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5

seki515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有关中国文学的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涯学子

已采纳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 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上古期 中古期 近古期 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 茫的云天,不可详辨。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那 口传时代的文学,应当是十分久远的,后来的文字记载不过是对那段美丽梦幻的 追忆而已。最保守的说法,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 现的时候起,这条长河的轮廓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后来逐渐汇纳支流,变得越来 越宽广。这中间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终没有中断过。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 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 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中国文学史也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 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 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 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 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 的参照。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文 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可以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会制度 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这变化的事实本身。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 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 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 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三古七段 就是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并参照社会条件,而得出的结论以 往研究文学史,对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这两方面很少注意,尚不足以对文学的发 展变化作出全面的考察。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实在是 不容忽视的。 一、上古期 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汉。 我们首先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散文可以追溯 到甲骨卜辞;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以追溯到神 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 以追溯到《楚辞》。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也已出现;就连戏曲的 因素在《九歌》中也已有了萌芽。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上古期 的。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 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 “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 出来的。第四,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 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 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才使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 个体的演变,《诗经》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位诗人屈原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 事人事的记录,这是一大进步。而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又起了关键性 的作用。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 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在 讲先秦散文时我们无法排除《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 著作,也无法排除《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哲学 著作,那时还没有纯文学的散文。至于诗歌,最初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吕氏春秋》里记载的葛天氏之乐,以及《尚书·尧曲》里记载的“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都是例证。《诗经》、《楚辞》中的许多诗歌也和乐舞有很大关系。 风、雅颂的重要区别就是音乐的不同,据《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 都可以和乐歌唱。《楚辞》中的《九歌》是用于佘祀的与乐舞配合的歌曲。 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期的第二段,秦汉文学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 特点。首先是创作主体的处境有了变化,战国时代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聚集到 统一帝国的皇帝或诸侯王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他们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 为己任。如武帝时的司马相如、东方朔,吴王刘氵鼻门下的枚乘、邹阳。这些“ 言语侍从之臣”正好成为大赋这种汉代新兴文体的作者。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 面相适应,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相适应,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 的、凝重板滞的风格。然而,对于中国诗歌来说,汉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 《诗经》那种四言的躯壳到汉代已经僵化了,楚辞的形式转化为赋,汉代乐府民 歌却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间继而在文人中显示了不可抗拒的力 量,并由此酝酿出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这就是历久不衰的五七言体。 二、中古期

有关中国文学的论文范文

222 评论(10)

xbcs1985

这个不错感悟文学 也许,从小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可否认,我喜欢文学。 佛经上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我们或许能在文学这棵小花上采撷到几许乐趣,如同我们看日出,看眨眼的繁星,看苍茫的云海;如同我们听鸟语,听虫鸣,听晚风的呼啸,听阿瑞尔的歌声…… 总以为自己太浮躁,也许现在是穿着牛仔裤与天空比蓝的年少岁月,也许是口吹泡泡糖满不在乎地在大街上晃荡的无知岁月,也许是还能在年长者前炫耀一串朗朗笑声的欢乐岁月。不知不觉,飞扬跋扈的青春已一点一点地蚀去,唯有文学是永恒的。 君不见,屈子泽畔行吟,魏武观海遗物遗篇,陶公问津桃源,东坡赤壁作赋。君不见,范蠡五湖泛舟,达摩一苇渡江,宗泽三呼过河,苻坚投鞭断流…… 这,正是文学的生命力,若不然我们无从知晓。但,文学的魅力何止于此,托尔斯泰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和世界同构,他的文章也许大于历史,就像圣经一样!所有的聂赫留朵夫们都在新的潮流中忏悔,以求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当我们知道O·帕斯企图把荒古当作未来的时候,他的诗就成了光!纯粹和透明使他摆脱文明的虚幻。《约翰·多恩》关于爱情的奇思妙想被海明威引在《丧钟为谁而鸣》这部小说的扉页中的一段是著名的圆规比喻:我们就这样你是那固定的一点/当我远行/你侧身倾听/你的坚定使远行围绕了固定的中心/使起点成为终点/而终点又成为启程(《告别辞》)。真的,很难想象十七世纪那个晨雾迷茫的码头,多恩站在船上,他的恸绝的妻子安妮眷恋难舍的场景。多恩的诗几百年来仍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沉沉的一隅,很难拈量,有谁的言语可以达到多恩以文学表达的情感深度。 人生是一本充满哲思的书,文学亦然。深邃的伍尔夫渴望“一间自己的屋子”用来进行她平静而客观的思考。作为书虫 ,我渴望拥有一间充满书香的小屋,以安顿自己醉醉醒醒的灵魂。叶芝说,“当你年迈,头发灰白;当你睡意昏昏,在炉火边打盹,那么就请取下这部书,慢慢读来,回想起你过去眼神的柔和,流连沉思,在逝去的光阴流水中驻足……”。文学是你心中的一份寄托,一盏明灯。当你走遍所有的大地方,不妨在这块属于自己的文学芳草地驻足,这里是你的精神家园,是你的栖息之所。
261 评论(14)

littlerain2667

研究古典文学,主要在提高人的精神生活素质,使之更崇高、纯洁、美好,所以,不能对古典文学只作纯文学的研究。古典文学的“用”不是实用主义的“用”,研究者必查看全文
315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