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5

邓翔翎铭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诸葛亮人物分析论文2000字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清水竹苔1

已采纳
诸葛亮可谓是《三国演义》当中最光辉的人物之一,本着跟历史上三分真七分假的设定来看,诸葛亮此人可以称神。而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他的形象也可谓是与日月争辉,几乎没有缺点;同时,纵观他的一生,虽然取得的辉煌无数,但汉室不复,他含恨而死,让人慨叹,可见他还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首先,诸葛亮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忠诚,三国当中智者可谓数不胜数,但是忠诚如诸葛亮的却少之又少。对于他来说,刘备的三顾茅庐是属于有知遇之恩,所以当他出山的时候其实就是贡献忠诚的。但是他的忠诚度达到最高点应该是托孤事件,刘备当时一番肺腑之言让他动容,尤其是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书中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当然有很多人对刘备此举有其他说法,有说他是为了试探诸葛,也有说他只是在死前想为儿子争取最大的忠诚收买人心。但无论他的用意是否单纯,诸葛亮此时的忠诚已经达到了极致,终其一生不曾食言,这就是“鞠躬尽瘁”。其次,诸葛亮是一个极其智慧的人,作为军师,历史上的他已经是非常值得称道,而《三国演义》其书更是进一步神化了他的形象。空城计、草船借箭等事件、制造木牛流马等,尤其在空城计这一事件当中,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在作者紧张刺激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军事家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形象。他的智慧甚至连已经死掉的自己都不放过,他知道自己一旦死亡对于己方是重大打击,因此又设一记,让自己给了司马懿最后一击。真真是做到了“死而后已”。最后,我觉得诸葛亮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一般博览群书的人往往容易迂腐,或者是坚守正人君子那一套,有时候往往错过时机。而诸葛亮则不同,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狡黠的人,对于他来说能达成的计谋才是有用的,比如三气周瑜,他让士兵戳周瑜的话可谓是真扎了心了,他深知周瑜这个人好面子却偏偏这样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戳人肺管子”。但是他并没有做错,两军对垒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能说诸葛亮是真智者。当然,除此之外,诸葛亮这个人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比如他不仅知人善任,当任用的人犯了错他也能纠错,所以即便是再不忍心他也能挥泪斩马谡。从原著来看,诸葛亮此人确可以封神,只可惜,他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最后却只终难逃过含恨而死。这不能说他做得不够,恰恰相反,他已经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一切只是因为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而他没有站在注定胜利的那一方。所以,他是一个极其具有光辉性和悲剧性的人物。(以上仅供作者参考,论文最重要是总结出自己的结论然后举例论证言之成理即可。)

诸葛亮人物分析论文2000字

241 评论(12)

laomao0892

蜀国的失败,很大程度和诸葛亮有关。 事件1:关羽之死! 三足鼎立后,诸葛亮将骗来的“荆州”作为出征据点就是一大错误。 荆州虽说是重要军事要地,但东吴始终欲收回荆州,魏国对此地也是垂帘三尺,所以诸葛亮派遣关羽镇守。问题就出在这儿,诸葛亮说的好听,什么“由关将军镇守主公方可安心……”的鬼话,是在陷害关羽。他明知道只凭关羽一人要想受住魏吴均欲夺的荆州是不可能的! 他之所以这样对待关羽,是因为他初出茅庐来到刘备身边后,关张均不服气,诸葛亮做事全凭自己喜好,所以在表面上不表现出什么,但心里对关张是怀恨在心。火烧新野,以少胜多后,关张虽对诸葛亮看法有所改变,但诸葛亮始终不能完全亲近刘备。借此机会,诸葛亮将关羽送到敌方箭靶之上,除非关羽插上翅膀才能避免身首异处。 事件2:李研!! 三足鼎立后,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仍然固执地以个人喜好为准。弃用一些有才华的志士。比如,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李研(忘了哪个研了),刘备请此二人照顾其儿刘禅。 李研文武双全,可谓全才。刘备死后,诸葛亮和李研两人地位平起平坐,而且李研能力也不比诸葛亮差多少。诸葛亮对其怀恨与心,深知长此以往他将不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后来诸葛亮终于找到机会,李研因为延误粮草一事,诸葛亮将其贬下,弃之。虽然那次出征因为粮草不济而失败,但当时蜀国的能力诸葛亮是明白的。他只是抓准了时机将心头大患除去,所以战役失败,但对于他自己来说是胜利了。 事件3:魏延谋反! 五虎上将中,普遍的排列顺序是:关,张,赵,马,黄。可能有人会说,赵云应该是第一位的,但没办法,谁让关张是刘备结拜弟兄呢。却从未有人说过“魏延”怎么怎么样,魏延竟不在其中。 五虎将评点: 尽管关羽喜欢读书《春秋》等,但关羽桀骜不逊的性格使得他在关键时刻爱耍英雄主义,所以关羽只能算是有些军事才能的“武夫”。 张飞不必多说,除了一身蛮力,没什么特别之处,他的做事风格能头脑在五虎将中应排最后。 赵云深的我们的喜爱,当然也是刘备,诸葛亮最爱的虎将。他智勇双全,曹操对其也是深爱有佳。而且赵云忠心最佳,尤其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赵云在军事谋略方面应该在除魏延的其他3人之上。 马超,属于张飞类型,谋略稍好与张飞。但被诸葛亮平地西川后,马超打了几个大战役后就因为生病而英年早逝。 魏延,在群雄逐鹿期间,魏延在什么时候帮助过一次刘备,因为当时魏延是“自由人”,所以今天投靠这个,明天投靠那个,给人印象不好,但刘备知道他一名全才,欲收留时,诸葛亮却劝刘备不收此人,说“此人终有一天会背叛主公”。 诸葛亮的担忧是建立在别人的流言基础上,与现在的“事实求是”不同。魏延的性情:对于不看重他的主公,他会立刻离去,魏延始终想投靠曹操,但机会就是不出现。眼看跟随自己的部将纷纷离去,魏延才不得以乱投靠。几经周折后,他终于能面见刘备,他想一心为刘备卖命,因为世上人都说刘备最厚道。刘备真正听从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才是掌握军事大权的人,亮使用未给魏延重要任务,两人的争斗从一魏延刚来就已经开始了。 平定西南孟获的战役中,魏延几次献计,均被做事保守的诸葛亮否决。 失街亭,斩马谡。本可以避免,如果当时派遣魏延就不会有此失败。马谡之人由于关羽在世——桀骜不逊之辈。 六出祁山,蜀国已基本无大将,魏延是军中资历最老的,但他说的话一点应有的威力都没有。诸葛亮把姜维作为自己的心腹,继续排挤魏延,魏延的计策一律被他看做是冒险的,不理智的,不妥当的。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过于“稳健”保守,才导致其最后的失败。 诸葛亮死后,魏延心存多年的积怨一下爆发,导致烧毁栈道,欲独自出山,征讨魏国。却被早已部下陷阱的诸葛亮害死,马岱斩下其首。魏延落了个谋反的罪名,成为了千古罪人
149 评论(11)

刀刀狗

诸葛亮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水镜先生在听说诸葛亮出山以后,很叹息地说他是生不逢时,“常使英雄泪沾巾”的结局水镜一开始就知道了。我们此处就事论事,只谈《三国演义》不谈历史与唯物主义。 卧龙此道号已经说明他的心境,本身才能有之、志向有之,可惜天时不对所以只能是独坐卧龙岗头,任思维驰骋。 诸葛先生最受争议的就是他的用人与培养新人才上。荆州与街亭之失都影响了整个战略布局。这两个重大转折点的产生均是因为其用人失误。而我们再看一下西蜀的大将,除了那五虎上将与魏延之后,就再也难以数上人物了。当五虎上将一个个亡故后,西蜀之将军阵营更加是清清寥寥。在这里,我想从另外一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看看是否真如大家从书中看到的这样呢? 先说一下关云长镇守荆州。现在大家评论起来都说是关云长太固执,太高傲,谁也不服,故招来祸害。但大家都知道一句话,事物是在不停运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无论谁镇守荆州,最后肯定都免不了一场大战,因荆州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关口。可是,看看关老爷镇守的结果,荆州一守就是几十年,无灾无浪。何也?只因关云长三个字。关云长是战神,没有人愿意在太岁头上动土,更兼关羽喜读《春秋》,春秋者何也?鲁国编年史也。可见关羽本人能文能武,如此一员大将,非迫不得已,其他国郡是不会攻打荆州。如果换一个人来镇守呢?会不会达到关云长的结果?换谁?如果你是诸葛你会选谁?张飞当然不行。也许有人会说,不是还有赵云吗?问题就在这里。诸葛是个很替主公刘备着想的人,他是一位非常合格的参谋,他只参政却不执政。关于这一方面,我下面还有论述,这里只是提一下。诸葛挑选关云长最关键的因素是因为他是刘备的义弟,是刘备最信得过的人,而刘备当时的心意也是要选择关羽。当然的形势,大军开拨西川,荆州是唯一的保障,如果荆州一失,刘备有可能面临前腹背受敌的情况,很有可能又会回到屈人之下的地步,更有甚者,让人砍头都有可能,所以荆州绝对不能失,必须要一位得力之将镇守。赵云虽也勇猛善战,但却少了关羽的威严。从整部《三国》里可以看出,关羽整个就是一个神。事实证明,选择关云长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不但在大军最初入主西川寄人篱下、四处征战的几年荆州万无一失,就是刘备正式成为蜀国国君后,荆州依然稳固。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不能因为关羽在58岁、赤免马32岁那年将守了几十年的荆州丢了就否定关羽的功绩,也不能因为云长老爷大意失荆州就说诸葛用人错误了。要别人来守守看看?也许守不了几年。 失街亭斩马谡对诸葛本身的打击也非常之大。当时诸葛为什么要选择马谡?副将王平在书中来看,其策略智谋好像都略高于马谡。而且王平这个人不简单,在很多处地方都露出他的名字,往往能指出主帅的战略错误。那么我们后人看到的,难道诸葛看不到吗?这里就有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首先,当副将王平合适,当主将王平合适吗?会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吗?这一点我们已经无法验证了,只记得古人有一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因为王平处在非决策者的位置上,所以能非常详细、逻辑地分析战况。如果将王平拿到主将位置上,情况如何,是不是会更糟?可见诸葛已经考虑到风险性的存在,所以没有起用王平。再者书中也交待了,用马谡做主将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马良。诸葛是个很重人情的人。这一点比一些翻脸不认人的领导者好多了。在管理学当中讲有多种的领导风格,最极端的两个例子就是完全的集权与完全的放权。这两种领导方式诸葛都用过,对不同的人用过,可见诸葛本人还是深谙管理精义的。对马良、马谡这种高水平的人才,采用民主、人情占多的领导方式无可厚非。而在平日里马谡也经常与诸葛讨论问题、议论战局,马谡那个时候俨然就是诸葛的一位好友。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争战突至,诸葛会选择谁呢?马谡只是少了实战,毕竟实战与理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马谡败了。 这里面带出来另外一个诸葛亮受争议的缺点,不会培养新人才,事必躬亲。现在的人才评价体系除了论文数量、承担省级以上课题数目等,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发展潜力。刘备的点子比较背,最开始的时候一直东逃西窜,连个落脚点也没有,就是有,也是人家的地盘。这样落拓的一位主公,谁会投奔?诸葛出山以后,总算是给刘皇叔找了个地方,却偏那个时候英雄倍出的时间过去了,很难再寻访到人才。到了西蜀以后,因为地域偏远,人口本就稀少,高智商的人才寻找起来更加地困难。要培养接班人,忠心是一方面更加重要的不是还要看他的发展潜力吗?地理位置不好,人才都寻找起来困难更加不用说尖子人才了。蜀的地理位置,好的一方面是易守,地理位置离着孙、曹两家远,路难走,可不好的一方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不是诸葛不想培养人才,实在是没有人可以培养,不是诸葛不想找位得力的助手,实在是找不到有发展潜力的尖子人才。最后孔明先生只能退而求其次,欲将毕生本领传给姜维,可惜姜维领悟有限,最终也落得兵败人亡的结局。这样看来,诸葛事事操手、事必躬亲就很可以理解了,尤其是征服羌族、使孟获伏首更是非孔明亲自出马而不可为,因为就当时的形势来看是一等大事,这种一等大事诸葛再不出马,还有什么可以出马的? 前面已经说过了,诸葛是一位非常合格的参谋,参政却不执政。为何?我们不妨来看刘备的火烧连营之败。刘备痛失义弟,御驾亲征,诸葛告诫刘备说不宜出兵,可是刘备执意要出。诸葛如何反应的呢?极力劝阻,甚至都已经哭了。今人的看法说诸葛为什么不随刘备出征?或者已经知道出兵必是费力不讨好为什么还要刘备出兵?那么试问,刘备大还是诸葛大?诸葛再官至极品,刘备还是他的主公,他最后还是要听刘备的话。况且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说过,西蜀可造之才太少,如若刘备与诸葛同时出战吴郡,西蜀由谁来守?两个人照当前的形势来看,是一定要一个来守家的。刘备非要出征,那只能是诸葛守家。刘备之败谁也怪不着,只能怪他没有听诸葛的话。从这一方面来看,诸葛是非常称职的参谋长,能给主公指出决策的利弊,提出自己的建议,却义无反顾地执行主公的最后决定,哪怕最后的决定与自己的心意相违。 五丈原诸葛陨星。他的死因就我来看是“过劳死”。前几天看新闻,说现今*的科研工作者大多都面临着“过劳死”的危机。因此,对于诸葛亮这样一位蜀国的顶梁,日日夜夜操劳军务的脑力工作者,“过劳死”并不值得意外。只能说是诸葛长期从事文职,年轻的时候身体就不好,年纪大了就更加难说了。 魏延之反如果从概率论的角度来看,是很正常的。因为其他国君那里作反之人也不在少数、投降之人也不在少数,所以西蜀军营出这么一两位反将完全可以接受。并不完全是因为诸葛对魏延压迫或者说对魏延的不信任等致使而成。 一丝不苟、无欲无我、淡泊明智、宁静致远确可以反应诸葛的心理状态。凡事努力作为,却不顾惜名份;出师表详尽家政国政,却始终以刘禅为尊;千军万马奔于前,却能面不改色;刘家江山均运筹于其指掌之间,却始终不越雷池一步。道家讲看穿红尘热肠*住,诸葛的思想境界,是今人几乎无法逾越的山峰
219 评论(9)

憨豆funny

至少从现在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其人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340 评论(13)

qinduduqin

去三国吧或者诸葛亮吧的精品贴里面找,很多
246 评论(8)

小领巾

论诸葛亮的谋略与影响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丞相死后谥号忠武侯。他自比管仲、乐毅满腹经纶学贯古今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尽其极。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是人民心中忠臣的榜样智慧的化身。 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与管仲、萧何差不多。然军事才能不足。 叹曰诸葛亮一儒生父母双亡投亲靠友最后失去了生活依靠无奈隐居隆中以耕种维持生计。然时来运转卧龙先生从一耕地农夫凭三寸不烂之舌翻云覆雨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位极人臣名垂青史。真可谓时势造英雄令后世之人仰慕不已。  一、 政治谋略 一、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 1、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荆州之地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有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文人刘表、庞德公、黄承彦、马良等清流名士诸葛亮在这里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他读书这就是为日后博取功名积淀巨大的资本所谓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三顾茅庐”内藏玄机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以说人尽皆知早已传为佳话成为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在《三国志》里记载是“凡三往乃见。”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便写得活灵活现其故事情节广为流传叹为观止。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这个故事里有几个疑问一是诸葛亮时时关心天下大事刘、关、张在新野他应该是知道的平时他又比做管仲、乐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业眼前大好时机他为什么不去投靠呢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刘备亲自来到自己家中早就应该在他意料之中为何不在家等候让玄德公如此来回奔波。三是就算诸葛亮故意而为难道就不怕错失良机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吗 其实这里只有一种解释最让人明白诸葛亮是一个假隐士他无意于一般的功名意在出将入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裂土封侯。而要成就此事他便依样画葫芦学了一个人-----姜子牙想当年姜太公渭水河边钓鱼“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钓河中鱼只钓王与侯。”最终如愿以偿钓得周文王辅佐姬发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诸葛亮可是得了真传。 二、新官上任三把火 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第二次火烧新野第三次火烧赤壁。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这里的“三把火”是比喻讲开头前三件事多像烧起火来那么壮观布引人注目轰轰烈烈且有声有色方能声名远播官运亨通。 三、审时度势、相时而动 1、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逐鹿中原。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 但作为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很难组成真正的联合政治集团当曹操大军压境之时孙刘联军紧紧抱成团一举歼灭曹操八十万精兵。当敌军退去孙刘两家为争夺荆州而闹得不可开交又加之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命丧黄泉刘备为报杀二弟之仇不听劝阻劳师远征先是张飞身首异处后是陆逊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以至惨败魂飞白帝城。孙刘联合的政治几乎破灭。但这不能怪诸葛亮反而说明他的政治远见和正确策略。 2、取西川建基业 取西川是诸葛亮的重要一步棋西川自古易守难攻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西汉高祖刘邦就是以西川为根本夺得天下的。虽此时刘备拥有荆州,然荆州之地四面受敌又被赤壁一战弄的残破不堪北临曹操东接孙权西连西川。取西川是当时唯一的出路是上上之策。 然而失荆州之后刘备也没按诸葛的计策实施在损失了大量兵力之后再托付给诸葛为时晚矣但取西川这个理论是没有错的。 四、勤政廉政 百事楷模 **************
167 评论(14)

相关问答