与创新:“找回失去100年的自我”》《社会科学》2008年第08期。《城市定位的中国本土化与创新——城市核心竞争力与特色竞争力整合建构论》《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08期。《全球化的城市空间与世界城市》《社会科学报》2008年3月12日第二版。《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与第六次城市革命》《城市问题》2008年第01期。《中国城市社会的来临》《社会科学报》2008年2月9日第二版。《和谐城市及其指标体系建构》《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01期。《中国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嵌入性结构关系”论——一个关于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安全发展的重大战略》《城市问题》2007年第11期。《论当代中国城乡多梯度社会文化类型与社会结构变迁——依据“社会事实”对“二元结构”的重新认知》《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正确把握中国城市化的总体模式》《社会科学报》2007年9月6日第2版。《城市空间生产与城市价值——总部经济与城市软竞争力》《中国房地产评论》2007年第06辑。《“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整合建构新论——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创新研究》《社会科学》2007年第05期。《城市空间结构生态调控研究——以常州生态城市规划为例》《城市生态与环境》2007年第03期。《沪宁杭文化产业比较研究》《城市管理》2007年第01期。《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学视角的理想类型建构》《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1、《新华文摘》2006摘要转载;2、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全文转载。3、李迅在《城市》(1)上发表文章,把张鸿雁提出的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列为中国新的城市化理论之一。)《中国本土化城市形态论》《城市问题》2006年第08期。《城市:因记忆而存在 凭创意而发展》《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年第06辑。《房地产与城市社会学——房地产社会学研究之一》《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年第05辑。《中国城市社会的变迁论》《中国城市评论》2006年第03辑。《“制度主导型”城市化论》《城市管理》2006年第02期。《合法化危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论 》《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01期。《城市空间社会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城市公共空间市民属性研究》《城市问题》2005年第05期。《城市市民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问题认知—中国六城市电话调查报告》《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地区空间整合与地域生产力重组——江苏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年第01辑。《中国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对策创新》《社会科学》2004年第06期。《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化文化认知》《城市问题》2004年第05期。《大城市回族社区社会与文化功能——南京市七家湾回族社区研究》《民族研究》2004年第04期。《商业业态变迁与消费行为互动关系论——新型商业业态本土化的社会学视角》《江海学刊》2004年第03期。《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战略比较》《上海经济》2003年增刊。《人类城市化的“城市文化基因”与“城市社会再造文化因子”论——城市社会进化的人类学的新视角》《社会科学》2003年第09期。《国际性城市社会发展特点与模式——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07期。《郊区化的内涵及其二重性研究》《社会》2003年第05期。《城市现代化与城市社会的来临》《理论参考》2003年第04期。《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1万2千字)。《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分异与变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规划师》2002年第8期(8千字)。《市民社会与社会结构变迁论》《学术季刊》2002年第3期(1万5千字)(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论城市现代化的动力与标志》《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1万字)(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农村人口都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孟德拉斯〈农民终结〉带来的思考》《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并被多次引用。《城市中心区更新与复兴的社会意义--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问题》2001年第6期(被收入2002年《中国城市年鉴》)《江苏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国家课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1世纪初江苏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战略》上海:《决策参考》2000年第7期《江苏应走大城市发展道路》《上海经济》2000年第5期《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社会结构变迁论》《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迈向21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发展战略定位》(国家课题项目)《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论中国21世纪初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优先战略选择——与发达国家及地区城市化比较》《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0期。《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联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张颢瀚 张鸿雁)《管理世界》1999年第4期《迈向21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战略》《学术季刊》1999年第1期《都市化理论的创新与实际应用研究范例——李国鼎都市化理论研究》《李国鼎经济与科技思想研究论文集》海天出版社1999《中美城市化与城乡关系发展基本规律比较——中美城市化比较的社会学视角》《江海学刊》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南京城市市场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论》《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9期《论中国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崇高伦理道德观--理想与现实文化价值观“错位”的透视》《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中国沿海城市发展的结构性比较选择》《沿海经济》1996年第9期《创建“中国大沿海城市带”构想与中国沿海城市群结构分析》《沿海经济》1996年8期《当代中国沿海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格局分析》《沿海经济》1996年第7期《中国沿海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与演变》(下)《沿海经济》1996年第6期《中国沿海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与演变》(上)《沿海经济》1996年第5期《中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因素论》《沿海经济》1996年第4期《论江苏城市化发展总体格局的理论认识及定位依据》《江海学刊》1996年第4期《中国古代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发生时空差异论》《沿海经济》1996年第3期《社会经济形态转型条件下“结构性农业经济”的构想》《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转载)《二十一世纪苏南城市化前景》《新华日报》1996年1月25日《城市与农村关系转型的新构想》《南京日报》1996年1月10日《论人才的社会选择机制》《中国软科学》1995年第10期《中国古代城墙文化特质论--中国古代城市结构的文化研究视角》《南方文物》1995年第4期《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论》《哲学与文化》1995年10月(台湾)《休闲文化正负功能论》《探索与争鸣》1995年6期。《南京城市建设还缺什么--访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中心张鸿雁教授》《南京日报》1995年6月20日《认中国封建农业社会与家庭手工业一体化结构》《史学月刊》1995年第5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当代中国城市的整体“CI方略”导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年第4期。《中西文化价值观异同论》《暨南大学学报》1995年4期。《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关系转型中的“特有问题”分析》《南方经济》1995年第4期。经济类核心期刊。《论重农抑商政策、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负面影响》《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第3期。《论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与南京城市文化发展》《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市场经济生成前提》《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1期。《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城市现代化道路及方式选择》《城市问题》1994年6期。《古希腊罗马城邦与先秦城市比较研究-从东西方古代商品经济关系透视城市本质》《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3期。《论传统夏夷观的演变及其对近代社会民族观的影响》《民族研究》1993年2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全文转载)《东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辽宁大学学报》1993年1期。《论东西方古代城市文化的差异及属性特点——与古希腊罗马城市文化比较研究之三》《东方文化》第二集,东南大为出版社1993年。《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不同道路、进程及原因新论——与古希腊罗马城市比较研究之三》《学术月刊》1992年9期。(该文被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史》全文转载)《论先秦城市产生过程的特点》《江海学刊》1992年4期。156、 《古城苏州的未来发展》《中国名城》1991年第1期。《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形态》《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5期《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若干问题探论》《历史教学问题》1990年6期《再论春秋战国城市在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3期。《东西方古代社会城市经济本质差异论——马克思主义东西方城市差异理论初探》《辽宁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论中国早期城市和城市概念─与张光直先生商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①张光直先生是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世界著名汉学家,该文章被《中国史学研究动态》1988年第1期摘要转载; ②被《文史知识》1988年11期转载)《论春秋战国城市经济的属性-春秋战国时代城市人口构成、变移及生活消费所展现的城市经济特点》7万字《华东师大学报》1988年1期。①该文被《中国史研究动态》2期转载;②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③《高等院校学报文摘》摘要转载。》《论学报的本质属性》《沈阳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该文章获东北三省学报学会优秀论文奖)。《“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式>与古代东方社会研究”》《学术季刊》1987年3期。《商鞅“焚诗书”辩》4千字《光明日报》1987年2月4日。 (该文被《新华文摘》1987年第4期全文转载)。《五种社会形态规律初探》《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第5期。《中国传统文化新论》《社会科学》6。(①该文章被《社会》 杂志1986年第5期摘要转载;②《复旦大学学报》编《断裂与继承──青年学者论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选用此文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劳动者阶层的分析》《历史研究》1986年6期。《城乡对立运动规律和乡村城市化理论研究》《学术月刊》 1986年11期。《城市经济的原始性-农业经济对城市经济的渗透》《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2期。文被《全国高校学报文摘》全文转载)《春秋战国城市管理述略》《安徽史学》1986年第3期。《民族自我认识的现实与历史意义》《解放日报》1986年4月4日 。《论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85年2期全文转载)。《春秋战国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济南:《文史哲》1984年4期。①该文章获辽宁省史学会优秀论著奖;② 《中国史研究动态》 10期摘要转载;③《史学情报》1985年第1期转载; ④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史》1984年第8期全文转载。)《西周都邑雏论》《人文杂志》丛刊1984年4期。《论西汉初年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辽宁师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与西欧中世纪城市比较——春秋战国城市在兴起过程中的特点》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3期。(①该文章是中国比较比较城市研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著名历史学家杜瑜先生在《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5期发表文章说:“(此文)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比较研究的端倪。”②《全国高校学报文摘》全文转载)。《论战国城市的发展》《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该文被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82年第4期全文转载)。《论刘晏理财的成就》《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史》1980年4期全文转载)。

中国少数民族论文发表时间

212 评论(13)

z1142621001

《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史》由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江应梁主编,林超民任副主编。1990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北京)出版,上中下三册,115万字。现民族出版社拟于近期出版修订本。  20世纪开始,民族史逐步从政治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民族史学是中国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也是民族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梁启超先生在20世纪初开始倡导新史学,即提出了民族史的科目,并作了初步研究。至20世纪30年代开始,吕思勉、林惠祥、王桐龄、吕振羽等学者,先后编撰出版数种《中国民族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史研究工作,由国家民委直接领导和主持编纂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为55个少数民族各编了一部本民族的简史。近年来,诸多学者专家共同编写的《大百科全书?民族卷》问世,先后出版了翁独健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王钟翰主编的《中国民族史》等。许多民族史学工作者所撰写的族别史、地区民族史、断代民族史论著相继问世。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民族史奠定了基础。  江应梁主编的《中国民族史》出版后,不少知名学者发表书评,给与高度评价,认为是研究中国民族史难得的创造性硕果,是我国民族史著作林中一株挺出的新秀,为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本书荣膺中国图书奖、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本书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第一, 它突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体性。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悠久的历史;从秦汉至清灭亡,不论封建王朝如何更迭,不论哪个民族是统治民族,中国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和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的疆域是不断变迁的,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但是我国的疆域大体上还是稳定的。我国疆界早在汉代,由于匈奴、鲜卑的内附,就包有北至漠北与外兴安岭的广阔地域;由于南粤的臣服,而囊括南至南海的辽阔地区;由于西域各国的归降,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而管辖西域之地;由于夫余、挹娄的内附,使疆界东至于海上;由于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将版图扩展到怒江以西至伊洛瓦底江流域。历代王朝大体保持了这个疆域。我国今天的多民族国家正是从这个传统发展而成。中国传统疆域是由南部水田农业区、北方旱地农业区与北部草原游牧区组成的。我国历史上畜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间,自然形成了经常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我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正是这个经济基础,促使我国各族共同缔造了多民族的国家。尽管多次分裂,最终仍归于统一,每次统一的版图大体相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时受中原王朝直接统治,有时受间接统治,但各民族间的联系并未因此中断,仍然在相互依存中共同发展。  由于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与中原相比较为落后,历代王朝为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政权,其形式与内地不同,如秦汉时期的属国、道、边郡,唐宋时期的羁縻府州,元明清时期的土官、土司,史称“羁縻政权”,政权形式不同,属于中国统一的整体则毫无差异。有些少数民族虽也建立过独立的政权,但没有脱离中国整体历史的发展。中国是以汉族为主干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的中国不因为建立王朝的民族不同而异;历史上的中国不仅包括汉族和中原王朝,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地方政权。中国的历史疆域,不仅包据中原王朝的辖区,也包括少数民族政权的辖区。统一的概念,主要是指政权而言;整体的概念,则是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与凝聚。政权的统一,是在整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具体原因,有时只有一个政权,有时有几个政权存在,但整体并没有改变。本书将中国历史上的各民族纳入一个整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论述,各民族的个性恰到好处地显示于共性之中。  第二, 本书突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性。本书按照中国历代王朝的顺序来叙述中国各民族历史。历代王朝尤其是中央王朝的更迭演进及其几千年不断的连续性,是中国历史有别于世界其他各国历史的一个明显特征。王朝的兴衰更迭,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变迁以及各民族活动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影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各民族的发展。以王朝发展的顺序这一客观存在为线索来笼括中国各民族的发展,不惟脉络清晰,而且多民族国家的同一性连贯性也由此上升到突出地位。事实上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清等大一统王朝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历代王朝的兴亡大都与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有着内在的联系;少数民族的兴衰与中央王朝的统治也紧密相关。本书不是简单地以王朝更迭为线索编写各民族历史,而是在具体阐释中,将二者结合融会于一体,深刻揭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历史规律。这正是本书有别于以往中国民族史和一般中国通史著作的显著特点  第三, 本书突出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有机性。中国各民族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任何民族都不是孤立的地发展演变的。每一个民族都必须与周围的民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民族关系对每一个民族的形成、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各民族间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也使各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将民族关系史作为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各民族之间的不可分离的有机联系和日益强化的凝聚力,并进而揭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本书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更加鲜明。  第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不仅十分注意汉文文献,也注意吸收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尤其注意采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丰富资料,尽可能多地吸收近年来考古学、古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使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61 评论(12)

大爷走好

你好,根据一般习惯,是以杂志实际出版的日期为准,因为自它印刷并公开发行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出版的事实标准。杂志上标注的刊期只是杂志社为了杂志的时效性所以都会把时间往后写,这样当你8月收到9月杂志的时候不会觉得晚。特别是对一些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刊物来说,这样能避免读者买杂志总觉得像是买到过期的一样,保持读者的新鲜感。一般杂志从收稿到编辑、校对、印刷、发行都会有不同的时长,刊期越长(月刊、双月刊、季刊)出版周期就越长,特别好的学术期刊,长的甚至半年一年,所以你发表时一定要注意问清杂志的出版时间能不能赶上你的时间需要,以免做了无用功。要发表可以再问我,我就是杂志编辑
238 评论(9)

semo519

看你上面的刊期,在职称评定中,是以刊期为准的。如果是5月份的刊期,即使是8月份收到的,也是按5月份算的。
128 评论(12)

庄庄主人

普刊(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比如现在是3月,现在基本都是征收四月的稿件,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在2到4个月,现在大部分本科学报基本都是安排的六七月的版面。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在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一个月。三月安排的话,基本上要十月十一月的版面了。更高端的一些期刊已经在征收13年版面了,如SCI EI等。 ————中国期刊库
264 评论(13)

海龙123

你是说投稿到见刊的时间吗,这个要3-4个月
220 评论(11)

明5921

核心的一般都是半年左右
166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