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惊鸿
贾宏霞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新区老鸦庄中心校前屯小学 0750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这就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它不但有助于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文章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整体水平。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要达到《课程标准》有关朗读的要求,激发兴趣是首要任务。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体会出其中的妙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此意。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然后进行模仿朗读,要求朗读时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此外,让学生欣赏诗歌朗诵录像,组织学生开诗歌朗诵会、故事会;再就是在课堂上,采用带读、范读、接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上每逢读课文,大家都你争我抢,气氛热烈。
二、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教学
1.抓疑难句子。
词句是构成文章最基本的材料,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字、词、句之中的。因此,只有通过对词句的品析,才能真正领悟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如《粜米》这篇课文,有这样两个疑难句子:“那些戴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到柜台前占卜他的命运。”“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地多收了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透一透气了。”要理解这两个句子,关键在于这两个“透”字。而理解这两个“透”字,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再联系上下文,就会明白:前一个句子的“透”字,是气也顾不得喘的意思,表现出农民粜米时急迫和紧张的心情;后一句中的“透”字,指稍微轻松一点,表现了农民丰收了,感到高兴,以为可以轻松一下了,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米价会下跌。
2.抓中心句子。
课文的中心句,能画龙点睛地揭示文章的中心,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上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句子,也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辛苦,多么简朴。”要理解这个中心句子的深层含义,就要加重语气,反复朗读它,使学生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周总理人格的伟大。
3.抓“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句子,反复朗读、体验。
如《再见了,亲人》,描写的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在回国的列车上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由于年代久远,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那种“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意,若由教师来讲解,恐怕是难以将两国人民那深藏在心底的深情厚谊讲得生动、传情、清楚。只有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其情其境,才能品出其难于言传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三、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类型的文章,基调或悲壮高亢,或委婉深沉,或简洁平实。不同的情感基调,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朗读来揣摩、体会、把握。感情基调欢快的,可通过生动传神的表演性语调朗读,对课文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再现,如《美丽的公鸡》之类的课文。感情基调深沉、悲伤的课文,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要指导学生用缓慢、低沉、悲壮的语调朗读。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读课文时,让学生模仿解说员的语调。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一般都是意境清新宁静,要指导学生用高昂、欢快又激动的语调,去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如读《索溪峪的“野”》。教学《牛郎织女》之类的课文,则要用讲故事的语调朗读等等。
四、通过朗读训练语感
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语速的快慢、重音、强调、停顿与连接、声调的抑扬顿挫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另外,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朗读出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章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技巧、感悟规律、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读是小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要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小学生朗读中的漏字、填字、语调平板、唱读、拉腔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没有语感、没有韵味的毛病。正确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质量,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必须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驾驭好语言,自如地表情达意、与人交流。 
朗读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调动声音、情感和技巧的表现而进行的艺术性创造。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需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有效点拨之下实现。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总结出了关于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方法和措施。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的探讨。一、有效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进行朗读教学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兴趣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内部因素和基本前提。而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有效让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对于学习产生极大的向往和追求,也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在兴趣的带领下进行潜移默化的朗读能力提高,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目标。二、通过示范朗读引导教学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的朗读师范作用不可忽视。一般而言,在进行朗读教学之初,教师需要对课文进行范读。通过这个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为普通的文字创造出引人入胜的人物形象或故事场景。让学生虽然身在教室,却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和教师、作者甚至文中的人物或事件达成心灵的共识。所以,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当多注意自己给学生带来的示范性作用。通过教师的情感正确、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朗读的兴趣。举例而言,在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的朗读情感应当根据文中小女孩几次划火柴的经历相结合,让学生感悟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心里完全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之中,并把自己和文中的人物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做到真正的身临其境。三、组织学生形式多样朗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过程中,不能只是依靠一味地“读”而进行教学。相反,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朗读的形式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几种朗读形式,并在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1、开火车式朗读。这是将一篇文章让几个学生接连朗读的方式。比如笔者指定坐在第一排的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当这名学生读到文章中途的任意某个位置时,笔者让学生立即停止阅读,让坐在该学生后排的学生继续朗读。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朗读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欢乐和趣味。2、错误接龙朗读。这个方法和开火车式朗读相似。笔者让坐在教室第一排门口的学生朗读课文,一旦该学生朗读课文发生错误则立即停止朗读,让坐在后面的学生进行朗读。按照接龙的方式以此类推,直至课文全部阅读完毕。在这个过程中,全体学生都集中了注意力,认真寻找同学在朗读时发生的错误,并随时做好自己朗读的准备,这种方法有效地活跃了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朗读。3、比较式阅读。小学生好胜心强,希望在竞争之中充分地表现和展示自己。笔者根据小学生的这个性格特征进行男女生之间、任意两名学生之间,或者让学生推举出来朗读能力较高的学生之间的朗读比赛,看谁朗读得更加富有情感、谁在朗读时犯的错误最少。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竞争,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得到很好地训练和提升。4、配乐式朗读。笔者根据课文内容,选取适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朗读时进行播放,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增加情绪的渲染。举例来说,在学生朗读《迷人的九寨沟》时,笔者通过播放《故乡的原风景》渲染出九寨沟远离尘世喧嚣的自然瑰丽;在学生朗读《海军将领邓世昌》时,笔者通过播放慷慨激昂、热情豪放的《the mass》来展现邓世昌的英勇无畏、高风亮节。5、表演式朗诵。这是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之上,根据文章的主旨内涵和角色的思想性格,加上自编自导的动作,把课文变成课本剧,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方式新颖有趣,可以有效烘托课堂气氛,受到很多学生的推崇。并且经过表演式朗读,学生几乎都可以对文章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四、及时点评促使能力提升如果学生在朗读过后,教师不进行任何的点评和指引,那么对于学生的朗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点拨和点评显得十分重要。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和引导,让学生通过大胆的实践和探究获得知识,得到提高。当学生进行朗读之后,教师要及时对于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点评。可以通过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灵感,激励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指引学生向着更好的阅读方向进行引领,将“读会”的目标转变为“会读”的结果。五、正面评价激励学生提高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评价对于学生的朗读态度和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面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树立信心、点燃热情。在日常的朗读中,学生最常发生的朗读问题多集中在不好意思、韵语调把握不准、朗读不够自然、没有真情实感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准确、流利、自信、自然的朗读为学生树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