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c08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是诞生在1926年,1935年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都是万氏四兄弟的作品,不过,这些动画都没有引起大家注意,真正在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的,是1941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53年,我们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在1954年的木偶片《小梅的梦》里,真人和木偶第一次同时出现在了一部片子里。而1956年的木偶片《神笔》,在国际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到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问世,1958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这为我国的美术片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之后,在1960年,令全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啦。代表作品就是《小蝌蚪找妈妈》还有《牧笛》,然后是中国动画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另外,这个时期著名的动画还有《小鲤鱼跳龙门》,《骄傲的将军》,《渔童》、《孔雀公主》等等等等……但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黄金时期的中国动画落进了低谷,虽然后期也出了几部作品,但题材比较受限制。而且,这段时期对中国动画造成的最大冲击,是对人才的摧残,这场劫难使中国动画在未来的发展,整整缺失了一代人……甚至可以推测,现在动画的低潮状态,除了受外来动画的影响,也有那个时候造成的人才缺失的原因。 文革之后,中国动画又迎来了一个复兴时期,被称为中国动画的白银时代。《哪吒闹海》就出现在这个时期除了它之外,像充满智慧的《阿凡提》,简洁幽默的《三个和尚》,还有水墨动画《鹿铃》,风格古雅的《南郭先生》,毛茸茸的剪纸片《猴子捞月》,水墨风格剪纸片《鹬蚌相争》,幽默有哲理的《崂山道士》,还有《孔雀的焰火》、《小熊猫学木匠》《假如我是武松》《天书奇谭》《除夕的故事》《水鹿》《女娲补天》,还有优美感人的《雪孩子》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1985年——1995年的中国动画 时光机进入了85年,在85年到95年这十年间,也是80后接触国产动画最多的时间,这十年,应该说是咱们中国动画的一个转折时期,可惜不是好的转折。这段时间呢,咱们的国产动画也出现了一些好作品,这里面,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动画系列片,比如《葫芦兄弟》,这部动画不论情节、色彩,还有明显的中国风格,都给80后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另外还有《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到现在还是经典。这段时间的单集动画里值得一提的是《山水情》和《不射之射》,这些动画就不像刚才那些系列片普及面那么广了……这些非著名的优秀动画里,《山水情》在国内外获得了多项大奖,但是,它也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因为这个时候,这种精工细作的电影动画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慢慢地开始走向了后来的学院派,而产业化模式制作的外国动画片已经开始冲击国产动画市场。从85年开始,有很多中外合资的动画公司进入了中国,大批动画人才都被这些公司挖角了。而相对的,还有很多外国动画却在这个时候低价卖入了中国市场。《变形金刚》、《花仙子》、《OZ国历险记》《铁臂阿童木》,这些动画大多题材新颖,想象奇特,色彩鲜明,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 说起这95年以后的动画,唉,确实很难让人骄傲啊,这段时间里,国产动画开始有了粗制滥造,内容幼稚这些问题,而相比之下,进口动画可以说是势不可挡啊,什么圣斗士、忍者神龟、加上后来网络的发达,国外的动画几乎可以同步地进入国内。。 
相关题目: 技术与艺术:动画的现实问题 动画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思考 让中国动画艺术映照在传统艺术的辉光下 动画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能力指标研究 谈虚拟古迹漫游动画的场景设计思维方法 中国动画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之我见 给国产动画剧本的一点建议 有感于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审美趋向 国内动画的CG技术与艺术观 中国动画与中国美术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概述 这里有各个国家的动漫发展情况~包括中国 当前中国动漫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这个贴很不错~很有见解 第一,在制作的时候,我们经常为经费发愁,原因很简单,缺少投资,国内市场对动画毫不重视,或者说对他的商业价值认识不足比如最近我一个同行参与的某30话某动画,原定经费是280万,结果一砍再砍,到最后不足计划经费的百分之40,导致很多原本需要专业人氏制作的底层东西,全靠他们剧组在摸索制作,导致周期爆长,整个制作完全围绕在省钱两个字上。 第二,很多剧情无法制作,其实这个时代的动话制作者,自己大多也在看日漫,网络小说。什么剧情受欢迎,其实大家都清楚。但是知道归知道,制作归制作。可以无奈的讲,那些受欢迎的剧情,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敢做。因为做了全是浪费掉,根本不能通过审批,如果上面良心大发,宽容一点,就是把内容一砍再砍。 第三,美工问题。完全不缺少动漫美工人才,日本的众多动漫,有N多都是中国人在制作底层美工,甚至有不少这样的公司。或者业余的美工爱好者。比如高达 SEED,几乎美工几乎全是在中国制作。因此真给我们足够的资金,目标是做一部日本风格的动画,那实在太简单了。可惜,做的不是日本风格,而中国的风格,老实说,行内乃至所有中国动漫爱好者至尽没摸索到头绪。我们没哪个钱去请人。严格说,经常为两三千块的经费把脑子想爆炸。这个可能是行外人不能想象的吧! 第四,剧本重视不足,或者说动画的灵魂,漫画,在中国完全没有发展起来,原创动画剧本,很遗憾的说,中国没有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而反观日本,专门有一大票这样的人在吃行饭。外行创作的剧本,或者说根本是为了赶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没内容,没水准,受政策制约,本来先天就不足,再加上被国内审核方式限制了手脚,真的很难。 第五,大家在说蓝猫怎么怎么垃圾。不过大家晓得不晓得蓝猫乃至周边赚了多少钱,他的投入又是多少。如果我说,蓝猫的收益可以比拟中国20年动画的总和收益总和的两百倍,不晓得有没人会相信。这部动画我不评价,但是在中国,只有做这种类型或者(包括制作流程)才能赚到钱,我不晓得大家信不信。如果中国制作全金属狂潮(我个人比较喜欢),有人投资就可以做的出来,但是我可以保证,投入多少就赔多少,不会有一家电视台会播放,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内发行商会买。 第六,看到总是说中国动画工作者技术上比不上国外。或许3D技术上,中国还不成熟,但在2D上,我可以肯定,我们完全不落后旁人。25钟的动画,日本、分镜稿大约有3-7万张以上。我们呢,以十除吧!日动画,制作人员有多少,我们以20除吧!经费上,估计快要以百除了。日本一部OVA大约都是4千万人民币左右的制作成本。我们呢,给50万烧高香了。 没钱自然没技术,没钱自然没办法把所有底层交给专业人员。而且他们大多在为国外打工。没钱自然谈不上什么宣传,谈不上什么配音阵容,谈不上什么动画的分镜头的衔接,因为大家都在赶,周期越长,经费越紧张。根据我知道的,有部分中国动画,在没制作完成就假死了,N久之后,筹到点钱,就匆匆受尾。 行内的情形就是这样。为什么这样,很简单,中国消费动漫的有多少人,有多少人是花钱来看,花钱来供应这个市场的,没有钱,没有钱,没有钱。很无奈,因为大家的收入比起国外,次的很远。中国没有多少人会因为喜欢蝙蝠侠,而去买上万本不同版本的正版漫画版全餐,上千种的正版动画影碟。以及能堆成山的正版周边产。音乐CD。等等等等。 原因是中国动漫爱好者,都不愿意把钱花在我们动画的身上。在网上看着免费的动画,几个好友合买或者租散装光盘的VCD。如果一个收入1000块的动漫爱好者,能一个月投入20块,甚至10块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经费就远比现在多10倍,甚至以上,国家的审核也就不会这么严格。投资方也会加大支持,并且抢着投资。可以一切都没有没有还是没有。 坦白说,大家在制作动画的时候都是认真谨慎的。如何省钱,又如何能保证最底的动画质量,头疼着,头疼着。赶工,赶工着。骂的人不肯给我们投入。其实小白这个词,恐怕最早是从我们这里流传出去的。小白的真正意思不是说什么无知,或者愚蠢。而是说看白片或者白看的。 说实话,我应该恨你们这些人,因为明明有能力去支持我们的进步,却只知道漫骂。但是我又恨不起来,毕竟环境就是这样,我们做出来的动画质量就是这样,中国的观众就是这样。 对此,中国视协卡通艺委会副主任傅铁铮给网友作了一番中肯的分析:”中国动画片同国外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是我们中国人对动画或者卡通这种艺术,或者说艺术产品本身的特质认识不清楚。我们很少考虑到观众或者是消费者对卡通这种文化产品的消费诉求是什么?我觉得人们看动画片或者购买卡通产品的第一诉求是‘找乐儿’——寻找快乐是人们在纷忙工作或生活之后的第一诉求,所以当你设计一部动画片的时候,能不能给大家提供快乐,应该放在第一位。我曾经自己试图拍过一部动画片,我在写导演阐述的时候就强调,我们的片子要给大家提供什么?第一,是快乐;第二,是快乐;第三,还是快乐。我认为国产片和外国进口动画片的第一差距就在这点。〃 傅铁铮因为每年组织中国卡通产业论坛而蜚声国际动画界,他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暂不宜过多强调的口号是所谓‘寓教于乐’。实践证明在中国这个习惯于‘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传统文化氛围内,过分强调‘寓教于乐’的结果,就是有教无乐,所以中国的孩子不喜欢看,外国的孩子看不懂,这是中国动画的很大悲剧。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很快地解决,其结果就是让别人的文化产品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占领我们的荧屏,占领我们孩子们(从儿童到青年)的心灵。〃 ”别人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什么?傅铁铮没有明说,但业内人士都知道是日本动漫。近十年来,尽管官方一再限制日本卡通进口,但散装光盘日本漫画书和动画片光盘还是遍地开花。 从”三字经〃开始的中国传统启蒙文化,向来是一种”前谕文化〃、一种满堂灌式的教化,用孩子的激进眼光看甚至是一种弱智文化。国产动画片就是这种启蒙文化忠实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新载体。国产小说、影视剧尚有《红衣少女》、《男生贾里》、《多思的年华》等比较接近少年儿童心理的作品,而从国产动画片中基本上看不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其作者还沉迷在五十年代的小生产社会生活图景中。在动画片的技法和功能上,有三大误区,即”寓教于乐〃(教化)、动物化(以动物为主角,教化的副产品)、民族化(拒绝时尚的代名词)。中学生痛斥国产卡通为”弱智卡通〃,是”愚民文化〃的产物。而很多文化人看不上的日本动画片,恰恰是改变了东方启蒙文化居高临下的姿态,是一种青春启蒙片。日本动漫所渲染的友情、爱情、励志等等,都属于”同谕文化〃的范畴,是年轻人的相互激励和取暖。前些年中国第一部青春卡通片《我为歌狂》虽然只做了52集就因经费不足而夭折,却在中国动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部分剧作者借助这部昙花一现的电视动画片,在图书市场上为个人大赚了一笔,甚至还出现了《我为画狂》一类跟风的图书。 如果你在大街上随机询问行人:日本动漫产品的受众平均年龄有多大?恐怕很多中国人都猜不到——竟然是32岁!那么,中国动漫迷的基准年龄有多大?以当初看《圣斗士星矢》的那代孩子推算,今天大约已经22 岁,上大学了!但中国动画企业制作的多数作品观众定位还是像《蓝猫淘气3000问》那样——14岁以下!生产者和消费者面临一个如此尴尬的年龄错位:14 岁以下产品的生产者,如何去满足22岁左右的消费者?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这样断言:大灰狼、小白兔和猫狗一类动画一统中国卡通消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动漫的脚步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了猫狗动画的”霓裳羽衣曲〃。 日本动漫:魔鬼还是先驱? 中国人接受美国迪斯尼卡通并不困难,一位著名人才学家盛赞:迪斯尼卡通片”值得每一代孩子至少看一遍〃。但对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日本卡通热,成年社会颇不以为然。握有卡通引进审查大权的文化官员对日本片保持高度警惕,新闻媒体干脆指斥日本动漫为”垃圾〃。 与此同时,在众多网站的动漫论坛上,为数众多的青少年却在兴高采烈地交流着观看日本动漫的心得。 日本动漫陪伴自己走过十年光阴的网友”Sarge〃,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自己这一代人与动漫的不解之迷: 小时候第一次接触到的就是日本风靡全球的《铁臂阿童木》。那神奇的拥有十万马力的机器少年,拥有人类的善良和正直情感;最邪恶的却是从不把机器人当作人类看待的人。 中学时父母给的零用钱从来不买零食,全存起来买漫画,然后再和朋友交换着看。出了两部影响我最深的动画《橙路》和《太空要塞》和漫画《七龙珠》。 进入高中了,接触到的漫画一下子变得繁杂了起来。反正只要你去书摊,几乎什么漫画(散装光盘的)都有。 到了大学,无意中看到部《ghost in the shell》(也叫《攻克机动队》)的动画片。我第一次看到了一部以电影手法拍摄的动画,那种画面的剪辑跳动和以及背景插曲、配乐都简直让人目瞪口呆,我的心中似乎有什么在燃烧。找到《太空堡垒MICROS-PLUS》、《橙路剧场版》,我觉得简直要疯狂了。 离开学校后,看到好几部难忘的动画电影《浪客剑心追忆篇——十字伤》,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血淋淋的搏杀、那种冷酷中却又带点忧伤的眼神,还有那把永远流淌着敌人鲜血的利刃。然后是大师宫崎峻的动画电影《幽灵公主》、《梦幻街少女》。宫崎峻成为我最崇拜的人。如果能够,我愿意做宫崎峻大师笔下的一只展翅高飞的鹰,去亲眼瞧瞧那悬浮在半空的天空之城、去拜访大山深处的精灵…… 如今的我已经不再年少(23岁,已经很老了!)可是那些最美妙的记忆却永远地留在了那个虚幻的国度,每当我累了的时候,我都会打开那些尘封的漫画,再次回到那美妙的世界中,做个自由的精灵,去享受那种要让人大声呐喊的快乐。 这简直是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虽然老派的成年人听了不免要摇头苦笑。 网友最大的苦恼是媒体对日本动漫的报道不够全面,而且带有某种”刻板印象〃,总认为日本的动漫作品”有很多暴力、-_-#内容〃,属于”精神鸦片〃、”文化侵略〃。这样的结论并不是空穴来风,日本动漫中绝对存在”文化垃圾〃。媒体的缺陷只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有网友对媒体抨击《灌篮高手》”宣扬不良少年早恋〃不敢苟同,反问”怎么看不到不良少年被体育精神感动,真正爱上体育的整体故事呢?〃媒体批评《机器猫》”全是漫无边际的瞎想〃,网友也质疑:”失去想象力的民族是要灭亡的民族!〃 网友”sukashinji飞鸟〃说,日本卡通中有不少思想深刻的作品,”比如从1979年开始放映的《高达》系列,每一部都是在探讨战争中的人性,反思战争的错误。1995年的《新世纪福音战士》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直到今天关于它的讨论在日本还没有结束。反观中国的动画,有哪一部有深刻的思想性?有哪一部让现在的成年人还在讨论它的内容?为什么?因为中国动画不正常的心态,认为这是‘小孩子的玩具’!〃 网友”JUSTICE〃说:”日本的右翼势力到现在也十分猖獗,很多日本人到现在也看不起中国人,但这不能成为民族仇恨的理由。我们有理由反对日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我们有理由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我们有理由抵制某一部伤害了中国人感情的日本漫画作品,我们甚至有理由在街上暴打侮辱中国人的日本人。但我们没有道理拒绝引进并没有得罪中国人的日本卡通。如果强行禁止日本卡通的流入,无疑是因噎废食的做法。〃 网上广为流传《我们为什么哈韩哈日》的帖子,里面有一句大实话会让中国的动画从业人员睡不着觉:”因为国内没有我们需要的,我们才不得已转向国外,这一点希望你们记住,我们,是被迫的!如果中国真能有好动画,我们何必选外国的?〃 另一则网友帖《隐藏在日本动画深处的东西》一一剖析了日本动漫在那些方面触动了中国青少年的心灵: ”积极向上,奋勇拼搏。如今,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了大部分,有很多人变得懒惰,不求上进。而在日本动画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向上、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1999年风靡全国的日本动画《灌蓝高手》中樱本花道可以说不算一个正面人物,然而他对蓝球的热情以及他为了成为蓝球高手而努力的精神,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呢?〃 Flash技术传到东亚,想像力丰富的黄种人迅速掀起了flash的狂潮。韩国把flash作为进军世界第三大动画强国的主流技术和主打产品。在中国内地,痴迷者根据flash英文的词义”闪光〃和”灵动〃,给自己取名”闪客〃。版画出身的”老蒋〃率先唱响《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小小〃的打斗系列把flash的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拾荒的《小破孩》系列用《景阳岗》、《中秋·背媳妇》等传统题材和二胡、琵琶等传统音乐,为低迷期的国产卡通增添了一对白白胖胖的中国娃娃;装饰画出身的卜桦则用5分钟的《猫》和《无常》,过了一把flash”实验电影〃的《仲夏夜之梦》……较有影响的”闪客帝国〃网站,单个flash作品的点击收视最高达到150万次。带有象征意味的是,中国视协动画短片学术奖郑重设立了”网络动画类〃奖项。 在2004年3·20台湾选举前,以出产flash形象”阿贵〃扬名的春水堂,受雇于民进党制作了两集flash竞选广告片,对于民进党拉拢台湾100万新选民起到很大作用。以至于闪客圈子有个说法,如果国亲阵营早点普及flash知识,培养自己的闪客人才,也不至于因为区区2万多张选票而让阿扁得逞,并使海峡两岸陷入前所未有的严峻危局! 与网络卡通同时大放异彩的,还有手机彩信。彩信MMS自2002年 10月推广,乐观的估计,到2005~2006年我国彩信手机将超过1亿部,中国将真正进入彩信时代。彩信手机目前可以接收视频、图片、声音和文字,实际上还是一张张连贯的Gif图配上音乐。但随着移动通讯带宽的拓展,java、brew、quicktime等软件的推广,以及手机硬件的改善,手机和小灵通将成为一个集短信、图片/ 绘本、midi铃声/ 歌曲、彩信、游戏/ 宠物、流媒体点播于一身的便携式多媒体个人娱乐平台,继平面出版物、电台、电视台、因特网之后的”第五媒体〃。用手机和小灵通看高难度、高清晰度动画片的时代正在向我们招手! 国产动画,经过上世纪50年代前的辉煌,八九十年代前的蹉跎,能不能在网络卡通和移动通讯增值服务这两大新兴载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世人正拭目以待,闪客们也憋足了劲头。 国产卡通是一个消耗青年人心力的话题,年轻的动漫迷对国产卡通倾注了太多的希望和太多的失望,至今也依然寄托着太多的期待。中国卡通业也是备受有识之士关注的重要经济话题和文化话题,因为卡通产业和卡通文化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现在的关键是决策者、资本市场和企管阶层需要更宏大的视野、更宽厚的胸怀和更务实的努力。 我基本不看国产动画,所以也不是很了解,我觉得国产动画越来越不行了,以前还有自己的路子,现在把自己的特点都丢了,又学不来别人的。 原因嘛,在我认为,中国缺少像迪斯尼、手冢治虫、宫崎骏这样的领头人所带领的领头团队。 国外动慢产业的发展优势 快有了吧~现在国家重视这一块了 中国动漫自身发展的优势 对中国动漫产业的见解 我相信中国动漫会有出头之日!!!顶多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