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ny62
一、国外的研究情况 囿于论文选题及馆藏条件暂无资料可查询 二、国内的研究情况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解读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就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就是说,在欣赏、吟咏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其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即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司空图更将诗歌的感发概括为“象外之象”,这些都主要是诗歌作者感发层面。朱熹注“兴”为“感发志意”,已就读者角度来确定诗歌的功用,而王夫之则是将此功用观与诗歌创作论打通。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三境界”解读法,以唤起人心灵中某种崇高美好的意念来引发出一种正面的激励效果。 语文教育界意识到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提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叶圣陶在《读<经典常谈>》中也指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古书具有文化价值,让学生读些古书,了解„固有文化‟,实在不是没有道理”。 《唐宋诗词文化解读》全书计24章,分类对唐诗宋词进行了文化解读,但其中大部分章节,只论及其纲要与基本思路,言犹未尽,又限于学术方面,对如何实施教学只字不提。 在中国知网上以“文化解读”为检索词搜检到(2000-2007年)关于涉及古诗词解读方面的论文计21条,围绕意象、器乐、宗教、情景等方面展开,但关于古典诗词教学的文化解读的研究大多是浅尝,论及文化内涵辄止,并未对如何实施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孙玉华在《立象以立意——古诗词的文化解读》一文中指出:古代诗人总是在天地万物中寻觅自己生命的禅床、精神的寄托。这说明在语文教育界已意识到古典诗词教学文化解读的必要,并着意实施。 目前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基本上还遵循着:对篇章、段落、词句、标点的层层解剖,围绕如何更有效地掌握字词,理解文意,提高考试成绩做文章。字词意义、句子成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老套落依旧放之每节课而皆准。古典诗词中的经典名言,能够要求学生识诵,但深遂思想,课堂上较少涉及或根本不涉及,影响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影响到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