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胭脂冷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预算会计预算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级政府预算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预算会计以预算管理为中心,以各级政府及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为会计主体,以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收支活动及结果为客体或对象。我国预算会计以其特定的内涵和特有的记账方式,几十年来记载、计算和反映着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和全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国家预算的周而复始和连续进行: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决算,提供了可靠依据,成为国家预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以后传统预算会计体系的划分、会计准则以及记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传统预算会计体制,重塑我国政府会计,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预算管理理论和预算工作实践的紧迫要求。我国预算会计对预算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预算资金筹集、使用和结存状况的三个阶段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以预算资金为对象。因而,凡是与预算资金分配有关的收、支及其结果,就构成了预算会计体系。具体讲是由两个部分和三个不同性质的分支组成。两个部分是指财政总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其中,财政总会计是财政部门记录、计算、反映国家预算收入、支出和结果全面情况的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则是以国家预算支出安排到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那部分资金为对象,所以是一部分预算资金支出安排使用情况的会计。两者在范围和性质上具有本质差别。可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财政总会计分配资金后续核算的一部分。预算会计,既是财政管理的宏观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也是单位实行微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企业会计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商品流通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专业会计。会计目标是向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包括企业管理当局,政府部门,出资者,债权人和职工。企业会计的特点(一)企业会计所能提供的信息,按时态分类:反映过去 控制现在 预测未来(二)现代企业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与管理会计相比,财务会计的主要特点是:1、直接的服务对象:外部有关方面,同时也为内部管理服务2、提供信息的时态: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情况。商业企业会计的核算内容,是企业在进行商品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企业运用这些经济资源,使其在商品流转过程中不断发挥作用。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则是要对这些会计要素在商品流转中的运动过程及运动结果运用会计的方法加以反映和监督。商业企业的经营过程分为购进和销售两个环节,而企业的经营资金相应的是以“货币—商品—货币”的形态,处于不断循环周转之中,其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商业企业的经营资金在商品流转过程中,既表现为资金的各种形态交替转化的过程,又表现为资金的耗费和收入过程。企业的资金收入,主要是指商品销售收入。企业的资金耗费是指在商品流转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即商品流通费,这是为保证企业的商品经营活动进行下去而发生的必不可少的支出。商业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就是企业的各项会计要素在商品流转的购进、销售、储存等各环节中的增减变动及结存的经济活动情况。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按照商品流转的特点来组织会计核算,以达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目的。总结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主要区别表现在:适用范围、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的划分和组成内容、会计等式,以及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都有其特殊性。通过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看懂账簿和会计报表,利用账簿和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 
合理决策是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所必须行使的的重要职能。但是,进行合理决策经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应该引起决策者的注意。(一)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组织决策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在各种环境条件对组织决策的制约性。例如,组织在历史环境与形式机环境;优势环境与劣势环境;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等方面不同的特点或起点,都对组织决策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环境是决策方案产生的载体,也是决策方案得以实现的保障。关键是取决于管理者能否全面有效的把握和利用有关的环境信息,能否根据环境信息的各种不同情况作出相关的反应。所以,管理者在行使决策职能时,首先应该对组织的所有环境条件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并合理确定组织在未来活动中的起点和预期目标,使组织决策保持良好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二)决策者 决策者是影响决策过程的关键因素。决策者对决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决策者的知识、心理、观念、能力等各种因素对决策产生作用。这就是说,决策的过程就是对决策者的一种全面的检验。在决策时,无论是确定目的还是选择手段,都要对各种目的和手段进行比较。为了全面决策,还需要全面预测,而全面预测要求收集全面的情报和掌握全面的知识。在决策时,决策者还需要调动心理因素,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此外,决策者还必须具备承担决策风险的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任何决策都在不同程度带有一定的风险,组织及其决策者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会影响决策方案的选择。愿意承担风险的决策者,通常会在被迫对环境作出反应之前就已采取进攻性的行动,并经常会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愿意承担风险的决策者,通常只对环境作出被动的反应,并习惯于是过去的限制,按过去的规则策划将来的活动。对于决策者,行使决策职能,经常会受到自身的知识条件,心理条件和其他一些能力条件的选择,所以,管理者在学习决策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 (三)组织 作为组织的决策,其都会受到组织的影响和制约。因为任何决策,都是对过去在某种程度上的否定,;任何决策的实施,都会给组织带来某种程度的变化。组织成员对这种可能产生的变化会怀有抵御或欢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不同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组织的决策。 组织对决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组织的文化来制约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及行为方式,并通过组织文化来影响人们改变态度而发生作用的。如果在偏向保守、怀旧、的组织中,人们总是根据过去的标准来判断现在的决策,总是担心在变化中会失去什么,从而对将要发生的变化产生怀疑抵御的心理与行为;而在具有开拓和创新气氛的组织中,人们总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决策的合理性,总是希望在可能产生的变化中得到什么,因此渴望变化、欢迎变化、支持变化。由此可见,欢迎变化的组织文化有利于新决策的实施,而抵御变化的组织文化则可能给新决策带来种种阻抗。所以,建立一种有利于变化与发展的组织文化是有效实施新决策的重要内容。 (四)时间 时间本身就是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限制决策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威廉。R。金和大卫。I。克里兰把决策分为时间敏感决策和知识敏感决策。所谓知识敏感决策,着重于未来,而不是现在;着重于机会的运用,而不是避开威胁。所以决策时,在时间上相对宽裕,并不一定要求在某一日期以前完成。而所谓时间敏感决策是指那些必须迅速尽量准确的决策,这种决策对速度的要求超过对质量的要求。相对知识敏感决策,时间敏感决策对时间的要求比较严格,这类决策的执行效果主要取决于速度,所以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时间对决策的影响作用,并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作出正确的决策。三、园所决策职能的实施 根据决策的基本理论来分析我国园所管理的现实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园所管理者在决策职能的行使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管理者应该根据自己在决策管理中的问题,努力学习决策理论,强化决策意识,更新决策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 (一)强化决策意识 在我国园所管理中,管理者决策意识淡薄,不善于用决策的方法来拓展园所事业;不善于用决策思维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而只是凭感觉、经验和各种管理矛盾的驱使,整天被动地、目光短浅地重复着低水平的管理工作。这种丧失决策意识的组织以及管理者,经常会处于失去方向、失去动力的管理困惑之中。所以,作为园所管理者,必须与"无决策"的管理方式作彻底的决裂,应该充分认识决策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应该把决策职能的行使放在首位,并自觉承担决策的管理职能,运用决策的管理方法来推进园所工作的不断提高。(二)决策不是管理者的个人行为 在园所管理中,把决策看作是管理者的个人行为,这是决策管理的一大误区。管理者把决策看成是自己个人的专利,组织的存在与发展都由管理者一人或管理层的几个人来策划。这样的决策,既违背了决策的基本理论,又不利于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因为决策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决策是组织行为,决策是为了组织的决策。所以,决策应该有组织及其成员的基础,决策应该有组织的运作。因此,管理者在行使决策职能时,应该正确处理组织决策与个人决策的关系,使园所的决策方案能真正代表广大员工的利益,能真正成为组织的行动纲领。 (三)决策不是管理者的瞬间行为 在园所管理中,管理者经常会把决策看成是管理者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决定,或者是关键时刻的瞬间行为。这是管理者容易陷入的又一个决策管理的误区。如果把决策理解为管理者的瞬间行为,那么这种管理就必然导致管理上的短期行为,而不可能带来长远的发展。虽然,管理者的"关键决定"、"瞬间行为"对组织的管理也能产生一定的作用,但实际上,园所组织的现时存在与长远发展,都不是靠临时的、即兴的、瞬间的决定来保证的,而是必须依靠对组织进行全面的和全方位的思考、选择和调整。所以,决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作为决策职能的行使,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四)决策制定的过程 决策是一个过程,其主要表现在决策的制定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决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决策制定过程的完整性。决策制定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所构成。1、情报活动阶段 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环境条件和寻求决策的条件,收集有关决策的资料与信息,为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依据。2、设计活动阶段 主要是创造、分析和制定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而且形成的方案,不只是一套,应该是数套行动方案。3、抉择活动阶段 主要是从设计活动阶段形成的多套行动方案中,通过比较、分析,最后选择出可资利用的一套方案。4、审查活动阶段 主要是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对已经选出的行动方案进行最终的审核。这个活动阶段,一般还可以由有关领导与专家的参与,由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对行动方案进行审定,以此确保决策的先进性与合理性。 由此可见,决策制定的过程是以"找出制定决策的依据;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在诸多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对已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这四个阶段进行的。这四个阶段在操作时各自所占的份量与时间也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决策者应该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调查和分析形势,用较大部分的时间进行创造、分析和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用较少的时间选择方案,用适量的时间去进行评价。实际上,这些阶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经常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各个阶段的运行次序,也会根据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