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摘要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3

fox_boom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摘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xsfxsfxs

已采纳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学习心得延长县小学 刘沁馨古诗词浓缩了语言文字的精华,字斟句酌,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代表了文字表达运用的最高境界。时下正全面复兴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国学热潮,小学古诗词教学也愈来愈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古诗词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不断积累进化而来的,其表达艺术、遣词造句形式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学生理解古诗词,老师教授古诗词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一、了解背景,走近作者古诗词是语言文字积累进化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气息。不同时代的人,其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肯定不一样,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是不一样的;同一时代不同的人,其观察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关注度不同,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心路历程也不会一样,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也可能不一样。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就照本宣科地讲解古诗词,学生就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相当于找到了打开古诗词殿堂大门的钥匙,由此登堂入室,欣赏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就显得有路可循,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诗词的内容。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小词,通过描写清新秀丽的江南水乡景色,表露出他悠闲自适,怡情山水、乐在其中的心志。诗的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不须归”不是作者不能归,而是因为他不想归。张志和钓鱼从来不用鱼饵,他原本钓的就不是鱼, 而是那份悠闲自在的心情。为什么“不想归”呢?我建议学生上网查阅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原来,张志和因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变期,先是在“安史之乱”中颠簸流离,后来他的职场经历也是起伏不定。他因才华出众受唐肃宗李亨的赏识,被任命为翰林院待诏,因事得罪朝庭被贬谪,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此,他看破官场,以奔丧为由辞官返家,隐居在太湖一带,自称“烟波钓徒”,情愿扁舟垂钓,成为一位隐贤。因此,“不须归”是作者不愿再次入朝为官的意思,更让学生品味出诗人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意趣。二、品字析词,进入诗情古诗词由于字数限制,每个字都是精华,古人称之为“炼字”,即诗中的每个字都是经过反复冶炼的,“吹尽黄沙始到金”,诗中字字珠玑,每个字都是黄金。在古诗词教学中,理解诗意的关键就在于把握诗中的关键字——诗眼。有的诗歌,诗眼在题目上,初读时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如《望天门山》中的“望”字;有的诗歌,诗眼却嵌在全诗的字里行间,需要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如:《夜宿山寺》的“高”字,《枫桥夜泊》的“愁”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字,《示儿》的“悲”字等。我们今天教学古诗时,引导学生紧扣“诗眼”加以体会,能使其更好地进入诗境,感受诗的无穷魅力。首先,我指导学生通过自读、范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全诗后,引导学生理解“危楼”就是“高楼”。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诗句来理解“楼高”,学生不仅从诗的前两句“高百尺”“摘星辰”等具体描绘中体会到寺楼的高耸入云,还从诗的后两句诗人夜宿高楼的心理描写,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楼的高,当一生将最后一句“恐惊天上人”声音读得很响亮时,我马上提醒他:“嘘——仙人正在睡觉呢!别吵醒了仙人!”该生马上心领神会,放低声音、放缓节奏重读了一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中,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寺再次呈现在面前。三、由诗入画,领悟诗意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摘要

206 评论(15)

gyt1606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文化修养、自然风光……进而形成一种伟大的中华文化底蕴。它承载、传诵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风貌,不断地哺育着中华儿女的成长,形成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命脉。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对于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把古诗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来,让学生从小就热爱古诗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古诗,继承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充分开发和利用古诗词的人文内涵及审美价值。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一问题。  一、诵读古诗,理解其义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宋代作家苏轼也说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作为古诗需要多读,只有多读、熟读,才能够理解其义。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多读熟读,善解其意。  激发诵读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要增强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古诗具有音乐感(韵律、和谐音调、抑扬顿挫、平仄交错),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他们的诵读潜在能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愉悦、快乐的朗读氛围。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应该运用鼓励的手段,尊重学生的朗读,特别是对那些朗读比较差的学生,不能讽刺挖苦,而是要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要面向全体,让朗读优秀的学生帮带朗读较差的学生。要开展一些能够促进朗读教学的活动,比如,诗歌朗读大赛、背诵诗歌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促进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例如,单独朗读、二人对读、分小组读、男女生分读、师生赛读、配音朗读等等,通过各种朗读样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乐趣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进入到自觉诵读的状态中,深深地被诗歌的美吸引住,陶醉在诗歌美妙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激发了他们的朗读欲,自觉地感悟到了诗歌的内涵,领略到了诗歌的伟大与神奇。  培养学生朗读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想让学生学习好古诗就要养成从小喜欢学习古诗的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才能够自觉地去朗读、体味、咀嚼、感触和欣赏,从中享受到它的内在美。一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而标准地朗读古诗,做到不丢落字,也不添字,不破句读,练成读音准确、发音洪亮、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效果。二是达到眼、心、口统一步调,使他们不断提高灵感性。三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通过持久的训练和坚持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爱好古诗、学习古诗、欣赏古诗、能写诗歌的能力来。就像清朝孙洙所说的那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二、引领学生,走进情景  诗歌都是通过意象来体现的 也就是通过景象和物象来表达作者的意旨,因此,我们做到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内涵,就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也就是要走进诗歌的情境中,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情景里。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理解诗歌的境界,进而达到理解诗歌的意旨。比如:在学习《小池》一诗的时候,就要抓住诗眼“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句,就会清楚地看到美好春天到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景象啊!进而表达出诗人观察的细腻、用词的精练。因此,只有抓住这样的词句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歌的意旨,也能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学好诗歌的重要条件,因为诗歌具有审美性,它靠语言的凝练浓缩了语言的高度表达力,具有跳跃性,它的内在美需要欣赏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升华到令人陶醉的意境美。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力,达到真正地学好诗歌的目的。比如,我在执教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一诗的时候,就是让学生去注意对“人家、红叶、山路、云彩”等意象的挖掘,从而看出一幅壮美秋天的画面。我通过多媒体把这些美景都展现在屏幕上,学生由此增强了对诗歌的理解。  总之,对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还有很多的方法。限于文章的篇幅只谈这两个方面。不管怎么样教学都要把握诗歌的特征来强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诗歌,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促进古诗课堂教学效率的提
312 评论(12)

万朵踏雪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笔者有一些体会。  一、 激情导入,激发诗趣   朗读导入。朗读不仅能培养人的语感,也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它是一种心灵与文本的沟通,也是情与诗意的完美交融。如果在上课之初,以美的朗诵开场,首先给学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诗词的情感波动而心动,随着朗诵语调的抑扬而情涌。学生只有在欣赏和陶醉中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朗读内容可以是学过的古诗词,也可以是与要学内容相关的古诗词。描绘春景的,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表达爱国热情的,写花的,写草的,写月的……小学生能吟诵许多首,教者只要引导及时到位,就能收到效果。如教学《江南春》时,可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让学生背诵《春晓》,当一首首优美的诗句从学生口中流出,他们也融入春天的美景中了。   画面导入。苏轼曾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古诗词时,可以用图画导入新课,增强直观感。小学教材编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每首诗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都能抓住诗中情景,引发学生联想。教学前展示这些插图,让学生从插图中产生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古诗《村居》的教学,插图是一幅美丽的春色图,画中孩子们放风筝的天真烂漫情趣尤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引发学诗兴趣,顺利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中。   诗词导入。即以熟悉的古诗词句导入新篇学习。每位小学生头脑中都储存有一定的古诗词,有些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能背诵许多古诗句,虽然他们对背诵的古诗词内容并不太理解,但潜意识中总有一种或模糊或粗浅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学习相关篇目时就会不自觉地涌现出来。如在教学张志和《渔歌子》这首词时,请学生背诵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进行对比,都是讲钓鱼的,但张志和的钓鱼与小儿的钓鱼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同样写钓鱼,风格差异较大,由小儿的天真引出张志和的失意,强烈的落差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故事导入。古诗词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学生离古诗词作者的生活非常遥远,要想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古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而故事导入应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方法,因为没有哪位小学生会抵触新奇有趣的故事。其实只要教师用心,每首古诗词都蕴含一个生动的故事。如果用古诗词的故事导入,就能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去。如《石灰吟》《春晓》《清平乐・村居》等古诗词,或本身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在作者的背后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只要给学生充分的预习准备,让他们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说不定就会对新学的诗词有独到的见解,对诗词背景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二、 吟出韵律,吟出深情   吟出韵律。押韵好的诗词,读起来铿锵有力,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这就是韵律美。不同的诗词作品,有不同的押韵,会形成不同的气氛,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我们朗读诗词,也应将诗词独有的韵律美传达出来。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一般古诗词都有明显的韵味。如《清平乐・村居》中的“草”“媪”“好”,都押“ǎo”韵,读起来顺畅自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今许多古诗词已被谱成优美的歌曲,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吟唱。学生在吟唱过程中会产生特别的美感,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用心组织,诗词的教学其实也能达到诗情画意般的音乐境界。   吟出深情。诗词是一种最适宜朗读的文学形式。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优美的韵律。因此,我们朗读时,就应该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诗人词人的感情。诗词是抒情艺术,无论是抒情诗词,还是叙事诗词,甚至哲理诗词,只要是成功的作品,里面必定奔涌着作者澎湃的激情,蕴含着作者的缕缕情思。无论是思念家乡、亲人的《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是表达朋友情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抑或是托物言志的《石灰吟》《墨梅》等,都深藏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作者心境,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脉搏,让自己的思想和诗人、词人的思想融为一体。这样,朗读者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 明白诗理,升华诗意   找诗趣。学习散文我们喜欢引导学生找出“文眼”,其实古诗词也有“眼睛”,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它,就能顺利把握情感基调,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眼睛”是诗词的中心,是诗人要表达的“诗理”。“理”其实是和“趣”相连的。有时我们在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时,会让他们无形中享受到一种乐趣。在诗人营造的趣味中习得其意,进得其境,显得顺畅自然。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向我们描绘了富有乡村田园气息的情景。词中的一户人家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这首词只要细细玩味,我们就会发现“趣味”无穷。“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亲切与温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可爱活泼,都融于一个“醉”字中,“醉”字就是“词眼”,字里行间也无不让人感觉到词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生活里,有乡村美,也有乡村趣,更有乡村乐。   融诗情。诗是以文字体现情感,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词。如陆游经过长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深切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经历了十五个月的流放生活后重获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喜悦,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直下的壮丽景观,心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词歌赋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之产物。   悟诗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也留下许多至深哲理,让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吟诵诗词歌赋时不断成长成熟。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感悟力。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过躬行”。还有,李白《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些深含哲理的诗词都是教师教学时必须让学生理解的,学生只有理解了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261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