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713
1、传统文化讲:厚德载物;2、弟子规中也讲:有余力,则学文。道德修养是做人的基础。有道德学文,增长知识与才干,可以为社会他人造福。而缺乏道德修养,增长知识与才干,对社会和他人有破坏和伤害。 
正方道德重于规则的论据:1、传统文化讲:厚德载物; 2、弟子规中也讲:有余力,则学文。道德修养是做人的基矗有道德学文,增长知识与才干,可以为社会他人造福。而缺乏道德修养,增长知识与才干,对社会和他人有破坏和伤害。规则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而更多的时候,规则是因为得到每个社会公民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扩展资料:1、一辩:主要是阐述本方观点,要具有开门见山的技巧和深入探究的能力要能把观众带入一种论辩的氛围中,所以要求一辩具有演讲能力和感染能力;2、二三辩:主要是针对本方观点,与对方辩手展开激烈角逐,要求他们度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非凡的反应能力,要能抓住对方纰漏,加以揭露并反为己用,要灵活善动,幽默诙谐,带动场上气氛;3、四辩:主要能很好总结本方观点,并能加以发挥和升华,要求有激情,铿问锵有力,把气氛引入另一高潮。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道德就是人们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与此相反,西方国家却用规则作为人们与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历史的列车运转到了今日,我认为,应让道德与规则并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都是以道德着称的文明国度。古时的“君子不乘人之危”“君子不夺他人之爱”和今天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都是很好的道德信条,正因如此,中国才被称为礼仪之邦。西方文明虽不及中国文明博大精深,但其规则意识则为世人所褒扬。有些西方国家在建国之初,就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和许多法律规则,西方人也形成了浓厚的遵守法规的氛围。 一次,几名中国学生到加拿大体验生活。当他们同加拿大同学一起去餐厅吃饭时,中国学生看到学生打饭窗口前拍着长长的队伍,而教师打饭窗口前却空无一人。于是,他们很快跑到了教师打饭窗口前,早早的盛到了饭,而加拿大学生却仍排着队等待。有人问加拿大学生为什么不到教室窗口盛饭,加拿大学生说是学校校规有规定,学生不能到教室窗口去打饭。在他们看来,规则就是用来遵守的,没有规则就没有道德。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藏书几十万,学校规定学生只能在图书馆里看书,不得外借,若违反规定,一律开除。一名学生曾偷偷把一本书偷偷带出了图书馆。后来一场大火把图书馆的藏书都烧毁了,那名学生意识到他手中的书本是唯一的幸存品,于是他把它交给了学校。学校非常感谢他,接受了书本,却把他开除了。因为他违反了校规。他们大规则看得高于一切,违反了校规就是失去了道德。 由此看来,我们在保留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同时,还要接受西方文明的规则意识。其实,在现实社会中,道德与规则是紧密相联的。如果说规则是人的骨骼,那么道德就是血和肉,这二者合一才能构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没有规则的社会,将十分混乱;没有道德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整个社会将失去安全感。道德与规则是密不可分的,有了道德,才会遵守规则;遵守了规则,才会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让道德与规则并行吧!
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辞典上说: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礼貌和教养不全是一回事,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比如一个有教养的农民会很好地遵守乡村礼节和礼貌就礼貌和教养的关系问题: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一开始说起教养,现在知道,若非出于真心而表现得面面俱到,那只是礼貌,但礼貌的行为坚持一段后可能会改变态度,成为发自内心的,礼貌也就随之转化为教养了由此看来,礼貌似乎是教养的基础,是获得教养的量变的修炼过程好的教养是天生发自内心的行为,它是善良地对待他人,是一种天性,而不是后天的强制学习我曾在意大利、牙买加以及美国西部和那里的农民们相处过,他们虽然从事体力劳动,但却天生有一种谦逊的礼貌教养与礼貌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区别在于,教养反映的是人本质上的品质与道德水平,反映一种积极的对己对人的态度和行为,而礼貌只是人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的对人谦让恭敬的外在举止它们的联系在于,有教养的人与人相处时总是会借助礼貌这种形式因此,我们既不能说一个社交场合彬彬有礼而私下总说人坏话的人有教养,也无法说一个“刀子嘴豆腐心”,十分热心助人的人有教养换言之,我们既需要内在道德品质的美好与完善,也需要外在行为举止的礼貌与得体两者统一,才有助于我们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否则,别人对我们要么“避之惟恐不及”(如果我们是伪君子),要么“敬而远之”(如果我们是满口粗话的热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